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武汉科技大学社会学概论新修(同等学力加试)复试仿真模拟三套题
●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泰罗制
【答案】弗里德里克·泰罗在20世纪初创建丁科学管理理论体系,他这套体系被人称为“泰罗制”。泰罗的科学管理思想的中心是提高劳动生产率,重点放在计划、标准化和在作业层改进人的努力方向,以便用最小的投入取得最大的产出。通过最大限度地提高每个工人的生产效率,使劳资双方都能获得最大的效益。
2. 内在控制
【答案】内在控制是指通过群体规范的内化而取得的控制。它是社会化的结果。个体幼年时期学习特定条件下的适当的、被期待的行为举止,从而习得了服从社会规范的动机(无论是否有外在压力)。
3. 社会分化
【答案】社会分化是指社会系统的结构中原来承担多种功能的某一社会地位发展为承担单一功能的多种不同社会地位的过程。社会分化具有两个重要特征:功能专一化和地位多样化,后者直接反映了社会发展过程中社会地位差别的扩大趋势。社会学正是从社会分化的兔度考察社会结构的特点及其发展趋势的。
4. 社会不平等
【答案】社会不平等是指各阶级、阶层对相对稀缺的社会价值物在占有量、获取机会和满足需求的程度上存在着差异性。社会不平等是对垂直分化所产生的各阶级、各阶层之间关系的集中概括。马克思主义认为,一切社会关系中最根本的就是人们社会活动中的各种利益关系。对社会不平等的考察,就是关注各种社会资源、生活机会在不同人群中分配方式的差异。考察社会不平等的第一对范畴是法律上的不平等与事实上的不平等,第二对范畴是稳定性小平等和暂时性不平等。
5. 集体意识(涂尔干)
【答案】涂尔干把集体意识界定为社会成员平均共有的信仰和情感的总和。他进一步解释说,集体意识尽管只能依赖个人意识而存在,但它又不同于个人意识,它弥漫于整个社会空间,是社会的精神象征,既有自己的特性,又有自己的生存条件和发展模式。在涂尔干看来,社会分工是有机团结的物质基础,集体意识则是机械团结的精神基础。他继承孔德的思想,突出强调了社会共识对社会整合的重要性,提出了“集体意识”概念,这一概念在其思想中占有重要地位。
机械团结以强烈的共同的集体意识为基础。在机械团结占主导地位的古代社会里,集体意识
几乎笼罩着全部的个人意识,驾驭着大部分个人,左右他们的日常生活,表现出强大的社会强制力。
在个人分化的有机社会里,虽然由于社会分工和个人异质性的发展而导致集体意识的外延和力量有所缩小,为个性的发展留下了余地。但是它并没有消失,只是削弱了其在日常生活中的调节作用,它仍然继续对社会团结作出贡献,加强了人们之间的功能性相互依赖关系。在复杂的现代社会里,集体意识不是表现为具体规范上的统一,而是表现为抽象价值层次上的一致,即由更一般、更模糊的思维、价值和情感所构成。
6. 中层理论
【答案】中层理论又称为中观理论。社会学家罗伯特·默顿最早对中层理论进行了系统的阐释,他认为中层理论既不是具体研究中的操作性假设,也不是包罗一切的宏观巨型理论,而是针对某一方面社会现象或社会行为的分析框架,它由有限的几组假设或命题组成,并可通过逻辑推导产生可证实或证伪的具体的操作性假设。比如,教育与社会结构再生产理论、市场分配与再分配权力的理论等,就是中观理论。
7. 结构性流动
【答案】结构性流动是指由于科学技术和生产力的发展,原有的社会结构改变了,从而造成的人们社会地位的变化,如科技发展减少了农业人口,增加了城市人口。结构性流动是由外在原因推动的,不反映个人对这种流动所抱的种种态度。
8. 社会设置(social institution)
【答案】社会设置又称社会制度,是指制约和影响人们社会行动选择的规范系统,是提供社会互动的相互影响框架和构成社会秩序的复杂规则体系。社会设置的基本特征包括:①制度的普遍性; ②制度的特殊性; ③制度约束的集体性:④制度影响的稳定性。
二、简答题
9. 试述现代城市的社会文化特征。
【答案】现代城市的社会文化特征主要包括:
(1)城市人口规模大、密度高。现代城市是大量人口的集聚地,人口规模和人口密度是确定一个聚落是城市或农村的主要指标。
(2)城市人口异质性强。城市人口的大规模集中,使其异质化程度加深。
(3)城市社会分工复杂,专业化程度高。现代城市有各种各样的分工,有不同的产业和职业。不同的职业一般需要专门的知识和技能,只有具备相应知识与技能的人方能胜任。为确保具有专门知识与技能的人和特定的工作岗位相结合,在现代城市,考试制度非常盛行。
(4)城市社会关系具有匿名性与非人情性。况且由于城市规模大,城市中的人绝大部分是陌生者,第二次相遇的机会实在很少,所以一般都采取较冷淡的态度,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变得以事
为本。
(5)城市社会活动科层化。在现代城市,初级社会群体趋向衰落。邻里、街坊等在传统社会本属初级社群的群体形式在现代城市变得名存实亡。规模大、分工细、运作按组织章程规定、特别注重形式化的程序的科层组织得以发展。
(6)城市社会阶层结构趋向开放,社会流动性高。传统的等级森严的阶层体系在现代城市被打破,其结果是出现了高速的社会流动; 社会流动又推动城市阶层结构的进一步开放。
(7)城市文化世俗化。“世俗化”是指一种文化、价值观脱离“神学”(传统社会思想体系)的束缚,转变为平民文化、价值观的过程,也是城市文化的一个显著特征。世俗化使城市居民凡事讲求实效,产生了一系列重要的结果:①使城市社会表现出巨大的创造力; ②使城市居民在社会评价上摈弃了传统的道德标准,往往以人们的实际能力与工作效果作为标准; ③使城市居民具有选择性的价值观念。
(8)城市生活方式现代化。包括:①城市生活水平与质量高; ②社会化程度高; ③开放性强; ④生活节奏快。
(9)城市社会控制以正式手段为主,社会整合度低。现代城市规模大,人口构成复杂,宗教、传统、习俗、道德等非正式控制手段的作用日益削弱,而越来越依靠正式控制手段如规则、法律、法规、章程等。
10.构成社会问题的要素是什么?
【答案】社会问题是一种普遍存在的社会现象,当社会内部的矛盾发展到一定程度,成为一种明显而又普遍的现象时,就会产生社会问题。一种社会现象能否成为社会问题,应有一些必备的条件,应有一些共同具有的成分。
社会问题的要素由以下四部分组成:
(1)必须有一种或数种社会现象产生失调情况;
(2)这种失调影响了许多人的社会生活;
(3)这种失调引起了社会多数成员的注意;
(4)这种失调必须运用社会力量才能予以解决。
11.性与性别的区别是什么?
【答案】社会学家认为,“性”(sex )和“性别”(gender )是两个易于混淆的概念。
(1)“性”代表丁人的自然属性,是生理上的;
(2)“性别”的重点并不在于其生理意义,它更多的是一个文化概念,在很大程度上是由社会和文化因素决定的。
(3)吉登斯的观点
①性这一术语指称男人和女人身体的解剖学和生理学方面的差异;
②性别则是指男性和女性之间在心理、社会和文化方面的差异。
性别与男性气质和女性气质概念的社会建构相关。它并不一定是一个人生物性别的直接产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