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7年济南大学教育与心理科学学院312心理学专业基础综合之心理与教育测量考研题库

  摘要

一、简答题

1. 能力倾向测验与智力测验、成就测验之间有何不同?

【答案】成就测验和智力测验、能力倾向测验的测量对象都是认知性特质。这三种测验都是测量个体从与环境的相互作用经验中发展出来的能力。所以在本质上,它们有相同之处。能力倾向、智力测验所测量的也可以看作一种“成就”。不过,如果从测验的目的、性质及所涵盖的经验范围来看,这三种测验仍有某些不同之处,不能相互取代。具体分析如下:

⑴就测验的对象而言,三者本质上有重叠之处,无法加以截然区分。大多学者认为成就测验测量的是一些特定的、限定于某一范围的能力和知识,而另两者所测验的则为一般性的、较为广泛的能力。

⑵就测验的功能而言,成就测验也不同于智力、能力倾向测验。后两者的主要功能是预测一个人在未来的教育、训练或工作经验中可能的表现,它们的使用是在教育或训练程序以前,用以反映被试是否有接受某种课程或专业技能训练的能力。成就测验则是评估被试在接受一些教育或训练程序后所获得的学习成果,它的实施发生在教育、训练过程后。

⑶就测验的技术品质而言,成就测验要注重内容效度,而能力倾向、智力测验则必须有较高的预测效度,否则就失去其基本价值。

2. 什么是测量效度?它与信度的关系怎样?

【答案】(1)测量效度

效度是指一个测验或量表实际能测出其所要测的心理特质的程度,是测量的随机误差和系统误差的综合反映。一组测验分数的总变异包括3部分:

①真实的(稳定的)、与测量目的有关的变异;

②真实的、但出自无关来源的变异;

③随机误差的变异。

在测量理论中,效度被定义为:在一列测量中,与测量目的有关的真实变异数(由所要测量的变因引起的有效变异)与总变异数(实得变异数)的比率,即:

这里单位代表测量的效度系数,代表有效变异数,代表总变异数。

(2)测量效度与信度的主要关系

①信度高是效度高的必要而非充分的条件;

②测验的效度受它的信度制约。

3. 试谈智力测验的效度问题。

【答案】传统的智力测验是在智力G 因素论的基础上编制的,因此,若测验具有较好的结构效度,那么我们便认为它基本测出了个体在智力G 因素上的水平高低。但对于智力实质的看法,学界始终无法统一。关于智力测验的结构效度,目前只能做狭义的解释,即以不同智力理论模型为基础的智力测验,其结构效度应具备不同的含义,并且最终对测验结果的解释亦相应不同。因此,在选择和使用智力测验时,这是一个必须慎重考虑的问题。

4. 试析智力测验存在的合理性。

【答案】虽然传统智力测验在理论基础和实际运用中存在诸如结构效度不明朗,不平等等诸多问题,但是,到目前为止,智力测验仍被作为有效的智力个体差异评估工具而得到广泛应用。智力测验存在的合理性,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⑴智力本身虽具有可变性,但从另一个角度来讲,它也具有稳定性。其稳定性主要表现在:个体智力在其相应团体中的相对位置长时期内保持稳定。

⑵智力测验实际运用于选拔和安置人员时,往往被实践证明其对学生和职业等效标的预测具有较好的效度,因而可以有效地帮助决策者提高决策正确率。

⑶由于智力测验对不同团体可能存在的不公平性,人们已经试图从改善智力测验本身来缓解这一问题,比如改善题目结构,或据亚文化群的特点为不同团体编制不同的测验,或在同一测验中为不同团体制定子常模等。

⑷从另一角度来讲,当智力测验被用于选拔人员时,更应看重的是其预测效度而非其公平性。只要一个测验确实能够在一定的录取率下相当准确地筛选出最有可能成功的人,那么该测验就应是可行的。

5. 比较心理与教育测量在中国解放前后的发展,会得出什么结论?

