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西北师范大学心理学院312心理学专业基础综合之实验心理学考研强化模拟题
● 摘要
一、简答题
1. 简述记忆实验中的自变量、因变量和控制变量。
【答案】(1)记忆实验中的自变量
自变量是引起行为变化的因素。研究的自变量必须具备“定性”和“定量”两个条件。以实验的刺激材料为例,若各个刺激单位性质不稳定或者渗入其他性质的材料,那么实验就不能获得准确的量值。按照统计原理,刺激材料性质的恒定才能使得刺激的各个子单元可以互比或互换。除了刺激材料以外,其他的自变量还有:刺激呈现的速度、间隔时间的长短; 刺激的空间位置和距离; 学习的遍数和时间等; 刺激作用的感觉通道或方式,实验材料的干扰条件; 实验研究要求回忆还是再认,或其他方式。
(2)记忆实验中的因变量
因变量是指受自变量影响的行为表现。传统记忆实验的因变量按照实验的内容和记忆过程的特点基本分为两大类:回忆类和再认类。回忆实验要求被试全部或部分再现先前所接受的刺激材料; 而在再认实验中,被试是面对再次呈现的刺激材料,进行有选择地同一再认。这两种记忆实验在程序上、内容编排上、难易程度上都有差异。因此,在记录因变量的方法上各有特点。回忆类实验的反应量值一般比较直接,例如记忆广度量,取绝对量就可说明问题。再认类实验的因变量大多数需要经过计算,相对而言是间接获得的。例如“节省分数”、“冉认分数”就是百分数。
(3)记忆实验中的控制变量
所谓控制变量就是在实验过程中会对因变量发生影响、应由实验者控制的因素和条件,对它控制得好坏是心理实验成功与否的关键。这个问题在高级心理过程的实验研究中表现更为突出。记忆实验中要求实施控制变量有的是外显的,有的却是内隐的。控制外显的主要是从构思实验开始,比如考虑刺激材料、呈现方式、实验环境、仪器性能、间隔时间、计量精度、感觉通道、样本大小、被试分布以及指导语等环节的编排准备等。但是实验中有一些无从确切把握的因素,包括被试的动机、态度、情绪等社会性的额外变量,以及机体内部的变量,如饥饿、病症、疲劳等。心理研究者正在逐步地通过精心设计来控制一些干扰变量,使实验更好地进行。
2. 用2×2因素设计(组间设计)设计一个实验,并写出该实验的实验程序(流程)。
【答案】(1)实验目的
研究正常阅读和快速条件下文章标记对文章主题通达的影响。
(2)实验假设
阅读速度和文章标记的主效应都显著,正常阅读比快速阅读更能促进主题信息的通达; 文章有标记比无标记能更好地促进主题信息的通达。
(3)实验程序
实验采用2×2两因素组间设计。自变量A 是阅读速度,有两个水平:正常阅读、快速阅读; 自变量B 是文章标记,也有两个水平:有标记、无标记。这样总共有四种实验处理:正常阅读有标记(A1B1)、正常阅读无标记(AlB2)、快速阅读有标记(A2B1)、快速阅读无标记(A2B2)。本研究的因变量是文章主题通达的成绩。首先从某普通中学高一学生中随机选取120名被试,随机分成四组,每组随机指定接受四种实验处理中的一种。
(4)数据分析
对原始数据进行整理,得出每种条件下被试因变量反应的平均分和标准差,然后进行2x2非重复测量方差分析。
3. 意识与无意识概念的区别与联系。
【答案】意识是人特有的心理反映形式,是个体对环境刺激及自身感受、记忆和思维的觉知以及对自身的行为和认知活动产生、维持和终IF. 的监控; 表现在能透过事物的外部现象来认识事物的本质特性和事物间的内部联系,能依据对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的认识来指导自己的行动或调整自身的内部状态; 具有自觉性、目的性和能动性。无意识是相对于意识而言的,是个体觉察不到的心理活动和过程,包括大量的观念、愿望、想法等,这些观念和愿望因为和社会道德存在冲突而被压抑,不能出现于意识中。大部分的心理活动或过程是无意识的。二者既有区别又有联系。
