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6年中共广东省委党校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982经济理论综合之政治经济学考研冲刺模拟题及答案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市场规则

【答案】市场规则是国家为了保证市场有序运行而依据市场运行规律所制定的规范市场主体活动的各种规章制度,包括法律、法规、契约和公约等。就实质而言,市场规则就是以法律、法规和信用等形式规定或表现出来的市场行为规范和准则,主要包括市场进入与退出的规则、市场竟争规则、市场交易规则、市场仲裁规则等。市场规则可以有效地约束和规范市场主体的市场行为,使其有序化、规范化和制度化,保证市场机制正常形成并发挥应有的优化资源配置的作用。

2. 经济体制

【答案】经济体制是一个经济机体为了配置资源,对其成员分配利益所必然具有的、组织协调内部各种经济要素和全部经济活动的一整套制度安排。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中研究的经济体制是指一定社会生产关系的具体形式,即生产关系的具体组织形式和经济管理制度。

经济体制主要包括一定社会生产资料所有制的具体结构、经济决策权力结构、经济利益和动力结构、经济管理和调拎体系等基本要素,是由这些相互联系的基本要素组成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的多层次经济组织及其运行的有机整体。

经济体制是生产关系的具体实现形式,反映的是社会经济采取的资源配置方式,是支配经济单位间可能合作与竞争的方式的一种制度安排。其主要任务是如何组织社会的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如何划分经济管理中各经济利益主体的权限和责任以及相关组织机构的设置等。按各种经济活动相互作用的联结方式,特别是资源配置方式划分,经济体制分为市场经济体制和计划经济体制。

二、辨析题

3. 劳动力作为一种流动资本。它的价值和原料、辅助材料等生产资料一样,是一次性转移的!

【答案】这种说法是错误的,因为:

(1)流动资本是以原料、燃料、辅助材料等劳动对象以及劳动力形式存在的生产资本。从价值周转方式看它们都是一次全部投入生产过程,并随着产品的出售,一次全部收回。

(2)用于购买劳动力的那一部分资本和以原料、燃料、辅助材料等形式存在的资本在价值回收方式上存在不同。以原料、燃料、辅助材料等形式存在的那部分资本,在物质形态上只在一次生产过程中发挥作用,随着使用价值的完全消耗,其价值也随之全部地转移到新产品中去。用于购买劳动力的那部分资本,它的价值小是转移到新产品中去,而是由工人在生产过程中创造的新价值来补偿。

4. 资本主义社会中的单个企业提高劳动生产率的目的就是为了获得相对剩余价值。

【答案】这种观点是错误的。

相对剩余价值指在劳动日长度不变的条件下,由于必要劳动时间缩短,使剩余劳动时间相对延长所生产的剩余价值。

个别资本家改进技术,提高劳动生产率的直接目的不是为了降低劳动力价值,获取相对剩余价值,而是为了使自己商品的个别价值低于社会价值,从而获得超额剩余价值。个别资本家获得超额剩余价值是一种暂时的现象。因为追求剩余价值的内在冲动与竞争的外在压力,迫使其他资本家也必须不断改进技术和提高劳动生产率,等到整个生产部门的劳动生产率普遍提高以后,商品的社会价值降低,原来由商品个别价值和社会价值差额形成的超额剩余价值就会消失。

由于资本家普遍热衷于提高劳动生产率,获取超额剩余价值,会导致社会劳动生产率的普遍提高,结果使与工人生活资料的生产相关的商品价值降低,劳动力价值下降,从而缩短必要劳动时间,相对延长剩余劳动时间,实现了相对剩余价值生产。因此,相对剩余价值生产是无数资本家竞相追逐超额剩余价值而不断提高劳动生产率的结果。

5. 不管生产力发生了什么变化,同一劳动在相同的时间内提供的价值量总是相同的。

【答案】这种观点是正确的。

商品的价值量是指生产商品所耗费的劳动量,即凝结在商品中的一般人类劳动量。劳动量是由劳动时间来衡量的。因为劳动时间是衡量劳动量的天然尺度,而劳动时间又是用一定的时间单位来衡量的。因此,商品的价值量决定于生产商品的劳动时间,商品的价值量与生产商品的劳动时间成正比。

