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8年陕西师范大学旅游与环境学院808人文地理考研核心题库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人口结构

【答案】人口结构是指将人口以不同的标准划分而得到的一种结果,又称人口构成。它依据人口本身所固有的自然的、社会的、地域的特征,将人口划分为各个组成部分所占的比重,一般用百分比表示,反映一定地区、一定时点人口总体内部各种不同质的规定性的数量比,主要有性别结构和年龄结构。它是社会、经济、文化发展和人类自身发展的历史产物,了解人口结构变动的趋势,对于进行人口预测,制订经济与社会发展规划,制订人口政策和社会经济政策等具有重要意义。

2. 森普尔

【答案】美国地理学家,地理环境决定论的代表人物。她致力于研究地理环境对人类体质、思想文化、经济发展与国家历史的影响,强调自然地理条件的决定性作用。著有《美国历史及其地理条件》、《地理环境的影响》、《地中海地区地理及其与历史的关系》。

3. 第五产业

【答案】第五产业为文化产业,文化产业基本上可以划分为三类:①是生产与销售以相对独立的物态形式呈现的文化产品的行业(如生产与销售图书、报刊、影视、音像制品等行业); ②是以劳务形式出现的文化服务行业(如戏剧舞蹈的演出、体育、娱乐、策划、经纪业等); ③是向其他商品和行业提供文化附加值的行业(如装演、装饰、形象设计、文化旅游等)。

4. 绿色GDP

【答案】绿色GDP 是用以衡量各国扣除自然资产损失后新创造的真实国民财富的总量核算指标。就是从现行统计的GDP 中,扣除由于环境污染、自然资源退化、教育低下、人口数量失控、管理不善等因素引起的经济损失成本,从而得出真实的国民财富总量。

5. 人地相关论

【答案】人地相关论是20世纪20年代法国近代人文地理学的奠基人白兰士所倡导的理论。在人地关系中,白兰士反对拉采尔的环境决定论思想,他认为,除了环境的直接影响外,还有其他因素在起作用,强调人类对外界环境的适应不是被动的,而是主动的,因而人与自然环境之间是相互作用的,他的理论被称为“人地相关论”。法国的人地相关论思想使人地关系理论研究有了很大的进步。

6. 消费者行为

【答案】在狭义上消费者行为是指仅仅指消费者的购买行为以及对消费资料的实际消费。在广义上消费者行为是指:消费者为索取,使用消费物品所采取的各种行动以及先于且决定这些行动的决策过程,甚至是包括消费收入的取得等一系列复杂的过程。

7. 维布雷宁消费型

【答案】维布雷宁消费型,维氏认为,人类是一种社会的动物,其需求和购买行为通常要受到社会文化和亚文化的影响,并遵从他所处的相关群体、社会阶层和家庭等特定的行为规范。维布雷宁模式立足于社会文化环境,探讨了外部环境对消费者的影响,以及消费者购买行为对外部环境的能动反应。

8. 人文地理学

【答案】人文地理学是以人地关系的理论为基础,探讨各种人文现象的地理分布、扩散和变化,以及人类社会活动的地域结构的形成和发展规律的一门学科,又称人生地理学。其研究特点既有综合性、地域性和动态性等地理学各分支学科所共有的特征,又有以人文现象作为研究主体的特征; 研究对象上注重地域分布特征及人文现象与地理环境的相互关系; 在研究方法上既采用地理学中传统的方法和现代方法,也引进大量的社会科学方法。

9. 城市性质

【答案】城市性质是城市在一定地区、国家以至更大范围内的政治、经济、与社会发展中所处的地位和所担负的主要职能,是城市在国家或地区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生活中所处的地位、作用及其发展方向。城市性质由城市主要职能所决定。

10.柯恩的多极世界模型

【答案】科恩的多级世界模型是柯恩在其1973年出版的《分裂世界中的地理与政治》一书中提出,反映了世界的地缘政治形势。他首先认为世界并不像陆心与陆缘理论那样存在战略空间的统一性,而实际存在的却是分裂的世界。他把世界分成两个等级的类型区。第一等级是世界性的,称之为地缘战略区; 第二等级是区域性的,称为地缘政治区。第一等级根据战略特点分为两个大区,一个是海洋贸易世界,另一个是欧亚大陆世界。它们分属于两个集团。第二等级是根据文化、经济和政治方面的相对一致性而分出其地缘政治区。

11.城市首位律

【答案】城市首位律是用最大城市与第二位城市人口的比值来衡量城市规模分布状况的简单指标。某城市在规模上与第二位城市保持巨大差距,吸引全国城市人口的大部分,而且在国家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生活中占据明显优势的领导城市定义为首位城市; 城市首位律己成为衡量城市规模分布状况的一种常用指标,首位度大的城市规模分布,就叫首位分布。

12.时空棱柱体

【答案】时空棱柱体是指如果当一个人在某个区位上所必须耗费的时间总量得以确定时,就能用时空棱柱体图来模拟其依靠某种交通方式所达到的最大行为空间。时空棱柱体的大小反映个人的工作、生活环境的状况,以及个人爱好、态度等多种多样的限制因素。

二、简答题

13.简述地理物象的二种距离。

【答案】(1)地理物象

地理物象是指地理环境以及事物通过知觉、认知过程反映在人们头脑中的形象(映象),是人们对周围的地理环境通过直接或间接观察、体验和了解而得到的具体形象。它是知觉判断、地理优选以及决策行为形成的基础。

(2)地理物象的三种距离

①物理距离,表示人们与某地理事物间隔的实际长度。

②时间距离,表示人们到达某地理事物所需的时间。

③价格距离,表示人们到达某地理事物所需要的费用。

由于人们在环境中认识客观距离时受到主观因素(对区域的熟悉程度、年龄对距离估计的影响等)、刺激因素(路线转变、环境地物等)以及主观因素与刺激因素相互作用因素(刺激吸引力、距离联通、情感牵涉、乡土观念等)的影响产生认知距离,认知距离往往夸大或缩小了相应的客观距离。认知距离一般同里程、耗时和花费三个要素呈现正相关关系,由于认知距离不同,地理物象的清晰程度也存在着差异。

14.简述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西方人文地理学发展的特点

【答案】(1)第一次世界大战以来西力一人文地理学发展概况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随着社会经济与科学技术的飞速进步,人文地理学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不仅研究领域大大扩展,而且在理论、技术和方法上都取得了前所未有的进展。世界各国的人文地理学发展呈现出与近代人文地理学不同的格局。

二次大战后,西方人文地理学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它连续不断地朝多元化发展。

①战后初期,美国地理学界以谢佛为代表的区域学派地理学者首先提出必须加强地理学理论、方法论研究,向区域研究的公式化、理论的贫乏发起挑战。

②20世纪50年代中期,华盛顿大学的地理学者加里森开设了第一个使用数学统计的研究班,培养了首批计量地理学者,掀起了60年代计量地理的高潮,并引发了理论地理学的发展。

③00年代末期到70年代早期,区位分析和空间科学逐渐地受到来自地理学以外及产生于其内部的种种批判同时,相继受到心理学、结构主义及人文主义的影响,出现了行为地理学、马克思主义地理学及人本主义地理学等学派。

④80年代以来,随着全球化、信息化、生态化和知识经济的大步推进,西方国家向后工业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