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7年上海大学影视艺术技术学院334新闻与传播专业综合能力[专业硕士]考研题库

  摘要

目录

2017年上海大学影视艺术技术学院334新闻与传播专业综合能力[专业硕士]考研题库(一) . 2 2017年上海大学影视艺术技术学院334新闻与传播专业综合能力[专业硕士]考研题库(二)16 2017年上海大学影视艺术技术学院334新闻与传播专业综合能力[专业硕士]考研题库(三)28 2017年上海大学影视艺术技术学院334新闻与传播专业综合能力[专业硕士]考研题库(四)42 2017年上海大学影视艺术技术学院334新闻与传播专业综合能力[专业硕士]考研题库(五)56

一、名词解释

1. 印刷媒介

【答案】主要指古代“邸报”,刊登皇帝的谕旨、大臣的奏折等政府公文。在古代社会,中国是世界上印刷业最发达的国家,但没有产生过像近代报纸那样以新闻为主的定期连续出版物。邸报客观上起着沟通统治阶级内部消息的作用。

2. 意见自由市场

【答案】“意见自由市场”是自由主义报刊理论的主要观点之一,其要义是指让人民群众、让各党各派都利用报刊充分自由地表达各自的意见。而充分表达意见的前提是给予人民有关各项事物的充分信息。“意见自由市场”的理论最早是从英国的约翰. 弥尔顿的《论出版自由》一书中引申出来的,他认为谬误和真理必须得到同等传播。

3. 纯新闻

【答案】纯新闻(StraightNewsReport )又称客观性报道,指迅速地报道在一个短时间里发生了什么,向读者提供一个有价值的纯粹事实。一般用倒金字塔结构来写。它是西方各国报纸常用的新闻表现形式。

4. IPTV

【答案】网络电视(InteractProtocolTV )是指利用宽带网的基础设施,以家用电视机(或计算机)作为主要终端设备,集互联网、多媒体、通讯等多种技术于一体,通过互联网络协议(IP )向家庭用户提供包括数字电视在内的多种交互式数字媒体服务的一种崭新技术。IPTV 最大的特点是具有交互功能,因此也被称为交互式网络电视。IPTV 的实现形式主要是:通过上网的个人电脑; 通过网络机顶盒+普通电视机。国内IPTV 发展还远未成熟,商业模式也存在很多不确定性。

5. 法制现代化

【答案】法制现代化意味着从人治到法治的过渡,从传统法制到现代法制的过渡。其内涵为:以非人格化的权威否定人格化的权威,要求法律规则的明确性、连续性和法律体系的完备相统一,讲求公共权力和个人权力的有机平衡。

6. 微博

【答案】微博(Micro-blog )是一种非正式的迷你型博客,是基于Web2.0平台的一种可以发布即时信息的系统。微博的概念最早出现于2006年,2010年被称为中国的微博元年。微博可以

使用户通过网页、收集、IM 软件和API 等方式发送图片和文字信息,不受任何时间地点的限制。与博客不同的是,微博发布的信息受到字数限制,最多不能超过140个字符(70个汉字)。其传播特点有:短小精悍,信息量密集,更契合人们快节奏的生活; 实现跨平台数据交换,使用户摆脱了工具的限制; 准入门槛较博客更低,实现了话语权的平民化。

7. 沉默的螺旋

【答案】“沉默的螺旋”理论是指传播效果理论重新回归到强大效果论的代表理论之一。“沉默的螺旋”最早是由诺依曼于1974年在《传播学刊》上发表的一篇论文中提出的,1980年以德文出版的《沉默的螺旋:舆论—我们的社会皮肤》一书,对这个理论进行了全面的概括。诺依曼通过“沉默的螺旋”理论,重新提示了一种“强有力”的大众传播观。这个假说包括几个要点:①舆论的形成是大众传播、人际传播和人们对‘意见环境”的认知心理三者相互作用的结果; ②经大众传媒强调提示的意见由于具有公开性和传播的广泛性,容易被当作“多数”或“优势”意见所认知; ③这种环境认知所带来的压力或安全感,会引起人际接触中的“劣势意见的沉默”和“优势意见的大声疾呼”的螺旋式扩展过程,并导致社会生活中占压倒优势的“多数意见,,--舆论的诞生。

8. 政治性报纸

【答案】政治性报纸是以追求政治利益为目的,多由政党、政治团体、国家机关来主持,用以宣传一个政党、政府的政治主张、纲领、政策。报纸新闻以政治、经济、军事等硬新闻为主,并且非常重视言论,如中国的《人民日报》、日本的《赤旗报》、意大利的《团结报》等。

