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东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现代西方哲学复试笔试仿真模拟题
●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黑格尔的反思
【答案】黑格尔的反思是指反复思考直接呈现在心灵中的事物,并产生关于它的思想。反思从直接给予的事物开始,再发现事物背后本质的和有意义的东西。反思涉及思维的思维。心灵根据同一性、差别、非矛盾和充足理由的原理来反思事物的本质。他认为,反思是局部的,只提供关于对立面的知识,而非本源的知识,它仍然保持规定的孤立有效性,而固执在对立中。反思是知性思维通往理性思维的桥梁,它不同于思辨,思辨是整体的,能提示对立的根本统一。
2. 人文主义
【答案】人文主义是文艺复兴时期主流社会思潮的核心。它宣扬个性解放,追求现实人生幸福。人文主义主张一切以人为本,反对神的权威,把人从中世纪的神学枷锁下解放出来; 追求自由平等,反对等级观念; 崇尚理性,反对蒙昧。人文主义包含了人与自然之间的统一,肯定人类理解力量的自信及享受生活快乐的权利。爱拉斯漠是人文主义最杰出的代表,佩脱拉克被称为人文主义之父。
3. 费希特的知识学
【答案】费希特的知识学是指“科学的科学”、“知识的知识”。它关注的是事实的依据和知识的可能性。费希特认为先验哲学必须以第一原则为全部体系的出发点和基础。一切区分都能从第一原则中推出来。他把哲学中第一原则的是非问题归结于人的性格的高低差别,这表现了他以实践理性为根本主张。他的知识学分为三个部分:①理论哲学,它的对象是自然界整体; ②实践哲学,它的对象是伦理道德; ③关于公设的哲学研究理论与实践的关系,它包含以自然权利学说为特点的政治哲学、以未来为目标的奋斗哲学和以理性宗教为导向的宗教哲学。
4. 康德的先验幻象
【答案】康德的先验幻象是对理性的理念的考察。当理性要求认识现象背后的统一根据时,总要对其进行判断,由于我们只有范畴这个认识工具,迫使范畴作超验使用,错误地把“理想的统一性”当成“现实的统一性”使用,便陷入了先验幻相。在先验幻相之中,我们是受理性的欺骗。把理念当作先验幻相存在如下错误:①范畴只能运用于感性直观,把范畴运用于经验之外,是超验的使用,产生的结论不具有客观性; ②范畴被误用于理念时,理念被误解为知识的对象,但理念不是时空中的对象,不能被认识。他揭示了以往形而上学的错误根源,并规定人类理性的界限以及防止理性的越界行为。
5. 康德的先验统觉
【答案】康德的先验统觉是指一种把概念和直观结合为知识的能力和自我意识的综合统一能力。自我意识的综合能力是先天的,是我们拥有其他自然界知识的必要条件。统觉与直观小同,直观是接受性活动,先验统觉是自发性活动,按照范畴把表象杂多连接在自我意识中,使它们结合为判断。先验统觉具有“我思”的形式。“我思”跟着我的一切表象起作用,综合是其主要功能。先验统觉本身不能被规定,统觉原理是人类知识范围的最高的原理。
6. 未著文字的学说
【答案】未著文字的学说是柏拉图没有写下来而只是口头教予他的学生的学说,又称不成文学说,这些学说的主要依据是亚里士多德的有关言论。未著文字的学说的主要内容如下:一与不定之二是其中两条终极的原则,它们产生了形式,并通过形式而成为一切事物的原因。形式是数,在形式与殊相之间存在数理本体。大多数柏拉图学者并不关注这些学说,图宾根学派认为,这些学说代表了柏拉图哲学的真正本质,对话只是通往这一严肃哲学的初级阶段。
7. 双重真理论
【答案】双重真理论是指通过理性和宗教都能达到真理的学说,是拉丁阿维洛伊主义者所持的一种观点。他们认为信仰真理和哲学真理所属的领域并不相同,但又不是矛盾对立的。比如当一个命题从哲学的观点看为真,且能被理性证明时,另外一个在哲学上为假的不相容命题也可能被宗教启示为真。该理论认为,当亚里士多德的形而上学学说同基督教教义相抵触时,在不公然否定后者的同时,可以继续坚持前者。
