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8年广州大学地理科学学院611地理科学基础之自然地理学考研核心题库

  摘要

一、简答题

1. 何谓大气圈? 说明大气圈垂直分层的依据和各层的主要特征。

【答案】(1)大气圈

大气圈是指包围地球的整个空气层的总称,它是由氮气、氧气、氩气、二氧化碳等多种气体和悬浮物组成的复杂流体系统。

(2)大气圈垂直分层的依据

科学观测结果表明:由于地球旋转运动、地球引力以及距地面不同高度各层次大气对太阳辐射能吸收程度的差异,使得描述大气状态的温度、密度、气压等气象要素在垂直方向上呈不均匀的分布。

(3)大气层分

大气层分为以下五个层:

①对流层,指从地面0kn 至距离地面8~18km,赤道地区的对流层厚度最大,两极地区最小。因地面长波辐射是重要的热量来源,故近地面层的大气温度较高。由于地表物质组成、性状及其接受的太阳短波辐射具有明显的差异性,使得低层大气受热不均匀,易发生垂直对流运动。

②平流层,是指从距地面8~18km至50~55km之间,平流层内气体状态非常稳定。在距地表25km 以下的平流层下部,气温随着高度的升高保持不变或稍有升高。从25km 开始往上,气温随着高度的增加而升高,顶部气温可接近0℃。平流层无气体只有平流运动,且水汽和尘埃含量均很少,几乎无云、雨等天气现象,大气透明度也很好。

③中间层,指从距地面50~55km至85km 。其显著特征是气温随着高度的升高而降低,顶部气温可达-92℃左右,垂直温度分布特征与对流层相似,由于层内热量仅靠其下部的平流层提供,因而下热上冷,故空气垂直运动相当强烈。

④热成层,指从距地面85kn 至800km 的高空,也称之为电离层。该层的特点是气温随着高度升高而迅速上升。顶部可达到1000k 以上。其空气极为稀薄,在太阳紫外线和宇宙射线的辐射下,空气处于高度电离状态,因而热成层也可称为电离层,是短波无线电通信的反射层。

⑤逸散层,指从距地面800km 至2000~3000km的高空。那里空气更为稀薄,又远离地面,气体分子受地球引力极小,因而大气质点会不断地向星际空间逃逸。

2. 简述水圈组成。

【答案】(1)水圈是地球外部构造圈层之一。地球的外部构造包括大气圈,水圈和生物圈三个圈层。水圈是地球外圈中最活跃的一个圈层,也是一个连续不规则的圈层。它与大气圈、生物圈和地球内圈相互作用,影响人类活动的表层系统演化。

(2)水圈也是外动力地质作用的主要介质,是塑造地球表面最重要的角色。它指地壳表层、地面和围绕地球的大气层中存在着的各种形态的水,包括液态,气态和固态的水。

(3)水圈的主体是世界大洋,其面积占全球面积的约71%陆地上的湖泊、河流、沼泽、冰川、地下水,甚至矿物中的水都是水圈的组成部分。水是地球表面分布最广泛的物质。同时,水也是地表最重要的物质和参与地理环境物质能量转化的重要因素。水分和能量的不同组合使地球表面形成了不同的自然带、地带和自然景观类型,水溶解岩石中的营养物质,为满足生物需要创造了前提。水分循环不仅调节气候、净化大气,而且几乎伴随一切自然地理过程促进地理环境的发展与演化。

3. 试述主要的成土过程。

【答案】成土过程即土壤形成过程,主要可分为以下这些步骤:

(1)腐殖质化过程:土壤形成中的腐硝质化过程是指各种动、植物残体在微生物作用下,通过一系列的生物化学和化学作用变为腐殖质,并且这此腐殖质能够在十体表层积累的过程。

(2)泥炭化过程:泥炭化过程是指有机质以不同分解程度的植物残体形式在土壤上层不断累积的过程。主要发生于地下水位很高,或地表有积水的沼泽地段。

(3)豁化与钙化过程:豁化过程是指土体中豁土矿物次生层状硅酸盐的生成和聚积过程。钙化过程是指碳酸盐在土体中淋溶、淀积的过程。

(4)灰化过程:灰化过程是指在土体表层(特别是亚表层)SiO 2残留,R 2O 3及腐殖质淋溶、淀积的过程。多发生在寒湿、郁闭的针叶林植被下。

(5)富铝化过程:富铝化过程是指在热带、亚热带高温多雨并有一定干湿季节的条件下,由于土壤矿物高度风化,硅酸盐发生水解,释出盐基物质,使风化液呈中性或碱性,盐基离子和硅酸大量淋失,而铝、铁(锰)等元素却在碱性风化液中发生沉积,滞留于原来的土层中的过程。

