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8年云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与管理学院347心理学专业综合[专业硕士]之普通心理学考研基础五套测试题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情操

【答案】情操指较复杂的带有理性的深沉情感,是构成个人价值观和品行的重要因素。可分为理智情操、美的情操、道德情操、宗教情操和自我情操等。美国心理学家R.B. 卡特尔把情操看作个体习得的动力特质,属外能,并认为自我情操是人格的基本动力以及其他情操的基本统一结构。

2. 婴儿的分离焦虑

【答案】婴儿的分离焦虑是指婴儿在与父母分离或面临分离的威胁等情况下,表现为恐惧、焦虑紧张、不安等情绪反应。这种分离焦虑几乎与婴儿和主要抚养者依恋的建立同时发生。其产生与婴幼儿的认知能力、应付情境的能力以及依恋关系的性质等因素有关。英国学者鲍尔比1973年研究认为,婴儿的分离焦虑发展经历三个阶段:反抗阶段; 失望阶段; 超脱阶段。

3. 动机

【答案】动机是指激发和维持有机体的行动,并使该行动朝向一定目标的心理倾向或内部驱力。美国心理学家武德沃斯被认为动机是决定行为的内在动力。具有三方面功能:激发功能,激发个体产生某种行为; 指向功能,使个体的行为指向一定的目标; 维持和调节功能,使个体的行为维持一定的时间,并调行为的强度和方向。

4. 编码特定原则(encoding specificity principle )

【答案】编码特定原则是指学习时对整个情境特征一起编码贮存的心理现象,即在学习时进行编码工作后(包括学习材料及学习时的内外在情境),如果检索时的内外在情境和编码时的情境相似,则情境可提供额外线索,记忆较容易提取。

二、简答题

5. 简析知觉信息加上的基本机制。

【答案】知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官的刺激物的整体属性的反应。知觉的信息加工主要有自上而下加工和自下而上加工两种方式。

(1)自下而上加工

知觉依赖于直接作用于感官的刺激物的特性,如:颜色和明度知觉依赖于光的波长与振幅; 音

调和音响知觉依赖于声波的频率与声压水平; 形状知觉依赖于物体的原始特征和线条朝向; 运动知觉依赖于物体的位移等等。对这些特性的加工叫自下而上的加工或数据驱动加工。

(2)自上而下加工

知觉还依赖于感知的主体,即具体的、活生生的人,而不是孤立的眼睛、耳朵和鼻子。知觉者对事物的需要、兴趣和爱好,或对活动的预先准备状态和期待,他的一般知识经验,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知觉的过程和结果。人的知觉系统不仅要加工由外部输入的信息,而且要加工在头脑中己经存储的信息。后面这种加工叫自上而下的加工或概念驱动加工。

一般说来,在人的知觉活动中,非感觉信急越多,他们所需要的感觉信息就越少,因而自上而下的加工占优势:相反,非感觉信息越少,就需要越多的感觉信息,因而自下而上的加工占优势。 6. 19世纪中叶,弗罗伦斯(Flourens )采用局部毁损法,切除鸡和鸽子等动物脑的一部分,然后观察其动物的行为表现。结果发现,在切除小块皮层后,动物开始很少运动,不吃不喝,但随时问推移,动物能康复到接近正常的情况。弗罗伦斯进行了许多实验,结果都一样,由此他提出了脑功能的什么学说? 请指出,并加以阐述。

【答案】(1)弗罗伦斯提出了脑功能的整体说。

(2)弗罗伦斯进行了许多实验,根据实验发现,他认为,不存在皮层功能的定位。功能的丧失与皮层切除的大小有关,而与特定的部位无关。如果所有皮层都被切除,那么各种智力功能都会丧失; 如果有足够的组织保留下来,所有的功能就都可以康复。

