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8年复旦大学管理学院434国际商务专业基础[专业硕士]之国际贸易教程考研基础五套测试题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劳动密集型

【答案】

劳动密集型它是一种单位劳动占用资金或资本少,技术装备程度低,容纳劳动力较多的产业。劳动密集型是一个相对范畴,在不同的社会经济发展阶段上有不同的标准。中国现阶段劳动密集型产业比较典型的有:纺织工业、食品加工工业、服务业和农业中的各产业。这种产业具有投资少,资金或资本周转快,能吸收较多劳动力就业等特点。

2. 专业化生产与分工所得

【答案】专业化生产与分工所得是指资源在生产领域的更有效配置所得。两国进行贸易时,在新的国际价格下,各自把所有资源用于生产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然后两国进行交换。这种生产资源的重新配置使福利水平提高,这一部分的提高就是分工所得。

3. 生产要素价格均等化定理

【答案】生产要素价格均等化定理是俄林研究国际贸易对要素价格的影响而得出的著名结论:国际贸易最终会使所有生产要素在所有地区都趋于相等。

俄林认为,在开放经济中,国际间因生产要素自然禀赋不同而引起的生产要素价格差异将通过两条途径而逐步缩小,即要素价格将趋于均等。同时,俄林认为生产要素价格完全相同几乎是不可能的,这只是一种趋势。其实现途径有两条,第一条途径是生产要素的国际移动,它导致要素价格的直接均等化;第二条途径是商品的国际移动,它导致要素价格的间接均等化。

4. 国际证券投资

【答案】国际证券投资又称国际间接投资,是指在国际债券市场购买中长期债券,或在外国股票市场上购买企业股票的一种投资活动。它包括一国个人公民或他们的代理机构购买由其它国家的个人公民、公司、银行、政府以及一些国际金融组织发行的非控制头寸股权、债券和观念有价证券的行为。证券投资与直接投资的区别在于:证券投资的目的是在国际投资市场上获利,而不是企业的经营利润,证券投资者并不追求拥有企业的控制权。

5. 自由贸易区

【答案】自由贸易区又称为对外贸易区、自由区、工商业自由贸易区等,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国家通过达成某种协定或条约取消相互之间的关税及其他非关税贸易壁垒的国际经济一体化组织。各成员国对区外国家仍然维持贸易壁垒,但保护政策不求一致,由成员

国自行订立。

6. 内部规模经济

【答案】内部规模经济是指由于厂商内部生产规模的扩大而引起的生产率的提高和成本的下降。这一概念由规模经济所延伸出来,规模经济可分为“内部的”与“外部的”两种。内部规模经济主要来源于企业本身生产规模的扩大,具有内部规模经济的一般都为大企业、大公司,多集中于设计、管理、销售成本较高的制造业和信息产业,如汽车、飞机、钢铁、电脑软件行业等。

7. 博弈

【答案】博弈又称博戏,是一门古老的游戏。博弈的基本概念包括:参与人、行为、信息、战略、支付函数、结果、均衡。参与人是指博弈中选择行动以最大化自身利益(效用、利润等)的决策主体(如个人、厂商、国家)。行动是指参与人的决策变量。战略是指参与人选择行动的规则,它告诉参与人在什么时候选择什么行动。信息是指参与人在博弈中的知识,特别是有关其他参与人(对手)的特征和行动的知识。支付函数是参与人从博弈中获得的效用水平,它是所有参与人战略或行动的函数,是每个参与人真正关心的东西。结果是指博弈者感兴趣的要素的集合。均衡是所有参与人的最优战略或行动的组合。参与人、行动、结果统称为博弈规则。博弈分析的目的是使用博弈规则决定均衡。根据参与者能否形成约束性的协议,以便集体行动,博弈可分为合作性博弈和非合作性博弈。纳什等博弈论专家研究得更多的是非合作性博弈。

