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中国农业科学院农经所342农业知识综合四[专业硕士]之农村社会学考研核心题库
● 摘要
一、简答题
1. 现行的农民负担体制有哪些特点?
【答案】农民负担体制是国家对农村经营单位和农民享有各项公共服务的费用收缴与分配的管理制度和方式,涉及农村财政税收制度、农产品价格管理制度、公共产品的供给和分配制度等。我国现行的农民负担体制主要是改革开放以来的农民负担体制,它有以下几个特点:
(1)负担主体由社队集体重新转变为农户个人。由于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国家、集体和农户三者之间是直接分配,农户与集体经济组织的分配关系更为直接。
农民个人分摊负担的形式有三种:
①按承包土地分摊负担;
②按劳动力(或人口)分摊;
③按农民产出的量承担。
(2)原有的公共服务产品,由间接负担变为直接负担,由隐性负担变为显性负担。在现行体制下,农民负担的公共产品转变为农户家庭的直接缴纳。除了缴纳国家税收外,农民还要以乡统筹和村提留的方式分摊公共产品的成本。此外,还有各种不确定的集资和摊派。这种种负担由隐性变成显性后,农民的感觉就直接多了。
(3)粮食等农副产品统购统销制度改为合同定购,农副产品的市场流通体制逐步形成。
(4)农业产品价格“剪刀差”的作用机制有所减弱。改革开放后,国家逐渐提高农产品的收购价格和实行农副产品的价格保护政策,通过工农业产品价格“剪刀差”来增加国家积累的作用逐渐减小。不过" 剪刀差”作为一种隐性的农民负担还没有消除。
2. 实现“抽象工人”研究到“具体工人”研究的范式转换,对于重新理解“农民工”问题有什么启发?
【答案】对于研究范式从“抽象工人”到“具体工人”研究的范式转换说明对农民工的研究由一个抽象而庞大的社会范畴转变为具体情境之下的实践逻辑。具体分析如下:
(1)“抽象工人”和“具体工人”的含义
①“抽象工人”将农民工建构为一个抽象而庞大的社会范畴。在这里,农民工不是被当作具体的、历史的、正在生成中的具体阶级成员来描述,而是作为不分地域、不分性别、不分老幼、没有具体面目的“整体范畴”来处理。他们是“农民工一般”,是现实生活的抽象物。支配他们的行为的是各种一般法则,如“机械流动”等,影响其流动和生存条件的也是那些最为一般的制度安排,如“城乡分割的户籍制度”等。
②“具体工人”是从各种工人的具体形象、具体的生活和工作场景出发,去描绘他们在具体情
境之下的实践逻辑。
(2)对于“农民工”问题的重新理解
①目前我国从农村出来的农民工,他们在家时所承包土地的所有权归集体所有,个人只有经营权及劳动所得,到工厂工作后,他们既没有生产资料也没有生产工具,主要从事非农产业,以工资为主要收入来养家生活,他们的身份更倾向于工人。因此,应当承认农民工是工人的一部分。
②在现实中,农民工的职业、收入形式、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等都已经具备工人阶级的主要特征。
a. 从职业上看,农民工从事的具体工作很多属于产业工人的性质;
b. 从工作场所上看,农民工的工作场所与工人更接近,主要集中于城市、城镇的第二、三产业;
c. 从收入的形式来看,农民工的收入与工人相同,其收入以工资性货币为主;
d. 从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方面看,农民工正远离农民而逐步向工人靠拢,城市的民主观念、法律意识、平等观念逐渐融入他们的生活中。
无论是从农民工的历史考察还是从现实情况及在建设中的作用看.“农民工是中国的新产业工人,新产业工人的定位是农民工的历史归宿”。
③尽管意识形态语境中的工人阶级与现实生活中的工人阶级存在着较大的差距。而绝大部分学者认为,农民工是一个正在形成的新产业工人群体,将农民工视为工人阶级的一部分来对待。
3. 什么是城乡一体化?促进城乡一体化可以采取什么对策?
【答案】(1)城乡一体化的含义
城乡一体化是指城乡之间遵循自身发展规律,通过资源和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及其合理配置和优化组合,实现城乡经济、政治、社会、文化持续协调发展的过程。
(2)促进城乡一体化可以采取的对策
①调整制度,促进城乡一体化进程;
②区域城镇体系协调发展;
③积极稳妥地推进小城镇发展;
④以人为本,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4. 怎样理解和认识贫困?
【答案】贫困是一种状态,指人在相应的社会历史条件下,由于无法获得足够的物质基础和社会资源,以至于不能在生理和心理方面维持社会文化可以接受的生活水准。
贫困可以分为狭义贫困和广义贫困、绝对贫困和相对贫困。
(1)狭义贫困和广义贫困
①狭义贫困是指经济贫困,反映的是维持生活和生产的最低标准。
②广义贫困是除经济意义上的物质生活条件外,还涉及社会、文化、政治意义上的人际交往、宗教活动和政治参与等方面,即从广泛的经济、社会、文化范围来考察贫困。
(2)绝对贫困和相对贫困
①绝对贫困是“泛指基本生活没有保证,温饱没有解决,简单再生产不能维持或难以维持”。 ②相对贫困指“温饱基本解决,简单再生产能够维持,但低于社会公认的基本生活水平,缺乏扩大再生产的能力或能力很弱”。
5. 农民与农业工人、农村居民有什么区别?
【答案】(1)农民
农民是指以土地为生、直接从事农业生产的劳动者。它既是一个职业概念,又是一个阶级概念,在我国它更是一个身份概念。
(2)农民与农业工人、农村居民的区别
①农民与农业工人
在发达国家从事农业生产的主体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农民,而是与现代社会相适应的农场主和农业工人(雇工)。发达国家的农民终结了。发展中国家的情况不同,工业化和城市化都相对滞后,农民在国家里还是占多数。
②农民与农村居民
农民与农村居民不能画等号。农村居民是指居住在农村地域内的一切社会成员,包括农民和非农人员。非农的农村居民虽然生活环境和农民相同,但有几点不同:
a. 他们不直接从事农业生产活动;
b. 他们受现代文明的影响较大,生活方式带有城市居民的特点;
c. 即使有的“城里人”来农村承包荒山、荒地,或从事养殖业、种植业等。他们与农民还是有本质的区别,如意识形态、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等都会与本土农民有所不同,并将起影响农民、改变农民的作用。
6. 结合实际,谈谈农民负担过重的原因。
【答案】随着农村税费改革全面推进,各项支农惠农政策进一步强化,农民负担重的情况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农民负担己得到明显减轻。但当前减轻农民负担工作仍然面临着许多新情况、新问题,农民负担仍然比较重,主要有以下四个原因:
(1)农民负担的内容已由“税”转化为乡村组织运转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配套费和农村公益事业维持费。当前我国农民负担己不再是农业税、特产税、屠宰税、农业附加税等内容,而是乡村组织运转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配套费和农村公益事业维持费。这些是涉及农村公共利益所需费用,但是也为乡村干部以新农村建设为名,以农村公共利益为名,加重农民负担找到了借口。
(2)农民负担的形式主要从“征收”转变为“一事一议”筹资筹劳。
当前农民负担的形式不再是征收的方式,而是采用“一事一议”的筹资筹劳力式。
(3)乡村债务负担严重,农民负担面临强大的反弹压力。
乡村负债严重,不仅旧债无力偿还,而且新债务还在不断地増加,这些不但攀升的乡村债务很容易转化为农民负担。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