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中共中央党校政法教研部843综合考试之《政治学导论》考研导师圈定必考题汇编
● 摘要
一、判断题
1. 当代民族主义国家一党制主要存在于亚洲东南亚国家。
【答案】题中判断错误,具体分析如下:
(1)一党制是指国家政权完全由一个资产阶级政党单独掌握,在法律上和事实上都不允许其他政党存在的制度。实行资产阶级一党制的国家有两种类型,一种是法西斯国家,另一种是当代民族主义国家。
(2)当代民族主义国家一党制主要存在于非洲国家。这些国家原先大多是帝国主义的殖民地,在争取民族独立和发展民族资本主义的过程中,社会政治的领导力量逐步发展成为民族主义政党,并实行一党制。这种一党制代表本国民族资产阶级的共同利益和要求; 承认公民的权利,并程度不同地与某些民主制度如代议制等共存; 以一党执政保持政治的稳定,以保障社会经济的发展; 维护国家的统一和独立,反对帝国主义的分裂和奴役企图。因此,这种一党制在特定社会发展阶段和政治背景下具有特定的历史作用。
根据以上分析可知,当代民族主义国家一党制主要存在于非洲国家,而不是亚洲东南亚国家,因此,题中判断错误。
2. “政治学是对权势和权势人物的研究。”请评析。
【答案】这种说法是错误的。
政治学作为一门研究政治的科学,其研究范围主要是与政治的内涵联系在一起。依据马克思主义经典理论对于政治的定义,政治本质上是在特定社会经济关系及其所表现的利益关系基础上,社会成员通过社会公共权力确认和保障其权利并实现其利益的一种社会关系。由此可见,政治学就是研究这种特定的社会关系即政治关系及其发展规律的科学。
(1)政治学以政治关系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社会现象实际上是社会关系现象,社会关系的本质规定性是社会现象的一般本质性。因此,作为社会现象之一的政治现象本质是政治关系现象,政治关系的本质规定性是政治现象的一般本质性,所以,从一般意义上讲,政治关系的本质规定性,是政治学研究的本质性内容。同时,在实际政治生活中,政治关系具有多种外延形态,如政治行为是政治关系的行为形态,政治体系是政治关系的组织和制度形态,政治文化是政治关系的心理和精神形态,这些形态也都属于政治学研究的对象。
(2)政治学以探求政治关系的发展规律作为自己的目标和任务。因此,政治学既要求对政治现象进行描述,对政治表征进行把握,更要求深入研究政治关系的本质联系及其发展运动的规律。 总之,政治学是一门以客观政治关系为研究对象科学,它要求人们以科学态度和科学方法从事研究,其研究的科学成果和结论必定对于人们认识政治现象、掌握政治规律起巨大的指导作用。由此可见,题中观点是错误的。政治学不是对权势和权势人物的研究,而是对社会政治关系及其发
展规律的研究。
3. 政治文化包括政治认知性成分、政治情感性成分和政治评价性成分。
【答案】这种说法是正确的,具体分析如下:
政治文化作为潜在的影响人们政治行为的心理因素,所涵盖的范同非常广泛。一般来讲,政治文化的内容主要包括三个基本成分,即政治认知性成分、政治情感性成分和政治评价性成分。
(1)政治认知性成分
政治认知性成分即人们对政治组织、政治过程、政治目的、政治角色、政治产品等力一面的知识。这些知识主要是从长期的政治社会化过程中获取的,也有一部分来源于长期的政治实践的经验积累。人们对于政治体系各个层面的知识,有可能是正确的,也有可能是不正确的,这本身就反映了认识主体的政治取向。政治文化中的认知性成分构成了人们对政治体系进行判断以及选择行为目标和行为方式的基础。
(2)政治情感性成分
政治情感性成分即对政治体系和政治活动的感情。政治情感是人们在政治生活中对政治系统、政治统治活动或政治事件所具有的一种直观的评价。这是政治行为主体在政治活动过程中对行为客体及环境的内心体验,表现为好恶之感、美丑之感以及由此产生的亲疏之感、信疑之感。政治情感形成的基础是日积月累的知识和经验的积淀,带有极大的主观成分,主要反映个人或集体的选择偏好。
(3)政治评价性成分
