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6年北京印刷学院新闻出版学院新闻传播理论之《传播学教程》考研强化班模拟试题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能指(signifier )/所指(eignified}

【答案】“能指”和“所指”是索绪尔语言学中的术语。“能指”是指语言的声音形象,“所指”是指语言所反映的事物的概念,索绪尔认为,任何语言符号是由“能指”和“所指”构成。比如英语的“tree ”这个单词,它的发音就是它的“能指”,而“树”的概念就是“所指”。“能指”和“所指”是不可分割的,但是,某个特定的能指和某个特定的所指的联系不是必然的,而是约定俗成的。比如在“树”这个词中,树的概念和“树”的特定发音不是必然结合在一起的,“树”在英文中的读音和在法文、拉丁文中的读音明显不同,但却都能表达了“树”的意思。这就是符号的任意性原理。

2. 受众

【答案】受众是指大众传媒的信息接受者或传播对象。受众是一个集合概念,最直观地体现为作为大众传媒信息接受者的社会人群,如书籍或报刊的读者、广播的听众或电影、电视的观众等。传播学家克劳斯认为,受众按其规模可以分成三个不同的层次:

①特定国家或地区内能够接触到传媒信息的总人口,这是最大规模的受众;

②对特定传媒或特定信息内容保持着定期接触的人,如报纸的定期读者或电视节目的稳定观众;

③不但接触了媒介内容而且也在态度或行动上实际接受了媒介影响的人,对传媒而言这部分人属于有效受众,在他们身上体现了实质性的传播效果。

3. 流媒体

【答案】流媒体(StreamingMedia )是指在网络中使用流式传输技术的连续时基媒体,即在因特网上以数据流的方式实时发布音、视频多媒体内容的媒体,音频、视频、动画或者其他形式的多媒体文件都属于流媒体之列。Flash 动画就是流媒体的一种形式。流媒体技术(或称为流式媒体技术),是指把连续的影像和声音信息经过压缩处理后放到网络服务器上,让浏览者一边下载一边观看、收听,而不需要等到整个多媒体文件下载完成就可以即时观看的技术。流媒体是流媒体技术的核心和体现。流媒体是人类传播科技的又一次革新。

4. “控制研究”

【答案】大众传播是一个具有强大影响力的社会信息系统,任何一个国家和社会都会把它纳入社

会制度的轨道,因此大众传播也是一种制度化的传播。考察和分析各种制度和制度因素在大众传播活动中的作用是传播学研究的一个重要领域,这种研究称为“控制研究”(controlstudies )a “控制研究”包括两个方面:

①考察外部制度对传媒机构及其活动的控制和影响;

②考察传媒机构的内部制度对信息的生产、加工和传播活动的制约。

二、简答题

5. 传播过程具有哪些特征?

【答案】传播过程具有以下特征:

(1)传播过程具有动态性

传播过程的运动特点在形式上体现为有意义的符号组合(讯息)在特定渠道中的流动,在实质上则是传播者与受传者的意义或精神内容的双向互动,即作用与反作用。

(2)传播过程具有序列性

传播过程的序列性表现为传播过程中各环节和因素的作用备有先后次序,按照讯息的流向依次执行功能。人们不能设想传播双方同时向对方发送讯息的情况,一环扣一环的链式连结是传播过程序列性的体现。

(3)传播过程具有结构性

传播过程的结构即该过程中各要素、各环节之间的相互关系的总体。时间上的先后次序、形态上的链式连结也是这个过程的结构特点。除总体结构以外,传播过程中的各环节或要素本身还有各自的深层结构,例如传播的传受双方都是译码者、解释者和编码者的统一体,讯息则是符号和意义的统一体等等。

把握传播过程的这些特点,有利于人们探索人类传播活动的规律。

6. 请简要说出施拉姆在国际传播方面的某一个开创性研究的内容。

【答案】在国际传播方面,施拉姆的开创性的研究之一是对世界上14家主要大报对两个重大国际事件的报道方式进行内容分析,并进行比较传播体系的研究。

(1)施拉姆的研究对象。1956年11月2日,苏联坦克进入布达佩斯以粉碎匈牙利人的暴动; 英国、法国和以色列武装军队进攻埃及,以便对苏伊士运河危机做出反应。“冷战”双方都采取了军事行动,而且又不是彼此针对对方,这史无前例的事件导致了世界主要大报的重要新闻报道。

