当前位置:问答库>论文摘要

题目:体验性假说:来自汉语动物隐语的一项认知研究

关键词:体验性;认知;动物隐喻

  摘要

摘要 在过去的二十年中, “体验性假说”一直是认知语言学的核心内容之一。宽泛的说,“体验性假说”就是“人的身体的、认知的、及社会的体验是形成概念系统及语言系统的基础” (Rohrer 2003: 110)。为了证明这一假说,许多学者在不同领域作了不少的研究。认知语言学研究表明:人的思维具有体验性,建立在身体经验之上(e.g. Johnson 1987; Lakoff 1987; Lakoff and Johnson 1980; Lakoff and Johnson 1999), 大量的实证研究支持了这一观点(e.g. Johnson 1987; Lakoff 1987; Lakoff and Turner1989; Talmy 1988; Sweetser 1990)。随着认知科学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出现了跨学科跨文化的研究,“体验性假说”仍需要更多的来自不同领域的研究来进一步验证。本文即是从汉语动物隐喻的角度对这一假说的一个实证研究。动物隐喻指动物词汇的隐喻表达,长期以来动物一直被认为是隐喻扩展的一个最有力的领域之一(e.g. Stern 1931; Wilkin 1981; Kleparski 1996, 1997),关于动物隐喻的研究有很多,但从认知的角度对动物隐喻背后的认知原因探讨的研究却相对较少。皮尔斯(1990:169)指出动物隐喻形成的一个原因是与文化和信仰分不开的,因此人们相信某种动物具有某些特性,但是为什么人们相信某种动物拥有此种而非彼种的特性呢?我们对周围世界的感知是建立在什么基础之上的呢? 本文作者在回顾大量关于“体验性假说”的实证研究的基础上提出假设:人对动物世界的感知和认识在某种程度上基于人的身体体验之上,对动物的主观判断也是出于自身的身体体验。作者想要回答以下问题:一, 汉语动物隐喻中是否存在连贯的体系?二, 汉语动物隐喻的概念化过程及其认知动因是什么?三, 是否汉语动物隐喻支持“体验性假说”,如果是,以何种方式支持? 为了回答这些问题,本文采取了实证研究法,分为两个步骤: 第一步采用数据分析法,收集汉语中包含有动物隐喻的成语,谚语及表达,目的是想找到汉语中动物隐喻用法的规律并探究其原因。这一阶段数据的收集主要以词典为主。 第二步采用问卷分析法,分析人们对于某种动物的主观态度及判断,目的是探究人们对动物的评价及这些评价的认知基础。主要的研究结果表明:在汉语动物隐喻中确实存在连贯的体系,人们用自身的特点去认识、理解动物(如样貌、行为举止等),并根据对自身这些特点和某些行为的喜恶来决定对动物的喜恶。这些判断也和我们对外部世界的感知和行为密切相关,即对动物的理解也投射到了人对所处环境,对世界事物的看法以及人参与改造世界的结果之上。研究结果还表明,对动物的评价在某种程度上符合认知语言学家提出的“好为上,不好为下”的人的认知特点:即人们在评价动物时,对于在高处活动的动物,例如飞行动物似乎有较高的评价或倾向于较高的评价,相对的,对于在低处活动的动物(如爬行,水族)似乎评价不高,或印象不深。研究结果发现:动物词汇的隐喻表达跟我们的身体经验有关,是建立在我们自身对外界的感知上;人们对于动物的主观评价隐喻化,词汇化;汉语中的动物隐喻在一定程度上支持了“体验性假说”。本研究从认知的角度对动物隐喻进行研究,采用汉语语料证实“体验性假说”,为认知语言学提供了一项实证研究,为认知科学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并对跨文化语言研究做出了贡献。关键词:体验性假说;动物隐喻;认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