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天津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874新闻与传播实务之中国新闻采访写作学考研导师圈点必考题汇编
● 摘要
一、简答题
1. 现代科技的发展,对新闻采访工作带来哪些重要影响?
【答案】现代科技的发展,对新闻采访工作带来的重要影响包括:
(1)大众传播业从诞生的那天起,就与整个社会的生产力及科技发展水平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目前,在大众传播业中,现代科技影响的最具有代表性的表现,是20世纪80年代以后出现的以数字技术为代表的信息传播新技术的广泛应用,给大众传播带来的全面革命。这场革命几乎触及了传统大众传媒中的各个部分,包括传播观念、传播形式及传受关系,新闻采访业务也不可避免地在这场革命中受到了本质性影响。
(2)以数字技术为代表的现代科技在新闻采访中的广泛应用,首先改变了采访的观念与方式。在传统的采访活动中,采访工作与编辑、传播工作总是在延时状态下进行的,因为需要有对信息进行传输与加工的时间与相应“工序”。但数字技术出现后,首先改变了信息加工手段及加工过程。
(3)数字化的工作状态,也使记者的工作过程更为便利简化。因为数字网络可以为你提供令你绝对满意的大部分便利,从背景资料到采访内容的资源共享,都可以在最短时间内在网络上加以解决。另一个便利条件还在于采访者可以在数字式的“非线性”环境下,对采访内容进行自己想要进行的各种修改,不仅耗费的时间比以往大大缩短,而且还基本上“不留痕迹”。
(4)现代科技的应用,也使新闻采访有了较以往更多、更贴近报道内容主体的采访形式。因为现代科技在采访工具上的应用,使采访手段更多样化、更隐蔽化,也给采访者的活动提供了更大的空间。如在现代采访中正被越来越多使用的隐性采访、体验采访等方式,就广泛采用了数字化的各种工具,并使其采访报道内容不断获得轰动性成功。设想,如果没有现代科技条件下新的采访工具的支持,采访者就不可能在最为自然,不被采访者发现,不对被采访环境造成任何影响的状态下,进行正常的采访活动,新的采访形式和采访观念也就不可能蓬勃产生,更不可能被迅速应用并不断发展。
(5)现代科技在采访活动中的广泛应用,也对新闻记者提出更新更高的职业要求。首先,记者必须拥有掌握和使用新的采访技术设备的能力。如对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的掌握与运用。其次,他们还必须拥有与数字化传播模式相适应的传播观念。随着网络媒体的不断增长,以及传统媒体网络化的不断加强,在传统大众传媒环境下的众多传播观念也随之改变。如受众日趋个性化、群落化,信息流通的双向化、交互化等,都要求采访者要加以适应,并很好地运用,否则所采访报道的信息内容便无法被受众与市场接受。
(6)现代科技与大众传播的结合正以更加紧密的趋势向前发展,它也必将对大众传播事业带来更多更新的发展变化和发展内容。同时,大众传播也必将与现代科技保持更为密切的互动关系。新闻记者在现代科技环境中,应该担负起科技传播先行者的责任,适应并充分利用现代科技条件
下的传播技术与观念,在现代科技社会中扮演好自己应该具有的角色。
2. 简述我党记者队伍产生和发展的历史。
【答案】(1)我党记者队伍的产生
1921年7月1日中国共产党成立后,紧接着就创办了自己的报刊。党的报刊以马克思列宁主义作指导,继承了“五四”时期《新青年》、《湘江评论》等革命报刊的优良传统,以崭新的面貌出现在读者面前。党的报刊诞生,意味着有了党的记者,一支由党领导的记者队伍将逐步建立和成长起来。
(2)抗日战争中我党记者队伍的发展
1937年“七七事变”后,抗日烽火燃遍祖国大地,中国共产党为了加强抗日宣传,报刊如雨后春笋,出现了一个蓬蓬勃勃大发展的局面。这时候,许多报纸有了自己的专职记者。这是记者队伍构成的一个显著变化。
(3)新中国成立后我党记者队伍的壮大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一批新的报刊相继创办,一批新的人民广播电台相继建立,党的新闻队伍也迅速壮大起来,专门从事记者工作的人数也由少到多。记者队伍主要由三部分人组成:‘是从解放区来的经过革命战争锻炼的老新闻工作者,二是大批新参加新闻工作的青年学生,三是在国民党统治区从事进步新闻工作的编辑、记者。第一部分人是领导骨干; 第二部分人有较高的文化水平,工作热情高,是生力军; 第三部分人有在国民党统治区长期战斗的新闻工作经验。他们之间取长补短,团结协作,为新中国的新闻报道作出了贡献。
3. 记者在资料积累工作中应注意哪些问题?