(1)意识与无意识概念的区别
①意识更多的是通过组成现实的第二信号系统的词来实现的,而无意识反映的是大脑皮层较弱兴奋部位,第一信号系统没有和语词自觉联系起来的一种活动。
②意识活动是自觉地、有目的性的,具有自控性等特点,而无意识更多的是一种不知不觉地内心体验和认识功能。
③意识更多具有社会性、更具有理性、受外界现实制约。无意识则具有更多的不自觉的冲动性,体现了人作为自然界的产物的动物性的一面。
(2)意识与无意识概念的联系
①意识和无意识都是大脑产生的,二者并存于大脑中,二者都是以大脑作为其生理机制的。 ②意识和无意识都是对客观现实的反映。意识是主体对客体所意识到的心理活动的总和。无意识也并不是人们对客观现象根本没有一点认识的反映,而是对某种对象的小自觉地、未加注意的、不由自主地、不知小觉地、模糊不清的反映的认识。
③意识和无意识都是在社会实践中发展起来的,都是个体认识客观世界的不可缺少的形式。 因此,意识和无意识是一个事物的两个方面,它们扮演着不同的角色,执行不同的职能。二者既有区别又有联系,是辩证统一的关系。
4. 什么是关联后效? 为什么会产生这种现象?
【答案】(1)关联后效的含义
关联后效是指不同刺激特性之间的相互影响产生的后效,颜色和方向或颜色和形状等。如
Mc Collough首先报告了这种后效,她给被试呈现几秒钟由黑色和橙色垂直栅条组成的图形,随后呈现黑色和蓝绿色的水平条纹的图形,两种图形交替呈现4min 后,呈现测试图形,测试图形由垂直和水平的黑白栅条组成。观察者报告在测试图形中垂直方向黑白栅条处出现淡蓝绿色后效,在水平方向黑白条纹处出现淡橙色后效。
(2)产生关联后效的原因
Mc Collough使用的这两种颜色(橙色和绿色)互为互补色,当一种特定色调的颜色连续刺激视觉系统时,视觉系统将对这种颜色发生适应,并产生其补色的感觉,即后效。这种后效是由图形轮廓的方向而导致其特定颜色后效的。关联后效可能是因为视觉系统对一定刺激特性组合的敏感性不同,与每个通道的性质不同有关。
5. 后期认知加上的眼动指标有哪些?
【答案】后期认知加工的眼动指标有:
(1)离开目标后的首次注视时间
①离开目标后的首次注视时间指注视点离开当前兴趣区后的首次注视时间。
②该指标反映的是词汇加工的后期阶段特征。
(2)第二遍阅读时间
①第二遍阅读时间指对某兴趣区第一遍阅读之后注视点再次回到该兴趣区的所有注视点的持续时间之和,又被称为“回看注视时间”。
②该指标通常被看做是反映信息加工后期阶段的指标。
(3)回视路径阅读时间
①回视路径阅读时间指从某个兴趣区的第一次注视开始,到注视点落到该兴趣区右侧的区域
,之间所有的注视点的持续时间的总和。 为比(不包括这一注视点)
②该指标不仅可以反映词汇通达的加工过程,而且还能反映后期句子整合的加工过程。 (4)选择性回视路径阅读时间
①选择性回视路径阅读时间指从某个兴趣区的第一次注视开始,到注视点落到该兴趣区右侧
,之问所有落在该兴趣区的注视点的持续时间之和。 的区域为止(不包括这一注视点)
②该指标不仅能反映早期与词汇通达有关的认知加工效应,而且能反映后期与句子整合有关的认知加工效应。
(5)重读时间
①重读时间指对某兴趣区的回视路径阅读时间减去第一遍阅读时间后的持续时间。
②这一指标主要反映被试在目标区遇到困难后的冉分析过程。
6. 以唐德斯反应时为例阐述反应时减数法的基本原理。
【答案】(1)减数法的定义
减数法是一种用减法方法将反应时分解成各个成分,然后分析信息加工过程的方法。它是由唐德斯首先提出的,故又称唐德斯减数法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