8. 政治经济学

【答案】

政治经济学是一门以人们的社会生产关系即经济关系为研究对象的科学,它阐明人类社会各个发展阶段上支配物质资料的生产和分配的规律。

9. 边际要素生产率

【答案】边际要素生产率是指増加一个单位的生产要素所增加的产量,即要素的边际产量。边际要素生产率跟要素的投入量有关。一般来说,当一种要素不变时,另一种要素的边际生产率会随着其投入量的不断增加而下降,即“边际要素生产率递减规律”。

10.生产补贴

【答案】生产补贴是指政府为控制价格和扶持生产而对生产部门提供的补助,包括价格补贴和亏损补贴,补贴视为负的生产税。根据世贸组织的规定,“除出口补贴以外的补贴”都是生产补贴。生产补贴与出口补贴的区别在于,生产补贴对所有生产的产品进行补贴,不管该产品是在国内市场销售还是向外国出口。这些补贴包括政府对商业企业的资助、税收减免、低利贷款等直接的方式,也包括对某些出口工业生产集中的地方给予区域性支持、资助研究与开发项目等间接的做法。

二、思考题

11.2002年,世界经济发展速度放缓,世界货物贸易和全球外商直接投资流量均大幅下降。而中国的外资和外贸仍然能够一枝独秀保持快速增长,试分析主要原因。

【答案】2002年世界经济发展速度放缓,中国的外资和外贸仍然能够一枝独秀保持快速增长的主要原因有:

(1)中国从1978后年开始的外贸和外资体制改革取得了很大的成效。改革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①1979〜1987年:以调动外贸部门经营积极性为目标的改革

1979年到1987年为中国外贸体制改革的探索阶段。1984年9月国务院批准了经贸部《外贸体制改革意见的报告》,提出了“政企分开”和“工贸结合、技贸结合、进出结合”等措施。

②1988〜1993年:以建立对外贸易承包经营责任制和自负盈亏为中心的改革

这一阶段改革的主要特征是,在仍然保持国家垄断外贸的前提下,试图通过将外贸企业的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来改善外贸部门的经营状况,包括实行承包经营责任制、转变企业经营机制,和实行企业自负盈亏两个阶段。

③1994〜2001年:以与国际市场接轨为导向的外贸体制改革

从1994年到2001年,中国外贸体制的改革进入了一个深化和稳步发展阶段。这一阶段的改革主要是围绕中国“复关”和加入WTO 的目标进行的。

④2001年以后:以WTO 规则为基础的对外经济贸易体制的全面改革

2001年12月11日,中国正式成为WTO 的成员国。WTO 的基本规则是建立在公平竞争和自由贸易的市场经济基础上的。

(2)中国于2001年正式加入了世界贸易组织,为中国外资外贸的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给中国带来了以下影响:

①促进自由贸易,增加进出口总额。成为WTO 成员国后,中国既会因为市场的开放而进口更多的外国商品,也会通过贸易环境的改善以及经济实力和出口能力的增强而扩大对外出口。

②优化资源配置,调整经济结构。由于国际贸易和国际投资的发展,中国更广泛地参与国际分工,融入世界经济,这一过程伴随着该国经济的不断调整。进一步优化资源配置,重新调整经济结构的压力和动力既来自于更加自由的商品贸易,也来自于更加开放的外商直接投资。

③明确目标和路径,深化市场经济改革。入世很显然给中国和其他国家都带来更多的商业机会,但其最重要的影响是有助于深化中国的经济体制改革,从而为中国经济的持续发展奠定基础。入世对改革的影响包括:a. 为更深入的改革确立明确的目标和路径;b. 推动国有企业改革;c. 促进私营企业发展。

(3)中国经济仍然保持了很高的发展速度与外资外贸的发展互为因果。

①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外贸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a. 对外贸易总量迅速增加;b. 外贸依存度明显上升;c. 中国对外贸易额占世界贸易额的比重和世界排名有较大提高。

②中国利用外资方面,也有非常显著的增长。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a. 外资投资规模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