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上海交通大学儿童医院306临床医学综合能力(西医)[专业硕士]之生物化学考研强化五套模拟题
●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第二信使学说
【答案】第二信使学说是一种解释信号传递的理论。含氮激素首先和细胞膜受体结合,受体将激素信号通过另外的物质传递到细胞内,信号逐级放大后产生各种细胞内反应,如促进或抑制相关代谢途径,这种传递激素信号的物质叫做第二信使,如
2. 变构酶。
等。
【答案】有些酶除了活性中心外,还有一个或几个部位,当特异性分子非共价地结合到这些部位时,可改变酶的构象,进而改变酶的活性,酶的这种调节作用称为变构调节(allosteric regulation ), 受变构调节的酶称变构酶 (allosteric enzyme),这些特异性分子称为效应剂(effector )。变构酶分子的组成一般是多亚基的。分子中凡与 底物分子相结合的部位称为催化部位(catalytic site ),凡与效应剂相结合的部位称为调节部位(regulatory site ), 这二部位可以在不同的亚基上,或者位于同一亚基。
3. 抗体酶(abzyme )。
【答案】抗体酶即催化性抗体,是抗体的高度特异性与酶的高效催化性巧妙结合的产物,其本质上是一类在可变区赋予了酶活性的免疫球蛋白。
4. DNA 重组(DNA recombination )。
【答案】DNA 重组是指发生在DNA 分子内或DNA 分子之间核苷酸序列的交换、重排和转移现象,是已有遗传 物质的重新组合过程。
5. 外周蛋白。
【答案】外周蛋白是指以非共价键结合于膜表面,可被高浓度的尿素、盐溶液洗脱的蛋白质。
6. 可逆沉淀反应。
【答案】可逆沉淀反应,又称不变性沉淀,是指在发生沉淀反应时,蛋白质虽已析出,但是其分子内部结构未发生显著变化,沉淀因素去除后,能再溶于原来的溶剂中的沉淀反应,如盐析作用。
7. 促进扩散。
【答案】促进扩散是指不需要消耗代谢能量,小分子物质利用膜两侧的电化学势梯度而通过膜上的载体蛋白或离子通道进行转运的方式。
8. 变偶假说。
【答案】变偶假说是指克里克为解释tRNA 分子如何去识别不止一个密码子而提出的一种假说。假说以为,反密 码子的前两个碱基(
端)按照碱基配对的一般规律与密码子的前两个(
端的碱基形成氢键时,则可
端)碱基配对,然而tRNA 反密码 子中第三个碱基,在与密码子上有某种程度的变动,使其有可能与几种不同的碱基配对。
二、问答题
9. 假定有一种甘油醛-3-磷酸脱氢酶的突变体被发现能够水解,而不是磷酸解氧化与酶结合的中间物。
(1)请写出水解的反应式。 (2)预测水解对糖酵解的
产量以及对糖酵解本身的速率有何影响?
(3)这种突变对需氧微生物有何影响?
【答案】(1)甘油醛-3-磷酸脱氢酶突变体催化的水解反应为
(2)水解反应历程未形成1,3-二磷酸甘油酸,于是不能进行底物水平磷酸化合成应,糖酵解
产量下降,糖酵解速率可能加快。
循环产生大量的
糖酵解产能效率下降有可能加快酵解速率,
(3)需氧微生物可通过
的反
对微生物生理活动不会造成明显的影响。
10.RNA 酶为什么只能水解RNA , 不能水解DNA?
【答案】RNA 酶是在一个碱性的微环境中发挥作用的酶,RNA 的磷酸酯易于被碱水解,这是因为RNA 的核糖上有产生核苷糖无
RNA
酶的
以便于从核糖催化,
提供质子生成
在碱的作用下形成磷酸三酯,而磷酸三酯极不稳定,随即水解,
核苷酸和
核苷酸。DNA 的脱氧核
作为碱,
作生成
环磷酸酯。该环磷酸酯继续水解产生
不能形成碱水解的中间产物,故对碱有一定的抗性。
是通过广义酸碱进行催化作用。第一步生成环磷酸酯上除去一个质子,
与磷酸形成
一个
环磷酸酯
OH 。第二步打开环形磷酸环,
这些作用正相反
然后作为一种酸作为酸而
为碱,水分子进入提供一个质子给嘧啶核糖磷酸产物。
11.写出血糖的来源去路。
给磷酸形成三角双锥结构,此物质在
【答案】(1)血糖来源主要包括;①食物经消化吸收的葡萄糖;②肝糖原分解;③糖异生。
(2)血糖去路主要是:①氧化供能;②合成糖原;③转化为脂肪和某些非必需氨基酸;④转变为其他糖类化。 12.的固定不仅存在于植物光合作用合成葡萄糖的过程中,也存在于动物体内合成葡萄糖及合成脂肪的过程中。分别写出这些代谢途径中
【答案】(1)(2)
途径。
(3)糖异生。
(4)FA 从头合成。乙酰
途径。
固定及同化
固定的酶促反应方程式,并简要说明固定及同化
在其
中所起的作用。(参与反应的物质只要写名称或代号,不要求写结构式).
13.下列蛋白质的混合物在什么pH 时电泳,分离最为有效?
(1)血清清蛋白和血红蛋白; (2)肌红蛋白和胰凝乳蛋白酶原; (3)卵清蛋白、血清清蛋白和脲酶。
【答案】(1)血清清蛋白pl=4.9,血红蛋白pl=6.8(4.9+6.8)/2=5.85,在(2
)肌红蛋白
(3)卵清蛋白
胰凝乳蛋白酶原
血清清蛋白
脲酶
在
在
时电泳,分时电泳,分离最
离最为有效。点样时样品点在中间,血清清蛋白向阳极移动,而血红蛋白向阴极移动。 为有效,点样时样品点在中间,肌红蛋白向阳极移动,而胰凝乳蛋白酶原向阴极移动。
时电泳,分离最为有效,样品
点在中间,血清清蛋白留在原点,卵清蛋白向阳极移动,脲酶向阴极移动。
14.免疫球蛋白基因重组过程中产生的P 核苷酸和N 核苷酸是如何来的?它们产生的意义和需要付出的代价是什么?
【答案】免疫球蛋白基因在重组过程中,条链,
形成
末端。游离
复合物切开其核苷酸与基因接头处的一
攻击另一条链的酯键,在基因片段末端形成发夹结构。
然后复合物进一步将发夹结构切开,单链切开的位置往往不是原来通过转酯反应连接的位置,多出的核苷酸与末端序列相同,但方向相反,称为P 核苷酸。末端可以被外切酶切除一些核苷酸,也可以由脱氧核苷酸转移酶外加一些核苷酸,称为N 核苷酸。
在接头处随机插入或删除核苷酸可以增加抗体基因的多样性,但如果插入或删除核苷酸数不是3的倍数,就 将改变阅读框架而使基因失活。
15.在生物膜中脂类的作用是什么?
【答案】构成膜的主体;决定了膜的选择透过性;其运动决定膜的流动性;提供稳定膜蛋白DG/IP3的疏水环境。生物膜中的某些脂质在信号传递过程中有重要的意义,如糖脂在免疫应答中,作为第二信使也产生于膜脂质。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