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8年中国农业科学院农经所342农业知识综合四[专业硕士]之农村社会学考研仿真模拟五套题

  摘要

一、简答题

1. 农业的性质是什么?农业生产有什么特性?

【答案】(1)农业的性质

①农业是社会生产中的一个重要部门,农业是通过人类劳动去实现植物和动物的再生产,来获得物质资料的社会物质生产部门。

②农业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是一切生产活动得以进行的起点。

(2)农业生产的特性

①自然再生产和经济再生产的相互交织,是农业生产最根本的特点。

a. 土地是农业生产不可替代的最基本的生产资料;

b. 农业生产在广大的空间进行,具有较大的分散性;

c. 农业生产周期长,劳动时间与生产时间不一致,农产品的生产和流通有强烈的季节性; d. 一些农产品既是农业生产的最终成果,又是重新投入再生产过程的生产资料,具有生产资料和消费资料的双重性。

②农业不仅在生产上有其自然特点,而且在经济关系上也有其社会特点。

2. 如何解决我国农村当前的教育问题?

【答案】解决我国农村当前的教育问题的措施有以下几点:

(1)农村的教育教学要符合当地的实际发展情况,在课程设置和教育理念方面与农村社会经济发展的实际相结合,大力发展农村职业教育和非正规教育,必要的时候在农村中进行新课改,让学生学到能谋生、能致富的实用型知识与技能。

(2)增加农村教育的投入,増加农村教育的师资力量,改善农村教育的教学设置,提高农村教育的教学质量。

(3)密切关注留守儿童的教育和发展问题,建立农村留守儿童工作长效机制,及时掌握农村留守儿童状况,逐步建立和完善保护留守儿童合法权益的法律法规体系和政策措施,促进形成学校、家庭、社会结合的监护网络。

(4)以政府为主导,大力发展农村教育事业,同时结合非政府组织兴办的“希望工程”和“春蕾计划”等公益性事业的帮助,不仅改善农村地区的教育设施状态,还要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不断满足农村地区的教育要求,促进农村地区教育的长足发展。

3. 中国农村社会学是怎样建立起来的?

【答案】(1)农村社会学从美国传播到中国先于日本,其途径主要有两条:其一是美国学者包括传教士在中国开展农村社会调查进行的示范性传播;其二是中国留学生在欧美国家选学社会学,获得学位后回国从事农村社会学的教学和研究,推动了农村社会学在中国扎根和成长。

(2)中国学者早期的农村调查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一批赴欧美留学攻读社会学的学子先后回国,有的在教学的同时,积极开展农村社会调查,扎实地推动农村社会学在中国的发展。

(3)农村社会学学科在中国的确立是在20世纪20年代末和30年代初。这期间,复旦大学、燕京大学、大夏大学和一些农业院校的社会学系相继开设了农村社会学课程,出版了多种农村社会学教材。

4. 你觉得应该如何解决农村流动人口或农民工的社会保障问题?

【答案】要想解决农村流动人口或农民工的社会保障问题,需要做到以下几点:

(1)农民工一定要增强法律观念,与用人单位签订《劳动合同》,这是获得社会保障的基础和关键。劳动合同是劳动者实现劳动权的保障,是农民工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的有力武器。订立书面劳动合同也有利于维护用人单位的合法权益,可以减少或预防劳动争议的发生。

(2)劳动部门要通过执法检查,明确对事实劳动关系的认定,要求用人单位限期整改,补签合同。

(3)建立有效的农民工工资保障制度。这个就必须坚决按照《劳动法》的规定,对恶意拖欠农民工工资的单位和个人下大力气整治。

(4)制定和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制定综合性的《社会保险法》或专门针对农民工的有关社会保障的法律法规,明确用人单位应为农民工缴纳的各种社会保险,包括工伤保险、养老保险、失业保险以及医疗保险等。

5. 中国农村社会性质论战的意义是什么?

【答案】中国农村社会性质论战是经济学者和社会学者首次联盟,为了弄清中国农村的社会性质而合作战斗,为革命的理论建设培育了一批骨干和后备队伍。中国农村的社会性质是农村社会学发展的首要问题,如果对自己研究对象的性质不清楚或模棱两可,也就失去了方向,将一事无成。

6. 农村社会保障怎样分步走?

【答案】(1)农村社会保障的含义

农村社会保障主要是指以法律为依据,国家、社会群体、个人对暂时或永久丧失劳动能力以及因各种原因生活发生困难的农户给予物质帮助的一种社会保障制度。其目的是改善和提高农民的物质文化生活质量,主要包括农村社会救助、农村社会保险、农村社会福利、农村优抚安置等项目。

(2)农村社会保障分步走的步骤

我国农村发展极不平衡,农村社会保障项目、范围和标准的制定必须要与各地区集体经济和农民个人的经济、心理承受能力以及社会保障需求相适应。因此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确立要因地制宜,循序渐进,分步实施,形成地区层次不同、标准有别的多层次社会保障制度。具体来说要分为以下几步走:

①建立和完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是国家为保障收入难以维持最基本生活的贫困人口而建立的社会救济制度,它是建立健全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突破口。

②积极发展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促进和创新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积极推进农民工和失地农民的社会保障制度建设。这样就可以进一步保障农民因病致贫、因病返贫问题,解决农村老年人口的养老问题,保障特殊人群如农民工、失地农民的利益,兼顾效率与公平原则,最大限度的保障农民的根本利益。

7. 关于城市与农村的社会保障,一种观点认为应该建立全社会统一的“城乡合一”的保障体制,另一种观点认为只能建立“城乡有别”的保障体制,你如何看待这个问题?

【答案】我认为要建立“城乡合一”的社会保障体制。主要有以下原因:

(1)“城乡合一”的社会保障体制意味着城市和农村实行一致的社会保障制度,这样可以在最大程度上维护社会公平的原则,有利于进一步化解城乡二元经济体制。

(2)“城乡合一”的社会保障体制能够使农村地区享受到同城市居民一样的福利,可以有效的解决农民特别是贫困农民的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解决部分农民的生存问题,保障农民的人权,这些都是农民生存所必需的,可以在最大程度上激发出农村居民的积极性,全身心的投身于农业生产。

(3)我国本来就是一个城乡二元经济体制,如果继续实施“城乡有别”的社会保障体制,那么城市与农村之间的差别会越来越大,不仅是经济方面,在医疗卫生事业方面也是这样,这样只会加深城市与农村之间的代沟,进步僵化二元经济体制,不符合我国整体社会政策的导向。

8. 我国农村扶贫有哪些实践经验?

【答案】改革开放以来,在政府对扶贫实践的积极推进下,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基本解决了人民的温饱问题,取得了历史性成就。我国农村扶贫的实践经验主要有五个方面:

(1)积极推进开发型扶贫和文化型扶贫

我国政府高度关注农村贫困人口温饱问题,成立了专门职能机构,为扶贫工作制定和实施专门规划,并依靠政府力量,充分利用政府在民间的诚信形象,使扶贫规划得以贯彻。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我国大力推行开发型扶贫,并在部分地区开展文化型扶贫实验。其中,尤以文化型扶贫更为突出,这是我国扶贫事业中的新创造。

(2)以综合国力的增长为坚强依托

综合国力的增长,尤其是经济增长,是所有农村扶贫工作的出发点和最终目标。我国政府长期贯彻实施改革开放政策,大力推动国家综合国力的增长,进而使农村扶贫事业有了坚强的依托。我国扶贫实践表明,抛弃以阶级斗争为纲和强化政治意识形态的路线,确立实事求是原则和以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