(2)施拉姆对世界上14家主要大报报道这两个事件的方式进行内容分析。通过比较分析他认为,每一份报纸的意识形态立场直接影响它的报道。例如,苏联《真理报》将苏伊士运河危机放在头版的显要位置,但是很少提到苏联在匈牙利的军事行动。美国《纽约时报》对两个新闻都予以重点报道,但是法国《世界报》特别以布达佩斯为中心。施拉姆认为,只以一个国家为中心的传播学是过于有限的,他提倡进行比较传播休系的研究。

施拉姆的研究有助于开创国际传播领域的研究,尤其是国际新闻流通的研究,这个题目在20世纪80年代吸引了许多学者的注意。

三、论述分析题

7. 请对以下现象进行理论分析:

近几年来,我国出现了几件轰动性的新闻事件,如邓玉娇案、“我爸是李刚”、“徐武案”、“药家鑫案”等,在这些事件的报道中,许多记者同情弱势者,站在弱势者一边,为弱势者说话,导致法庭做出有利于弱势者的判决。这一现象引发了业界对于记者角色的争议。一些人认为,记者应坚持做中立、平衡的记录者和观察者,在任何情况下,都不能受同情心或“正义感”的驱使,也不能做迎合“民意”的报道; 另一些人则认为,在我国目前的转型社会,应更复杂地看待记者的职业角色问题。如法学家萧翰曾撰专文指出,在我国目前宪政法治尚未确立,权力关系极端不平衡的情形下,新闻人服务于公众利益的公共角色应该是一种“校正性正义”,而非简单平衡报道就能够实现的正义。在操作层面上. 应该超越技术性的平衡报道,始终对代表“控方”的公权力抱有警惕,媒体应该天然地站在弱势群体一边,去追问权力拥有的一方。记者如果坚持机械的平衡报道,往往不能够实现对公权力的约束。

请你针对上述现象阐述自己的看法。

【答案】邓玉娇案、“我爸是李刚”、“徐武案”、“药家鑫案”等新闻事件的报道引发了业界对于记者角色的争议,媒体是否应该站在弱势群体一边,为弱势群体说话成为了学界和业界争论的焦点。若新闻媒体自身充当了弱势群体的代言人,则将导致法庭作出有利于弱势者的判决,造成媒介审判。

(1)媒介审判的含义

①媒介审判是指新闻媒介超越正常的司法程序对被报道对象所作的一种先在性的“审判预设”。它是新闻竞争日趋激烈下的产物,从法理学的视角看,媒介审判损害媒体作为社会公器的形象,是新闻媒体的职能错位,它使得司法独立和新闻自由的天平过分倾斜,有悖于法治精神。例如,在“我爸是李刚”事件尚未调查清楚之前,新闻媒体在报道中就频繁使用“官二代”等标签。

②当前,舆论监督已经成为一种强大的社会力量,可以引导整个社会的良险进步。然而,新闻媒体监督曝光的“怪现象”却也层出不穷。不少媒体为谋求商业利益一味的搞Alms 头、抢卖点,打着“舆论监督’夕、“替天行道”的幌子发布煽情文章。

③药家鑫案在审理期间,媒体的大肆宣扬和带有主观倾向性的报道似乎给案件增添了不少戏剧性的色彩,导致了社会各界的舆论动荡,同时更影响了法院的公正审判,导致了判罚加重。

(2)规避媒介审判,媒体应高度自律

在舆论引导方面,媒体的作用不仅是反映、传达,更应当是能动地做出有意义的评价。由于媒体在报道新闻和引导公众舆论时的方法不当或“越界”引导,才会出现“媒介审判”的现象。因此,媒介在报道新闻时的舆论导向是十分重要的,媒体正确的引导舆论的做法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①控制舆论导向。大众传播媒介对改变和坚定受众的态度,对形成一致的看法,对提高媒介人物的知名度和媒介时间的轰动效应有着强大的导向作用。因此,传播媒介在进行舆论引导的时候要认识到自己所承担的责仟,将舆论引向正确的方向。

②把握引导时机。从传播心理学的角度看,一般受众接受信息都喜欢先入为主。舆论的导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