9. 有偿新闻

【答案】有偿新闻是指新闻工作者采取不正当手段向被采访报道对象索取物质报酬,包括故意隐匿和扣押新闻的活动。其实质是某些新闻从业人员将国家和社会赋予的新闻机构传播新闻的权利,作为个人和团体的私有商品非法出卖,进行权利和金钱的非法交易。有偿新闻是“拜金主义”在新闻领域的反映,是新闻界的不正之风,它的存在和蔓延,是新闻行业的耻辱。有偿新闻是任何意识形态,任何社会制度的新闻从业人员都不耻的行为。无论东方、西方,有偿新闻都是新闻职业道德所明令禁止的。

10.三网融合

【答案】“二网融合,’又称二网合一,是指电信网、广播电视网、互联网高层业务应用的融合。表现为技术上趋向一致,在网络层面上实现互联互通,在业务层面上相互渗透和交叉,在应用层面上使用统一的通信协议。其目的是通过优化现有网络配置,综合利用现有的网络资源,采用全数字化连接、宽带数据交换运输、高度集成业务、简化终端接入、智能化管理与控制等方式改造多媒体信息网络,向用户提供视频、数据、语音等多媒体信息服务。

二、简答题

11.简述梁启超的新闻思想。

【答案】梁启超(1873年一1929年),字卓如,号任公,广东新会人。从小熟读经史,11岁中秀才,15岁进广州“海学堂”读书,17岁考中举人。1890年春赴京参加会试落榜,取道上海回广东时从坊问购得《赢环志略》,第一次接触近代报刊。回到广州后,拜康有为为师,除了向其学习今文经学外,还接触了西方“新学,,和报刊。1895年同康有为进京会试期间,参加“公车上书”,并积极参与组织学会和办报活动,《中外纪闻》是梁启超主编的第一个报刊。后应黄遵宪之邀南下筹办《时务报》,并主持笔政一年零三个月。

梁启超在办报活动中,逐渐加深了对报刊的认识,提出了一系列关于报刊性质、职能与作用的看法。

(1)他认为报刊具有强烈政治性,是宣传政治主张的有力工具。在维新变法运动中,往往首先开办报刊,轰开局面,大造舆论,然后建立政治团体。梁启超认为:“度欲开会,非有报馆不可。”梁启超把报纸比作耳目喉舌,认为“无耳目,无喉舌,是日废疾。……其有助耳目喉舌之用而起天下之废疾者,则报馆之谓也”。

(2)对报刊的功能与作用有比较系统的认识。梁启超认为报刊的主要功能在于“去塞求通”。他说:“国之强弱,则于其通塞而已。……上下不通,故无宣德达情之效,而舞文之吏因缘为奸; 内外不通,故无知己知彼之能,而守旧之儒反鼓其舌。中国受侮数十年,坐此焉耳。,”去塞求通,厥道非一,而报馆其导端也。”

(3)他十分重视报刊的宣传鼓动作用。梁启超认为:“报馆之议论既浸渍于人心,则风气之成不远矣,,。以创办报刊作为政治活动的先导,希望“以二三报馆之权力以变易天下”,使“天下人士咸知变法”。此外,他对报刊在教育读者、开启民智、提供知识、培养人才等方面的作用也有深刻认识。梁启超认为“阅报愈多,其人愈智。报馆愈多者,其国愈强”,“报馆者,政本之本,而教师之师也,,。在这种思想的指导下,维新派报刊十分重视对新学术新知识的传播。

(4)重视报刊的舆论引导作用。维新派的报刊均为政治报刊。通过办报,宣传政治主张,建立政治团体,推动维新变法运动的发展,是维新派办报的主要目的。梁启超是倡导维新变法的政论家,对报刊的认识集中体现为他看准了报刊在形成社会舆论、传播政治主张中所能起到的重大作用。

(5)重视政论,创造了新型的报刊政论文体—时务文体。戊戌变法期间,维新派报刊普遍以政论为核心内容,涌现出一大批报刊政论家,他们的政论文章名噪一时,各具特色,其风格独特,形式新颖,时称“时务文体”。由于这类政论文章多以“时务”为内容,且以梁启超在《时务报》上所载文章为代表,故称“时务文体”。

梁启超在《时务报》上发表了数十篇政论文章,鼓吹维新变法。其中最有名的是《变法通议》,这也是《时务报》所发表的第一篇维新变法文章。这篇文章分13节,从创刊号登起,在《时务报》上连载了43期,内容涉及到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各个方面,是系统阐述维新派变法主张的纲领性文件。

梁启超在自述“时务文体”的形成时概括了其特点,就是:“纵笔所至,略不检束”; “务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