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7年河北工业大学外国语学院448汉语写作与百科知识[专业硕士]考研导师圈点必考题汇编

  摘要

一、填空题

1. 明代以后,西方传教士东行来到中国,其先行者和奠基人就是意大利人_____。

【答案】利玛窦

【解析】利玛窦,意大利的耶稣会传教士,学者,明朝万历年间来到中国居住。他是天主教在中国传教的最早开拓者之一,也是第一位阅读中国文学并对中国典籍进行钻研的西方学者。他传播西方天文、数学、地理等科学技术知识,他的著述对中西交流作出了重要贡献。

2. 元朝时期意大利人_____来中国游历,揭开了中国与欧洲直接交往的序幕。

【答案】马可·波罗

【解析】东西方之间的往来,特别是中国与欧洲之间的往来,早在郑和下西洋之前就己经开始了。元代时来华的意大利威尼斯人马可·波罗算是那时有代表性的人物。

3. _____,又称“铜胎掐丝珐琅’夕,制作过程很复杂,有三十多道工序。

【答案】景泰蓝

【解析】景泰蓝,又名“铜胎掐丝珐琅”。它的制作过程很复杂,有三十多道工序。先要制作铜胎,然后在铜胎上作画,即掐丝; 再在图案上填上各种颜色的珐琅釉料,叫做点蓝。最后经高温烧后而凝结。烧好之后,还要细细打磨,再经镀金,一件景泰蓝制品就完成了。

4. 公元前138~前126年_____通西域以后,我们的祖先就沿着陆上和海上的丝绸之路与世界各国人民进行文化交流。

【答案】张骞

【解析】汉武帝派张骞出使西域,开辟了一条中西交通的“丝绸之路”。汉建元三年(公元前138年),张骞奉命往西域寻找被匈奴驱逐的大月氏人,以便与之联合,共同抗击匈奴。在途中被匈奴扣留达十年之久,逃脱后,经楼兰、龟兹,翻越葱岭,经大宛、康居,终于到达人月氏,却遭拒绝。尽管这一次未能与大月氏取得联盟,但却打通了一条由长安通往西域的道路,使汉人与西域各国都互相了解到对方的存在和文化。

5. 湖北因位于_____之北而得名,简称_____。

【答案】洞庭湖; 鄂

【解析】湖北,位于长江中游、洞庭湖之北,故称“湖北”。省会武汉市,因清时省会武昌古称“鄂州”,故简称“鄂”。

6. 中国古代最早的地理著作包括了《尚书·禹汞》和《_____》。

【答案】山海经

【解析】我国的地方志起源很早,《尚书》里有一篇《禹贡》,记载了战国以前的方域、物产、贡赋等,实是我国地方志的雏型。还有《山海经》,记载远古时的山川、形势、物怪等,也给后来的地方志以应有的启示。

7. _____翻译“四书”传到欧洲。

【答案】利玛窦

【解析】利玛窦于公元1582年来华传教,并在1593年将“四书”译成拉丁文。

8. 中国思想史上,把治国之道分为“王道”和“霸道”的是战国时期的思想家_____。

【答案】孟子

【解析】孟子进一步发展了孔子的“人本思想”,提出了“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主张,强调了人民的重要性,突出了人民在国家政治结构中的地位。还从孔子“仁者爱人”的思想出发,提出了“仁政”的观念,提倡王道,反对霸道,即主张国家要养民,要实行“仁政”,并且就实施“仁政”提出许多具体措施。

二、选择题

9. 我国古人所说的“弱冠之年”一般指的是( )。

A. 十八岁

B. 二十岁

C 二十一岁

D. 十六岁

【答案】B

【解析】古时男子二十岁时举行冠礼,表示成年。后泛指男子二十岁左右的年龄。

10.《弟子规》原名《训蒙文》,原作者( )是清朝康熙年间的秀才。

A. 龚自珍

B. 纪晓岚

C. 黄遵宪

D. 李毓秀

【答案】D

【解析】《弟子规》原名《训蒙文》,原作者李毓秀是清朝康熙年间的秀才。该作品具体列述弟子在家、出外、待人、接物与学习上应该烙守的守则规范。

11.道教是我国土生土长的宗教,相传为汉代张道陵(一说于吉)所创。它在民间又被称为( )。

A. 黄道婆

B. 老君道

C. 张公道

D. 五斗米道

【答案】D

【解析】汉顺帝时有一个名称作张陵的人首创道教。张陵本在汉明帝时任巴郡江州(今重庆市)令,后隐于鹊鸣山(在今四川省大邑县),自作道书24篇,奉老子为教主,创立了一种宗教,教人悔过奉道,用符水咒法给人治病,很快拥有一批信徒,凡是入道的人都要交五斗米,因此称为“五斗米道”。张陵后来被道徒尊为“天师”因而又称为“师道”。

12.宋初兴起的书院教育中,最大特点是“讲会制度”的实行,它的创立者是( )。

A. 陆九渊

B. 程颐

C. 朱熹

D. 周敦颐

【答案】C

【解析】书院在教学方面的最大特点,是朱熹创立的“讲会制度”,即学术辩论制度。宋明理学分作不同学派,书院中的“讲会’夕,就是不同学派的学术论争。

13.在我国古代的图书分类中,儒家之外的兵、法、农、医、天文等各家著作,归入( )。

A. 经部

B. 史部

C. 子部

D. 集部

【答案】C

【解析】“经、史、子、集”四分法始于隋朝。《隋书·经籍志》著录了东汉以来的大量文献,并按“经、史、子、集”四部分类,“子部”包括除儒家经典之外的兵、法、农、医、天文、算术等各家著作。

14.“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这句话出自( )。

A. 《庄子》

B. 《孟子》

C. 《孙子》

D. 《老子》

【答案】D

【解析】老子哲学中有许多极其宝贵的精华,这就是他朴素的辩证法思想。他认为,事物的自身都包含着他物,任何事物都是正与反、肯定与否定的对立统一,有的甚至相反相成,这些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