商品的价值量只能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而劳动生产率和商品的价值量有着密切的关系,这是研究劳动生产率和商品价值量关系的基本原则。价值量只同劳动时间相关,在同样的劳动时间内具有较高生产率的活劳动,相对于生产率较低的活劳动而言,可以创造较多的使用价值。

6. 在科学技术进步并应用于生产的条件下,生产资料生产可以较快增长,因此我们可以使生产资料生产脱离开消费资料生产的制约而单独地增长。

【答案】这种观点是错误的。

生产资料生产可以较快增长是指在科学技术进步并应用于生产过程的条件下,由于社会对生

产资料需求的增长快于对消费资料需求的增长,生产资料的生产也就应快于消费资料的生产; 相应地,制造生产资料的那部分生产资料生产的增长又应快于制造消费资料的生产资料生产的增长。

社会总产品在物质形态上,根据其最终用途,区分为用于生产性消费的生产资料和用于生活消费的消费资料两大部类。承认生产资料生产的较快增长,并不意味着生产资料的生产可以脱离消费资料生产而片面地、孤立地增长。相反,生产资料生产的增长归根到底要受消费资料生产的制约。这是因为,首先,在第一部类生产的发展中,追加劳动力所需要的消费资料,必然要依赖第二部类生产的发展来提供; 其次,制造生产资料只是提供生产的手段和条件,它本身并不是社会生产的最终目的,第一部类生产的发展,必然还要依赖第二部类的发展所提供的市场。

因此,可以使生产资料的生产脱离消费资料的制约而单独的增长的说法是错误的。

三、论述题

7. 为了有效解决代理问题,企业制度如何创新? 并请对比美国、日本、德国现代公司的产权结构、治理结构特点,说明我国国有企业治理结构如何创新?

【答案】(1)为了有效解决委托人与代理人目标不一致而产生的代理问题,企业制度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创新:一是建立健全的行之有效的法规制度; 二是形成股东可以“用脚投票”的健全的股票市场; 三是让竞争性的职业经理市场发挥作用; 四是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 五是建立健全、严格的财务及其相关信息的披露制度。

(2)各国公司在实际中根据各自的股权结构特点、历史文化传统等因素,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公司治理结构及其解决代理问题的制度安排。美、日、德等国的公司治理结构及其相关制度安排就存在明显的差异。例如,美国的公司治理结构被称为单层委员会制,公司不设监事会,治理机构只是由股东大会和董事会构成。由于美国股权分散,因而股东在股票市场用所谓的“用脚投票”(即公司股价的波动)机制,及其竞争性的职业经理市场所产生的压力,在约束核心管理层的行为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与此相对应,对核心管理层的高酬金激励(包括股票期权在内的长期激励计划的实施)在解决代理问题中也起重要作用。日本公司治理结构内部控制体系的架构介于美国和德国模式之间。除了同样设立股东大会和董事会以外,与董事会平行设立了一个监察机构。企业之间的相互持股及其法人持股占有很大比重,商业银行与公司之问的关系较美国的公司与银行之间的关系更为紧密(日本的主银行制)。在日本,不仅公司股权结构相对集中,而且相对稳定,因而股票市场的波动对经理层造成的压力相对弱化。如果说美国的竞争性职业经理人市场对经理人的行为起着重要的制约作用的话,日本公司更重视通过晋级制从企业内部培养和提拔核心管理人员,并且日本公司的高层经营管理人员的薪金与普通雇员的薪金差距比美国公司要小得多。德国公司治理结构是双层委员会的结构。股东大会选举监事会,监事会再选举董事会。监事会全部由非经理人员组成,拥有任命和解聘董事和监督董事会的权力、对于重要经营事项的决策权、召开股东大会的权力。董事会则主要由经理人员组成,在公司中负责公司日常的经营管理,向监事会提供决策报告,向股东提供信息,对内向监事会负责,对外代表公司。监事会可以向董事会提供建议,但是不能干预董事会的工作。在整个架构中,监事会被赋予极高的权力,其监事会是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