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8年浙江师范大学国际文化与教育学院445汉语国际教育基础[专业硕士]之中国当代文学史考研仿真模拟五套题

  摘要

一、填空题

1. 胡风创作于1949年至1951年的大型交响乐式的长诗是______。

【答案】《时问开始了》

【解析】总题为《时间开始了》的长诗由三千多行的“英雄史诗五部曲”组成,分为《欢乐颂》《光荣赞》《青春颂》《安魂曲》《胜利颂》。长诗热烈地赞颂了解放区、毛泽东和新中国的诞生。

2. 《铁木前传》作者是______。

【答案】孙犁

【解析】孙犁,著名小说家、散文家,“荷花淀派”的创始人,代表作有《风云初记》《白洋淀纪事》《铁木前传》《荷花淀》等。其中,《铁木前传》以农业合作化运动为背景,描述了两位老人(铁匠傅老刚和木匠黎老东)和两个青年(九儿和六儿)在解放前后不同的时代背景下的交好与交恶,揭示了20世纪50年代初期北方农村的生活风貌和农业合作化运动给予农村社会的深刻影响。

3. 陈白尘在改革开放后发表的第一部历史剧是______。

【答案】《大风歌》。

4. 50年代被人称作“图卷戏”的老舍的话剧是______。

【答案】《茶馆》

【解析】写于1957年的三幕话剧《茶馆》,是老舍在当代的最重要作品。作品借北京城里一家名为裕泰的茶馆在三个时期的变化,来表现19世纪末以后半个世纪中国的历史变迁。他选择了从“小人物”的生活变迁的角度侧面描写社会历史的变迁,并把他们的表现范围,限制在茶馆这个“小社会”中。没有运用中心情节和贯串全剧的冲突,而采用被称为“图卷戏”或“三组风俗画”的创新形式。

二、论述题

5. 结合创作实际,谈谈莫言小说的成就。

【答案】①从数量上看,莫言创作了大量的小说作品

莫言80年代初开始发表作品。1985年的《透明的红萝卜》,由于感觉、想像力的丰富而受

到读者和评论界的关注。次年,中篇小说《红高粱》的发表,产生很大反响。随后,他又写了与《红高粱》在故事背景、人物等有连续关系的几个中篇,它们后来结集为《红高梁家族》。故乡高密是莫言很长时间里文学想像的源泉; 故事大多以对故乡的记忆为背景展开。《红高粱》系列、《球状闪电》《爆炸》《红蝗》,以及发表于1995年的长篇《丰乳肥臀》,展开了中国现代文学此前少见的乡村天地:狂躁、混杂,充满酒气和血色,有骁勇血性的人物和无所拘束的激情。莫言小说数量之多,表现出惊人的创作生命和旺盛的创作激情,极大地丰富了当代中国文坛,为世界文坛贡献出大量的优秀文学作品。

②从质量上看,莫言小说具有极高的文学艺术成就

莫言是当代最有代表性,也最具有影响力的作家之一。他在新世纪连续发表了两部长篇小说,《生死疲劳》曾经荣获香港浸会大学颁发的第二届“红楼梦”文学奖、世界华文长篇小说大奖; 《蛙》曾经获得中国茅盾文学奖。而莫言小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是对其个人文学成就在世界范围内的极大肯定。在重振雄风的新世纪中国文学行列里,以莫言为代表的中国当代作家们做出了重要贡献,他们人到中年,经过三十年多年的历练,最终形成了丰富的表达自我的成熟风格,而他们的美学追求,也构成了一个时代的文学风格。

③从风格上看,莫言小说对魔幻现实主义手法的运用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境界

在早期,莫言显然受福克纳影响,通过文字构造一个能不断叙述的“高密东北乡”。他笔下的图景,来源于童年的记忆,在那片土地上的见闻,更来源于他丰沛、灵动、怪异的感觉、想象。部分作品也写到“当代”生活,但更多时候是将笔伸向“历史”。在充满野性活力土地上有关“先人”生命的奔放,和传奇性经历的叙述中,也隐含了对后代在生存上压抑,人性的扭曲的伤感、迷惘。莫言的新作《蛙》通过讲述一位乡村女医生的人生经历,既反映了乡土中国六十年的生育史,也揭示了当代中国知识分子灵魂深处的尴尬与矛盾。