弗罗伦斯强调脑功能的整体性,对加尔提出的颅相说进行了批评。但他所用的实验动物都没有新皮层,而且他所说的动物智能和加尔所说的人的智能是完全不一样的。

(3) 20世纪中叶,整体说重新引起人们的注意。最著名的代表人物是拉什利。拉什利采取脑毁损技术用白鼠进行了一系列走迷宫的实验。结果发现,在大脑损伤之后,动物习惯形成出现很大障碍,这种障碍与脑损伤的部位无关,而与损伤面积的大小有密切关系(平均相关为0.75 )。由此,拉什利引申出了两条重要的原理:均势原理和总体活动原理。按照均势原理,大脑皮层的各个部位几乎以均等的程度对学习发生作用; 按照总体活动原理,大脑是以总体发生作用的,学习活动的效率与大脑受损伤的面积大小成反比,而与受损伤的部位无关。

7. 简述能力的发展趋势。

【答案】能力随个体年龄的发展呈现出下列发展趋势:

(1)童年期和少年期是某些能力发展的最重要时期。

(2)人的智力在18~25岁之间(也有学者认为到40岁)达到顶峰,但是,智力的不同成分达到顶峰的时间是不同的。

(3)根据对人的智力毕生发展的研究,人的液态智力在中年之后有下降的趋势,而晶态智力在人的一生中都是稳定增长的。

(4)青年期和中年期是人生最漫长且工作最有力的时期,也是能力发展相对稳定的时期,在25~40岁之间,人们常出现富有创造性的活动。

(5)能力的发展趋势存在个体差异,能力高的发展快,达到高峰的时间晚; 能力低的发展慢,达到高峰的时间早。

8. 什么是短时记忆? 影响短时记忆的因素有哪些?

【答案】(1)短时记忆的定义

短时记忆是感觉记忆和长时记忆的中间阶段,对信息的保持时间大约为5秒一1分钟。一般包括两个成分:①直接记忆,即输入的信急没有经过进一步的加工,其容量相当有限,大约为7士2个单位,编码方式以言语听觉形式为主,也存在视觉和语义的编码; ②工作记忆,即输入信息经过再编码,使其容量扩大。

(2)影响短时记忆的因素

短时记忆编码的效果受到许多因素的影响,包括以下几个因素:

①觉醒状态,即大脑皮层的兴奋水平,它直接影响到记忆编码的效果。研究结果表明,记忆广度的高峰在上午10点30分左右,而整个下午都在下降,晚上效率最低。

②组块,即在编码过程中,将几种水平的代码归并成一个高水平的、单一代码的编码过程。短时记忆的突出特点是其容量的有限性,为7士2。可以利用己有的知识经验,通过扩大每个组块的信息容量来达到增加短时记忆容量的目的。例如,数字

的人都能够形成一个块191954,知道这是爆发“五四运动”的年代。

③加工深度

认知加工深度也是影响短时记忆编码的因素。语义的加工效果要好。

同时,复述是短时记忆信息存储的有效方法。它可以防止短时记忆中的信息受到无关刺激的干扰而发生遗忘。此外,材料的数量和质量、材料的系列位置也会影响短时记忆的编码。 9. 简述建构主义学习观的基本内容。

【答案】建构主义学习观属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基本观点。

学习不是知识由教师向学生的传递过程,而是学生建构自己知识的过程,学习者不是被动的信息接收者,相反,学生是主动地建构信息的意义,这种建构不可能由其他人代替。学习者的这种知识建构过程具有3个重要特征:

(1)主动建构性。面对新概念、新信息、新现象或新间题,学习者必须充分激活头脑中的先前知识经验,通过高层次思维活动,对各种信急和观念进行加工转换。

(2)社会互动性。学习是通过对某种社会文化的参与而内化相关的知识和技能、掌握有关的工具的过程,这一过程常需要通过一个学习共同体的合作互动来完成。

(3)情境性。概括化的知识是学习的核心内容,这些知识可以从具体情境中抽象出来,让学生脱离具体物理情境和社会实践情境进行学习,而所习得的概括化知识可以自然地迁移到各种具体情境中。

10.简述弗洛伊德的性心理发展理论。

凡熟悉中国现代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