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清至民国时期,青海频发的旱灾对该区域社会秩序、经济等各方面产生了巨大的冲击。本文对青海地区清至民国的自然灾害史料进行系统梳理的基础上,总结了青海东部地区旱灾发生的时空分布规律。同时,这一时期的救灾向多元化发展,政府和民间力量都进行积极地救灾。此外清至民国处于新旧更替的社会时期,政府的救灾机制也进行了创新与发展。
本文具体结构如下:
绪论,阐述了本文的选题缘由、相关研究综述、研究范围的界定,以及本文的研究内容、方法和研究创新点。
第一章,对清至民国青海东部地区的旱灾进行整理、统计,得出清至民国青海东部地区共发生旱灾115次,在此基础上分析旱灾发生的时空分布规律。
第二章,从旱灾与人口、旱灾与社会经济、旱灾与社会秩序、旱灾与社会文化等四个方面论述清至民国青海旱灾的影响。
第三章,论述清至民国旱灾发生后官方和民间的应灾措施。官方为了维护统治采取了一系列的防灾减灾措施,使应灾机制逐渐完备。但是也不乏民间力量的参与,如当地的乡绅、华洋义赈会、外国传教士。此外,清代与民国处于两个不同的社会时期,比较两种不同社会的旱灾的救灾思想和措施。
结语,论述了本文研究对完善当今社会防灾减灾措施的启示。即发挥政府的领导作用,加强政府管理和制度、法律的建设,培养民众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和提高全民积极参与救灾的积极性。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