8. 黑格尔的否定之否定
【答案】黑格尔的否定之否定是指辩证的否定。否定之否定不是没有返回到原来的肯定状态,而是达到了比原初状态更高程度的肯定,并表现了事物自身的更高层次的发展。他认为,事物的发展可以归结为“肯定一否定一否定之否定”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之中,“肯定”是肯定阶段,是单纯的统一; “否定”是第一个否定阶段,由于自身包含着差别而必然否定自身; “否定之否定”是第二个否定,是在更高水平的和谐整体基础上恢复统一。该阶段克服了原初的肯定和否定之间的对立矛盾,达到了更高的统一,是在更高阶段上的自我恢复。
二、简答题
9. 简述笛卡尔关十错误的根源的观点。
【答案】笛卡尔关于错误的根源如下所述:
(1)错误的观念是由心灵制造出来的。
笛卡尔认为天赋观念是真理的来源,外物刺激造成的感觉是不可靠的。但是,他认为感觉本身不会犯错,我们对于感觉的判断才可能犯错。因此,在笛卡尔看来,错误的观念是我们的心灵制造出来的。他说:“我可以说是上帝和虚无之间的一个中介,就是说,处在最高实体与非实体之
间,因此就一个最高实体产生我来说,在我之中的确没有什么东西可以引我陷入错误; 可是如果把我看成分沾几分虚无或非实体,并且缺少许多东西来说,我如果犯错误,自然不足为奇。我之所以犯错误,是因为上帝给我的分辨真假的能力在我之中并不是无限的。”这意味着,心灵有时会不可避免地犯错误。
(2)错误的根源在于心灵的缺陷。
“我发现这些错误是由两种原因会合造成的,这就是在我之中的认识能力,以及选择能力或我的自由意志。”“意志比理智广阔得多。”笛卡尔认为意志不但不受限制,而且它还能限制判断,而判断是意志在肯定和否定之间的选择。当意志不顾理智提出的清楚明白的观念而做出判断,或者对不清楚明白的对象匆忙做出判断时,便产生了错误。错误来自非理性的意志,是由心灵自身的缺陷所造成的,那么错误的根源在于心灵的缺陷。因此,笛卡尔认为只要将意志限制在理智的范围之内,就不会犯错误。当然,他也认为在实践中,有时由于实际的需要,人们必须在获得清楚明白的观念之前就下判断,但那己经属于实践领域,己经超出了思辨的领域。
10.康德是如何批判理性心理学的。
【答案】(1)理性心理学的观点
理性心理学认为灵魂是一种实体,因此灵魂是知识的对象。理性心理学对灵魂是一种实体的论证如下:
①大前提:实体是只能作为主体而被理解的东西。
②小前提:灵魂(思维存在者)是一种只能作为主体而被理解的东西。
③结论:灵魂是实体。
康德认为,传统的理性心理学在没有感性直观的情形下,把“实体”的范畴运用于“灵魂”理念时,会产生逻辑的悖谬。他还认为,知识是概念和直观的结合,那么,断定灵魂是一种实体,不仅要依靠推理,还需要依赖感性的直观。
(2)康德对理性心理学的批判
康德认为这个推理的悖谬在于犯了三段论推理中的“四名词”的错误,即中项没有保持同一意义。这个推理中的中项是“主体”,大前提中的“主体”是指可能在直观中呈现的实在的主体,事物的独立存在,它是人的意识之外的认识对象; 小前提中的“主体”是指认识主体,是自我意识,它不属于现象界,不可能被感性直观到,因而不具有客观性。理性心理学混淆了这两个概念,所以这个推理是错误的。
康德的“实体”只能被运用于感性直观,是指经验对象的独立存在。康德认为理性心理学把思维主体的灵魂作为实体,造成了理论前提的根本性错误。
11.简述狄德罗的物质普遍具有感受性的思想。
【答案】狄德罗认为物质自身就能运动。他把物质内部的能动性称为感受性,认为感受性是物质的基本性质。他把物质的感受性分为“迟钝的感受性”和“活跃的感受性”,前者是无机物普遍具有的,后者是是植物尤其是动物和人所具有的。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