政治评价性成分即人们依据一套他们认为是正确和合理的准则i 信条,或明确、或含蓄地对政治体系进行的价值判断。它主要包括政治价值观念和政治评价的心理过程两部分,其中政治评价标准的确立尤为重要。这些准则、信条可能基于社会成员的政治观念,也可能源于他们的宗教或. 哲学观念,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社会成员的政治理想。政治评价标准的变化往往表明政治体系对发展目标的选择发生了变化。政治文化中的这一部分内容决定着社会成员对其政治行为的取舍。 政治文化这三种基本成分的划分不是绝对的。它们之间互相渗透、互相影响,以整体的面目影响着政治体系内成员的政治态度,塑造着体系内的政治习惯和风俗,进而决定了体系内的个体和群体的政治行为模式。
因此,题中的观点是正确的。
4. 政治权力作用过程是政治权力能量转化为政治后果的过程,所以使用政治权力的成本与政治权力作用的效益成正比。
【答案】这种说法是错误的。
(1)政治权力的作用是指为了实现自己的利益和意志,政治权力主体必然要把政治权力施诸社会和其他政治力量甚至自然界。
(2)政治权力作用具有特定的效益。政治权力的作用过程是一个政治权力能量转化为相应作用后果的过程,这就造成了政治权力作用的效益问题。一般说来,政治权力作用的效益与成本成正比关系。但是,在实际政治过程中,政治权力作用成本与收益之比受到众多复杂因素的影响,主要
包括政治权力付出的实际能量、作用层次、作用时间、政治权力客体反作用的能量、方向、时间等等。
综上所述,一般来说,政治权力作用的效益与使用政治权力的成本成正比,题目中的观点倒置了它们之间的关系,所以是错误的。
二、简答题
5. 如何从职业角度看待不同类型的政治家?
【答案】从政治家从事的职业类型和活动方式上看,可以将政治家划分为交易型、改革型、革命型和道德型。
(1)根据西方政治的特点,美国著名政治学家伯恩斯把政党领袖、政府首脑和立法领袖称为交易型领袖。他认为大多数领袖和群众的关系是交易型的,即领袖接近群众是着眼于物物交换:以工作换选票,或以其他形式的补偿来报答竞选中的资助。
(2)作为革命家和改革家的政治家,都属于变革型领袖。革命领袖必须完全献身于革命事业,敢冒生命危险。革命必须致力于满足民众的欲求、需要和愿望,这是革命的动因。
(3)变革型政治家和民众建立了一种相互激发和升华的关系,这种关系可以使群众变成领袖,也可能把领袖转化成充满道德感的人。
(4)道德型政治家意味着,首先,领导者与被领导者之间的关系并非仅仅是权力,还有相互需求、相互渴望和相互评价的关系。其次,追随者对所选择的领导人有足够的了解,对可选择的政策有充分的认识,并且拥有对这些选择对象进行选择的能力。另外,领导人有能力履行对社会进行美好变革的承诺。
6. 什么是政治革命? 政治革命产生的条件是什么?
【答案】(1)关于政治革命,列宁有过明确的解释。他说,从马克思主义观点来看,革命就是用暴力打碎陈旧的政治上层建筑,即打碎由十和新的生产关系发生矛盾而到一定时机就要瓦解的上层建筑。显然,革命包含以下儿占.
①革命是一种暴力行为。暴力是残酷的,但不能因此否定暴力的价值。暴力可以用来建立完全不同的政府形式,是实现传统社会现代化的一种手段。
②革命的根本问题是政权问题。
③政治革命仅是社会革命的开端。这一点是社会主义革命特有的特征,因为无论是资产阶级的生产方式还是意识形态,在革命之前都已经产生,政治革命就是终点。社会主义革命的这种特征意味着社会主义革命或无产阶级革命是最为彻底的。
从概念上说,革命是指一个社会的政治制度、社会结构、领导权、政府政策及社会的主要价值观,发生了迅速的、根本的、暴力的全国性变革。
(2)政治革命产生的条件
①经济条件。无产阶级革命的经济条件是被压迫阶级的贫困和灾难超乎寻常地加强,使他们无法再继续生活下去了。但是,对于资产阶级革命来说,资产阶级追求的是政治权力并以此来扩大财富。所以,当资产阶级革命发生时,经济条件都在改善,而不是恶化。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