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8年西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342农业知识综合四[专业硕士]之农村社会学考研核心题库

  摘要

一、简答题

1. 什么是农民负担?它包括哪些负担项目?

【答案】(1)农民负担的概念

农民负担是指农民以现金、实物、活劳动等形式向国家、集体和社会提供的一种无偿支出。农民负担是一定历史条件下一定分配关系的产物,它既是一个经济现象,也是一个社会现象。

(2)农民负担的项目

按照不同标准,农民负担可分为以下几类:

①显性负担和隐性负担

a. 显性负担是法定的负担项目,也是农民可以直接计算的负担;

b. 隐性负担则是那些隐性的、不直接的、不确定的负担项目。

②合理负担和不合理负担

a. 合理负担是指农民根据国家规定,应该承担的那部分负担项目;

b. 没有法律、法规、规章和政策的依据,巧立名目向农民收取的费用,则属于不合理负担。 ③合同内负担和合同外负担

a. 合同内负担是农民在法律、法规和政策允许范围内向国家和集体组织承担的负担项目。 b. 合同外负担就是地方政府机构以各种理由向农民征收的负担项目,主要包括涉及农民和集体经济组织的行政事业性收费、集资、罚款、基金,以及因政府职能部门发放证、牌、照,有关部门发行有价证券、报刊、书籍等项目而收取的款项。

2. 乡村建设运动有哪些内容和理论?

【答案】(1)乡村建设运动的内容

①兴办教育,培养农村人才。

②推广农业科学技术,改良农业。

③流通金融。

④提倡合作组织,指导农民成立各种(运销)合作社。

⑤办理地方自治,期望还政于民,实行宪政。

⑥建立乡村公共卫生保健制度。

⑦移风易俗。

⑧引发学术研宂,推动农村社会学发展。

(2)乡村建设运动的理论

①晏阳初的“民族再造”思想

晏阳初认为,中国农村问题千头万绪,最根本的是人的问题,主张在农村进行政治、教育、经济、自卫、卫生和礼俗“六大整体建设”,根治中国贫穷落后的愚、贫、弱、私“四大病根”,以达到“民族再造”,强国救国的目的。

②梁漱溟的“乡村建设理论”

1928年,梁漱溟在前人“村治”的基础上提出“乡治”的主张,随后提出“乡村建设理论”。梁漱溟的乡村建设理念源自他的孔子哲学思想和对中国国情特殊性的认识。中国的问题是极严重的文化失调,其表现是社会构造的崩溃,以及政治上的无办法。社会是有机的,要为社会开生机,必须从根(乡村)上开,即重建一套组织系统,并使之与中国社会相配合。

3. 城乡文化交流有何特征?

【答案】20世纪80年代以来,城乡文化交流的模式已经发生了重大变化。就目前的城乡文化交流而言,有以下几个主要特征;

(1)随着人口流动加快,城乡文化交流正进入一种持续的和广泛的状态。

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从农村到城市,再从城市到农村,其结果是农村文化从表层到深层正在经历一场“革命”。

(2)城乡文化交流中,形式上出现多样化。

过去以政府为主导的形式现在有些情况下还有必要,但已经不是主要形式,而且在减弱,相反民间的组织或个人在这方面正发挥着积极作用。

(3)农村地区经济的稳步发展为城乡文化交流提供了物质性基础。

就农村地区而言,在同城市文化交流过程中,如果没有一定的经济物质基础,就不可能把握文化上的主动权。

(4)加快农村地区的精神文明建设是城乡文化交流中农村文化再建的一个关键因素。

对于农村群体而言,即使有城乡文化交流,也不可能顺利地达到其预先所设定的文化目的,因此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是完善城乡文化交流的根本保证。

(5)城市文化在城乡文化交流中的作用增大和范围扩大。

现在作为主体的组织或个人多数是在一种经济目的的驱使下,去农村地区拓展领域。

4. 农村社会学的研究对象是什么?

【答案】关于农村社会学研究对象的两种不同意见:

(1)农村社会学是研究农村社会的学科。农村社会学是研究农村社会的观点,即把农村社会视作一个整体进行综合研究。

(2)农村社会学是研究农村某一局部现象的学科

主张农村社会学是研究农村某一社会现象的学者较多,彼此差别明显。这些国内外学者的主张,并不是纯粹研究某一种农村社会现象,不涉及其他,实际上仅表明其研究的侧重点与他人不同而己。

综合上述两类意见,一般认为农村社会学是研究农村个人与社会关系的社会学分支学科。

5. 我国农村优抚安置工作有哪些发展?

【答案】优抚安置是对国家和社会有功劳的农村特殊社会成员给予补偿和褒扬的一种特殊的社会保障制度,它是维护国家和民族自身利益的需要,具有十分重要的政治意义。

我国农村优抚安置工作有以下一些发展:

(1)保障范围逐步扩大

1950年国家对革命军人、民兵民工、革命工作人员的牺牲、病故、伤亡抚恤做了规定;1980年规定中国人民解放军指战员和人民群众,在革命斗争、保卫祖国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中壮烈牺牲的,称为革命烈士;1985年首次将同犯罪作斗争而致伤亡的人列入抚恤对象。

(2)保障形式多样化

除了给予保障对象抚恤金、补助金,提供实物帮助外,一些村镇建立了拥军优属基地,将单纯的“安排生产”,转变为“扶持生产”,利用科技帮助优抚对象脱贫致富。

全国范围内开展创建双拥模范城(县)活动、“爱心献功臣”行动等,特别是为农村革命烈属、革命伤残军人、在乡退伍红军老战士和在乡老复员军人解决各种困难,巩固和发展了新型的军政军民关系。

(3)优抚对象扩大、待遇不断提高

优待对象由义务兵家属扩大到在乡老复员军人、伤残军人和“三属”(烈属、因公牺牲军人家属、病故军人家属);1993年起,部分地区开始实行优抚对象抚恤补助标准自然增长机制,即在国家抚恤辅助的基础上,通过増加地方財政补助,使抚恤补助标准随当地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而提高的一种经费增长机制。基本保证了农村优抚对象的生活,提高了农村社会保障的水平。

(4)优抚社会化有较大发展

优抚经费筹集方式从乡镇农民统筹过渡到县级社会统筹,实行群众优待社会统筹和建立拥军优属保障基金等途径,拓宽了优抚经费渠道。此外,广大群众还对优抚对象进行物质帮助和社会服务。

6. 如何理解土地制度变迁是农村经济制度发展的基础?

【答案】土地是社会生产、人类生存之本,土地制度对社会发展起着深刻的作用。在历史上,随着社会生产力变化,以及社会政治制度的变迁,土地制度自始至终也在不断变迁。

农村经济制度是一定时期中建立在农村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基础上的一整套农村经济关系以及与此相联系的农村社会活动的规范体系。在农村,农业是主要的生产方式,更加偏向于向土地投入资本、劳动来获得财富。所以,土地制度对农村生产发展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当土地制度适应农村农业生产的生产力时,这种作用表现为积极的推动作用;当土地制度不适应农村农业生产力时,就表现为消极的阻碍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