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西南民族大学土地资源学(同等学力加试)复试仿真模拟三套题
● 摘要
一、简答题
1. 如何划分土地评价单元?
【答案】土地评价单元划分的依据是:评价对象的变异程度、评价目标的精度要求、土地调查所能达到的程度等等。在实际工作中,必须综合考虑这此因素划分土地评价单元,不同时期、小同地区、不同内容的土地评价划分土地评价单元的方法都会有所不同,常用的方法有以下几种:
(1)以土壤分类系统为基础划分土地评价单元直接利用土壤分类系统的某一级作为评价单元,如农用耕地的土地评价直接以土种的分类单元为评价单元。
(2)以土地类型分类系统为基础来确定土地评价单兀土地类型是根据土地构成的全部要素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综合体的相对性和差异性进行分类的结果,它反映了土地的气候、地学、土壤、植被等自然条件的相对均一性和差异性,也表现了人类活动结果的相对均一性和差异性,因此将土地类型作为土地评价单元是比较理想的。
(3)以土地利用现状为基础确定土地评价单元按土地利用现状的基础制图单元一一自然地块或耕地规划单元以及种植地段等一一划分土地评价单元。这些地块为评价单元揭示了最小土地单元之间的相似性和差异性,有较大的实用价值。其缺点是,一般只适合于大比例尺、详细比例尺的土地评价。
2. 简要说明中国土地利用现状分类系统的分类原则和分类体系。
【答案】(1)土地利用类型划分一般应遵循以下原则
①充分考虑土地利用现状的特征;
②反映土地利用的地域性;
③充分考虑生产应用性;
④具有一定的科学系统性。
(2)中国土地利用分类体系国土资源部在1984年制定的《土地利用现状调查技术规程》中的“土地利用现状分类及含义”和1989年制订的《城镇地籍调查规程》中的“城镇土地分类及含义”基础上,2002年制定了城乡统一的《土地分类》。新的土地利用分类采用三级分类体系:一级类设3个,即农用地、建设用地、未利用地; 二级类设巧个; 三级地类设71个。
3. 土壤因素对影响土地资源的质量特征和类型分布的意义。
【答案】(1)土壤是重要的农业资源,是土地资源的重要组成要素,它的类型及其分布、理化性质及生产能力均直接影响甚至决定着土地资源的特性、开发利用方向及其生产力的高低。因此,对土壤因素的评价往往是土地资源评价的核心,特别是对于平原地区来讲更是如此。
(2)土壤剖面、土壤厚度、土壤有机质、土壤质地等土壤中的基本环境都会影响土壤的质量,
进而对土地的质量产生影响,土壤的肥力、土壤的水分、土壤的适宜性等形成的综合性状构成土壤的地带分布,即纬度地带性、经度地带性和垂直地带性,研究土壤的分布规律,对土地进行适宜植物生长的相关分类,对于土地的有效以及持续利用都有着很深远的影响。
4. 土地资源学的研究内容主要包括哪些方面?
【答案】土地资源学的完整体系,应当包括如下几个方面的研究内容:
(1)土地资源学的基础理论研究
主要包括对土地和土地资源这个研究对象的科学界定和剖析; 对土地资源的基本特性的研究; 以及系统分析土地资源各个构成要素对土地资源的空间分布、综合质量和利用的影响规律,即研究各自然要素与土地系统整体结构和功能的相互关系。
(2)土地类型和土地资源类型:土地资源的空间分布规律的研究
研究土地资源的空间分布规律是土地资源学的重要内容。土地资源构成要素在空间分布上都具有很大的变异性,决定了土地资源的空间变异性很大。土地资源的空间分布规律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宏观规律性和区域特殊性。
(3)土地资源调查与评价:土地资源的数量和质量特征的研究
土地资源调查与评价是土地资源学研究体系中的核心内容,是研究区域土地资源的数量和质量特征的方法过程。
(4)土地生产潜力与土地人口承载力:人与土地的定量关系研究
土地资源学研究的重要内容就是要计算土地自然生产力和土地经济生产力两种土地生产力,并在此基础上,对土地上生产的食物可能养活的人口数量一一土地人口承载力进行定量研究,以便合理的协调人地关系,为土地利用的中长期规划、土地资源保护政策、甚至人口政策的制定提供科学的依据。
(5)区域土地资源的开发利用研究
主要应包括区域土地利用优化模式研究和区域土地资源的综合开发两个方面。
(6)土地资源的保护和管理
土地资源保护应该包括对土地资源数量上的减少控制和质量上的退化防治。土地资源管理是为了确立并巩固与社会中占统治地位的生产方式相适应的土地所有制、调整土地关系以及监督土地利用而由国家制定的包括法律、经济、技术等方面的措施,土地资源管理的研究重点应放在各项管理措施的制定、管理体系的建立、管理措施的实施等的方法论上。
二、论述题
5. 在研究和评价区域土地资源时,如何考虑水文地质与地球化学条件?
【答案】对水文地质条件的考察主要包括地表水和地下水两个方面:
(1)地表水的多少、分布及其季节变化与土地资源的特性及其利用关系密切。
①地表径流的流水作用对地貌类型的形成具有显著的影响,因此地表径流的差异必然导致地面形态以及沉积物状况的小同;
②地表水的丰缺状况与农业灌溉用水以及干旱、洪涝灾害关系密切;
③地表径流的冲刷作用往往导致不同程度的水土流失,因此在进行土地资源利用规划时,一般应根据地表径流及其流水作用的规律,考虑采取适当的水土保持工程措施。
此外,地表水资源状况对城镇建设用地的选址与布局等也具有显著的影响。
(2)地下水是水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尤其是我国十旱和半十旱地区,寻找和合理开发利用地下水更为重要。
在利用地下水进行灌溉时,必须掌握地下水的水质、水量、分布规律及其与地表水的关系等,做到合理开发利用。要防止盲目开发地下水,以避免地下水位迅速下降,出水量骤减,甚至地面下沉,海水倒灌现象的发生。此外,在我国东部沿海的滨海盐碱土改良时,也必须摸清地下水的水盐动态规律,才能发挥灌溉洗盐的最大效益。
而区域地球化学中由于地理因素或地质因素的影响,会导致某地区的土壤或水源中缺乏或富含某邺化学元素,这些化学元素会对植物生长,人体健康甚至建筑物使用寿命造成影响,因此在考虑土地类型时,必须考虑该部分因素。
6. 简述持续土地利用的5大基本原则的具体含义,论述持续土地利用思想对当前我国土地利用和管理的指导意义。
【答案】可持续土地利用其5大基本原则如下:
(1)保持和加强生产/服务(生产性)
即保证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和加强生产服务而提高其生产潜力。
(2)减少生产风险程度(稳定性)
即改善土地生产的生态条件进而保证生产的稳定性。
(3)保护土地资源的潜力和防止土壤与水质的退化(保护性)
即不能因生产或高产而破坏水土资源。所以也有把持续发展定义为:满足现在的需要,而又不损害后代的满足其自身需要的能力。
(4)具有经济活力(可行性)
即生产和经济要双向持续发展,决不能“高产”出“穷村”。
(5)社会可以承受(可承受性)
如要持续,则必须考虑社会的可承受性,第三世界国家目前首要考虑的是解决人民的温饱,在解决温饱的过程中逐步加强其生态环境的保护措施,最后达到生产与生态的高度结合。
可持续土地利用评价在决策循环的不同阶段具有不同的作用,具体如下图所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