6. 余秋雨散文的特色。

【答案】余秋雨散文的特色主要表现为:

(1)散文主题鲜明

余秋雨的散文属于学者散文,文章大都蕴含浓厚的人文精神和学者情怀,表现为对终极意义的关怀及对文化价值观念的关注,反射出巨大的文化与历史内涵。其中以才学为根底的价值判断,是其鲜明的创作特征。如《文化苦旅》《山居笔记》《文明的碎片》等作品无不体现出作者对中国传统文明的重温与反思,对历史的关注以及对文人命运的思考,具有浓厚的文化意蕴与历史内涵。

(2)散文叙事的小说化特点

余秋雨深谙中国人的阅读习惯,他凭借小说这种文体,使他的作品为广大读者所接受。小说的要素之一是故事,余秋雨是一个比较善于构建故事,甚至是很多传奇色彩很浓的故事,如《莫高窟》写到乐尊; 写《上海人》,思绪飘逸,引叙出徐光启的故事,进而更深程度阐述上海人文化性的构成。其次小说的要素之_是细节,余秋雨散文中常常见到栩栩如生的描绘,依托细节构筑成

优美深邃的诗情画卷。

(3)散文中的剧场效果

余秋雨在创作文化散文之前从事戏剧理论创作,对于戏剧可以说是了如指掌,因此他在文化散文中,融会贯通地运用了戏剧效果。他也曾说:我在散文中追求的场景,会使有些段落写法上近似小说,但小说的场景是虚构的,而我的散文中的情景,则力求真实。从《文化苦旅》中可以印证上述观点,如《都江堰》那久久伫立的仪态,复杂的心理情绪都可作为剧场的一个场景。还如《白发苏州》《信客》等篇章,只需稍微改动就可搬上舞台。

(4)典雅、灵动如诗般的语言

余秋雨对语言有一种超强的领悟力和驾驭能力,他的散文追求一种情理交融的雅致语言,并且“语言在抒情中融着历史理性,在历史叙述中也透露着生命哲理”。他选择恰当的、富有诗意、表现力的语言加以表达。这些语言具有诗的美感,从而把复杂深刻的历史思想和文化说得深入浅出,平易近人,可读性很强。同时他还综合运用对偶、排比、比喻等修辞手法,大段的排比,对偶增强了语言表达的力度,构成了一种语言的气势,使语言不矫揉造作、平淡无味,而富有文采和张力。

总之,追寻文化是根,表达民族情感是茎,描述生活点滴是叶,这三者共同熔铸了茂盛而充满活力的秋雨散文之树。他突破传统的散文观念,关注中国传统文人的人格精神,寻找隐藏于山水古迹中的文化意蕴,表现出丰厚的美学内涵。

7. 比较20世纪30年代和90年代城市书写。

【答案】城市书写在不同的年代,呈现出不同的文学风貌。20世纪30年代和90年代因城市的发展程度与认识程度不同,所以这两个时期的城市书写既有相同之处,又有不同之处,具体表现在:

(1)相同之处:物质化叙事和丧失主体性

①20世纪30年代的城市书写

a. 初期的海派小说过渡性地描写城市

他们能在城市罪恶之中发现美,但初期对城市的认识是肤浅的。他们的笔下出现了新式饭店、赌窟、跑狗场等消费场所,可是现代文明的体验不足,沉醉在物质享乐又感到负罪,心理上是扭曲变态的。他们提出“都市男女”这一主题,重视小说形式的创新,改变叙事切入的角度,尝试心理的、象征的、新鲜大胆的小说用语和多种多样的表达方式,成为这批作家的时尚。

b. 新感觉派小说时期用现代人的眼光书写城市

新感觉派创作的特色就是在快节奏中表现现代大都市的生活,尤其是半殖民地都市的畸形和病态方面。新感觉派是中国都市文学开拓者中重要的一支。新感觉派作家刘呐鸥首次用现代人的眼光来打量上海,用一种新异现代的形式来表达这个东方大都市中城与人的神韵。20世纪90年代的城市书写

a.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推进,现代化城市迅速崛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