【答案】记者在资料积累工作中应该注意以下问题:
(1)注意资料提供者的权威性,确保资料的真实性和准确性。
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只有准确、真实的资料才具有说服力。要保证资料的准确度,就要注意资料提供者的权威性。正确的资料来源是可靠性的保障。资料应出自正规的、正式的渠道,提供者应具有权威性,对所提供的信息有足够充分的理解,具有发言权。资料转手的次数要尽可能少,第一手资料是最可靠的。如果我们想知道某方面的政策,就最好看一看相关部门的正式文本。要了解发生了什么,就应去问一问在场的目击者。要知道某一学科的最新发展,就应去引用学科带头人或专门研究者的讲话和文章。
(2)注意资料的原始出处。
对于资料的出处,比如是在什么报刊上发表的,什么出版社出版的书,一定要弄准确。只有注意资料的原始出处,才能了解事件或人物的整体情况和真实面目,避免因多次转抄造成的误差。
(3)注意资料出版的年、月、日和书的版本。
资料的出版日期是一个相当重要的因素。尤其是一些报刊、杂志上发表的文章,如果在引用资料的时候遇到一些不清楚的地方,可以追根溯源,再去查个究竟。但如果没有年、月、日的记载,要想再查的时候就无从着手。另外,书的版本也是不能忽略的因素,一定要注明是初版还是
再版。
(4)如资料是文件,则应注意是草案还是正式文件。同一个文件,草案与正式文件肯定存在差异,一定要弄清楚,不能马虎从事。
(5)长期坚持,点滴入手。
资料积累的效果在于长期坚持。长期坚持的动力来自对工作的热爱,要从点滴入手。这项工作并不要求记者腾出大块的空余时间来做,记者要利用零碎的时间来合理安排。资料积累对新闻工作有巨大的帮助,它也是记者平时工作的一部分,记者把这项工作做好了,在实际的采访写作中就会大大地提高效率,免去不少麻烦和失误。
(6)熟悉资料,善于运用。
记者要善于运用资料,首先就要熟悉资料,熟悉资料是恰到好处地运用资料的前提。熟悉资料包括熟悉资料本身和熟悉资料的存放位置这两个方面。记者辛辛苦苦地积累资料,目的就是为了利用它,如果不注意资料的运用,把它放在一边置之不理,那么积累资料的目的就没有达到,一切劳动都成了白费。
4. 网络发展时期新闻写作的变化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
【答案】大多数网站并不具有正式的采访权,传统媒体在信息的丰富性、传播的时效性和互动性等方面又远不如互联网等新媒体,因此,在新闻写作等业务层面有效地建立互动平台,新老媒体互相学习借鉴、共同发展,已成为时代命题。
网络发展时期新闻写作的变化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形式上,由于没有正式的采访权,因此,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网络的许多信息发布均依赖传统媒体。传统媒体在网络等新媒体的冲击下,许多劣势凸显,为了求生存、求发展,于是就“借船出海’,,纷纷与网络结缘,在融合上进行多方面的尝试和成功实践。
与网络新技术的融合,使人们领略电子媒介的快速、生动、形象之后,还可以很方便地用下载打印的方式在纸介质上解毒和留存信息。技术工具的融合大大拓展了传统媒体的新闻表现形式,使过去受形式制约的某些新闻内容,可以放开手脚展示自己的深广度。
(2)内容上,在具体的新闻内容写作中,传统媒体主动积极地注入诸多网络元素,特别是网络语言个性突出,更具直观性、通俗性,若借用适度和恰当,能使新闻报道更加贴近生活,贴近受众,更加生动活泼、招人喜爱。这些年来,这一类的实践在健康、有效地进展中。
与此同时,越来越多地吸收、整合网络传播内容,以丰富自己的报道形式和内容,也己日益成为传统媒体新闻写作的一个价值取向。在新闻写作中,或是将网络内容引用为自己稿件的新闻根据,然后再将本报(台)记者采集的相关事实陈述其后; 或是将网络内容引用为自己稿件的新闻背景,以增强新闻报道的全面性、客观性和真实性。
5. 为什么现在我们更加强调记者要深入新闻正在发生的现场?
【答案】现在我们更加强调记者要深入新闻正在发生的现场,这是因为:
(1)记者可以目睹新闻发生的全过程,作出更真实、更生动、更有头有尾的报道。读者更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