(6)盐化与碱化过程:盐化过程是指土体易溶性盐类随水向表层移动与聚积过程。碱化过程是指由于土壤中强碱弱酸盐碳酸钠或者碳酸氢钠相对富集,导致土壤溶液中的Na+进入土壤胶体交换出一定量钙离子、镁离子和按离子等的过程。

(7)潜育化与储育化过程:潜育化是指在土体被水饱和、强烈嫌气条件下发生的还原过程。储育化是指土壤形成中的氧化还原过程,主要发生在直接受到地下水浸润的土层中。

(8)熟化过程:土壤的熟化过程是指人为培养土壤的过程。通过耕作、灌溉、施肥和改良等方法,在土壤上部形成人为表层(Ap ),并不断改变原有的土壤某些过程和性状,使土壤向有利于作物高产方向发育。

(9)退化过程:土壤退化过程是指因自然环境中的不利因素和人为开发利用的不当,而引起的土壤物质流失、土壤性状与土壤质量恶化以及土壤肥力下降,作物生长发育条件恶化和土壤生产力减退的过程。

4. 我国西北地区存在大面积的中纬度沙漠,这不同于由于副热带高压带控制下沙漠的出现,如撒哈拉沙漠;长江中下游平原所处副热带高压带的位置,然而不但没有出现沙漠,反而成为我国著名的“鱼米之乡”。利用所学自然地理学知识,解释上述事实。

【答案】(1)撒哈拉沙漠出现原因

撒哈拉沙漠位于北回归线两侧,常年受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盛行干热的下沉气流,且非洲大陆南窄北宽,受副热带高压带控制的范围大,干热面积广,北非与亚洲大陆紧邻,东北信风从东部陆地吹来,不易形成降水,使北非更加干燥北非海岸线平直,东侧有埃塞俄比亚高原,对湿润气流起阻挡作用,使广大内陆地区受不到海洋的影响. 北非地形单一,地势平坦,起伏不大,气候单一,形成大面积的沙漠地区。

(2)我国西北地区也存在大面积沙漠,但一者成因却不相同。

我国西北地区的纬度是北纬37度至北纬50度,副热带高压控制的区域为纬度为30°附近的地区,因而我国西北地区的干旱并非由副热带高压造成的。我国西北地区气候干旱的原因是深居内陆,距海洋远,水汽难以到达,降水少,气候干旱。气候干旱是由来自海洋上的暖湿气流难以深入(夏季),受蒙古西伯利亚冷高压控制(冬季)导致当地夏季温暖干燥,冬季温暖干燥。

(3)长江中下游平原没有成为沙漠的原因

长江中下游平原虽和撒哈拉沙漠一样处于副热带高压带位置,但对这一地区起主导因素的并不是副热带高压。我国是很典型的季风气候,由于欧亚大陆和太平洋的海陆位置关系. 冬天的时候大陆高压海洋低压,形成冬季风,夏天的时候海洋高压,大陆低压,形成夏季风. 从海洋吹来的夏季风带来很多水汽. 由于中国的地势成西高东低,三级阶梯的模式,东部平原地区有利于季风的进入. 所以长江中下游地区夏季多雨,不会形成沙漠.

5. 喀斯特地貌、冰川与冰缘地貌分别发育在什么条件下?

【答案】(1)喀斯特地貌

喀斯特地貌是地下水与地表水对可溶性岩石溶蚀与沉淀,侵蚀与沉积,以及重力崩塌、坍陷、堆积等作用形成的地貌。

①岩性与构造条件

喀斯特地貌主要发育在碳酸盐类岩石尤其是石灰岩分布区。这与其分布极广且常露出地表有关。石灰岩的矿物成分主要为方解石,泥灰岩兼有大量不溶解黏土,白云岩则以白云石为主。按溶解度排序为石灰岩>白云岩>泥灰岩。因此石灰岩最易喀斯特化。

②水动力条件

水的溶蚀能力、岩石化学性质及透水性对喀斯特过程起着决定性作用。湿热气候区地表水与地下水流量人且活动性强,故喀斯特作用强,反之干旱高寒区喀斯特作用很弱。

(2)冰川地貌

冰川是改造地球表面形态的巨大力量,其塑造地貌的过程主要是通过冰川运动实现的。冰川地貌的发育程度与气候条件、原始地形和新构造运动有关。在海洋性气候条件下,山地新构造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