【答案】(1)现代心理与教育测量在中国解放前的发展

①在智力测验方面

主要表现为:1917年,樊炳清首先介绍了比内一西蒙智力量表。1920年,廖世承和陈鹤琴在南京高等师范学校率先开设心理测验课程。1921年,廖、陈二人出版《心理测验法》。1921年中华教育改进社邀请美国测量学家麦柯尔来华讲学,并指导北京师范大学、北京大学、燕京大学、北京女子高等师范大学、东南大学的师生编制测验,各地编成测验40多种,等等。

②在人格测验方面

主要表现为:肖孝荣曾修订了“武德沃斯个人资料记录表”,并编制有9〜15岁的常模。1937年,周先庚用“塞斯顿情绪稳定性测验”测量中国学生,也发现中国学生的情绪适应性较差。1948年,刘范曾试用“罗夏克墨迹测验”。

③在教育测验方面

艾伟曾编制小学儿童各科学绩测验10多种。特别是他对中学生阅读能力和理解能力的研宄,为当时的语文教学改革提供了科学依据。

(2)现代心理与教育测量解放后的发展

①智力测验

主要表现为:1979年,中国心理学会医学心理专业委员会在天津成立心理测验协作组,决定由龚耀先主持修订“韦克斯勒成人智力量表”,于1982年完成修订工作。1986年,龚耀先又主持修订了“韦克斯勒幼儿智力量表”。1992年,戴忠恒修订了“一般能力倾向测验”,等等。

②人格测验

主要表现为:1982年,由宋维真主持修订“明尼苏达多相人格凋查表”,于1985年完成修订工作。1981年,刘绍衣等修订了“卡特尔16种人格因素问卷”,制定了辽宁省的常模,后于1988年由戴忠恒、祝蓓里主持制定出全国常模。吴文源等于1990年修订了“症状自评量表(SCL-90)”等。

1988年,洪德厚等编制了“中国少年非智力个性特征问卷”。1992年,宋维真等人在借鉴“明尼苏达多相人格调查表”的基础上,编制出“心理健康测查表”,1993年,他们同香港学者合作编制出“中国人个性测量表”。1992年,沙毓英、张锋等人编制出“学生性格量表(11〜18岁)”,并于1995年在张锋的主持下制定了云南省城市、农村及少数民族学生的常模。

③教育测验

主要表现为:1979年,林传鼎、张厚粲等人编制“少年儿童学习能力测验”,用于测量小学毕业生的普通能力。1980年开始,在张厚粲的主持下,北京师范大学高考研宄组对每年的高考试卷作了系统的统计分析。1986年,罗黎辉、施良方等对教育目标分类理论进行了研究,并将布卢姆的《教育目标分类学》系统地介绍到中国,等等。

④组织建设和人才培养

主要表现为:1984年,中国心理学会组建心理测验工作委员会,后进一步扩建为心理测量专业委员会。该专业委员会定期组织召开全国性的学术会议。制定了《心理测验管理条例》和《心理测验工作者的道德准则》两个文件,由《心理学报》公开颁布。教育学界电成立了教育统计与测量学会,开展有关工作。

人才培养:继1980年北京师范大学心理系率先开设“心理测量”课程以来,各大学有关系科都已先后开设了“心理与教育测量”课程。一些大学招收硕士和博士研宄生,为该学科培养高层次学术人才。心理测量专业委员会以及一些大学还多次举办心理测量技术培训班,培养了一批应用型人才。

⑤学科建设

80年代以来,国内不仅发表了大量有关心理与教育测量的研宄论文,而且出版了多种教材与专著。

(3)比较

比较解放前和解放后的心理测量学的发展,可以发现:

①心理测量学的健康发展需要有稳定的政治环境。解放后,心理测量学无论从规模,还是从层次,都比解放前有了一个很大的提高。

②中国的心理测量学开始走上一条快速发展的道路。中国人丛开始的介绍国外的先进的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