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延安大学社会学概论(加试)复试实战预测五套卷
●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利他型自杀
【答案】利他型自杀是指在社会组织高度聚合和社会整合力量过强的状态下产生的,个人对集体的牺牲。这种自杀类型主要存在于集体意识强烈的低级社会和现代社会的军队中。
2. 迟发展效果
【答案】由于发展中国家社会历史传统和历史条件的制约,它们的现代化起步大大晚于那些先发展起来的工业化国家。正是由于起步较晚,又面临不同的制约条件,就形成了它们特殊的发展过程。美国著名经济学家格申克龙将这些特殊性称之为“迟发展效果”。
3. 表现性角色
【答案】表现性角色是指不是以获得经济上的效益或报酬为目的,而是以表现社会制度与秩序、表现社会行为规范、价值观念、思想道德等为目的的社会角色。表现性角色在一个社会中所起的主要作用是表现社会公平、社会正义。在正常情况下,这些角色的行为维护着社会的道德,实现着社会的稳定。表现性角色的承担者往往对自己的事业抱有理想,怀有浓厚的兴趣、爱好,有强烈的自我实现的愿望。他们之所以履行角色的要求,主要是出于一种责任感、义务感,而主要不是着眼于报酬。
4. 差序格局
【答案】差序格局一词是费孝通老先生提出的,旨在描述亲疏远近的人际格局,如同水面上泛开的涟晕一般,由自己延伸开去,一圈一圈,按离自己距离的远近来划分亲疏。“差序格局”深刻地概括了传统中国农村社区的社会结构,极宫学术活力,因此引发了当代社会学家们的热烈讨论。
5. 泰罗制
【答案】弗里德里克·泰罗在20世纪初创建丁科学管理理论体系,他这套体系被人称为“泰罗制”。泰罗的科学管理思想的中心是提高劳动生产率,重点放在计划、标准化和在作业层改进人的努力方向,以便用最小的投入取得最大的产出。通过最大限度地提高每个工人的生产效率,使劳资双方都能获得最大的效益。
6. 社会指标
【答案】社会指标是指一定社会过程的综合的质量和数量特征,是衡量社会状况的尺度,是预测社会后果的重要手段。社会指标具有具体性、定量性、易于解释性、时间性、综合性及理论
和实际相结合的特点。
7. 标签理论
【答案】标签理论又称标志理论或标定理论,它是一种从符号互动论角度探讨社会问题与越轨行为的理论。这一理论认为,社会问题或越轨行为是一种主观的东西,即某种社会现象之所以成为问题就是因为社会给它贴上了这样的标签。在研究社会问题与越轨行为时,这些问题或行为本身并不太重要,重要的是社会如何评价和对待它们。那些凭借权力占据了统治地位的集团可以
,来歧视、控制和镇压被统治者。因此,这种贴标通过贴标签、宣布被统治者为“有越轨行为者”
签通常是不公正的。
8. 差序格局(费孝通)
【答案】差序格局是费孝通用来描述中国人亲疏远近的人际格局,“如同水面上泛开的连晕一般,由自己延伸开去,一圈一圈,按离自己距离的远近来划分亲疏。在差序格局下,每个人都以自己为中心结成网络。这就像把一块石头扔到湖水里,以这个石头(个人)为中心点,在四周形成一圈‘圈的波纹,波纹的远近可以标不社会关系的亲疏。”
二、简答题
9. 我国改革与发展的新时期,在血缘、地缘与业缘关系上面临哪些新问题?
【答案】社会学通常从联系人际关系的纽带上,将社会关系分为三个方面:血缘关系、地缘关系、业缘关系,在我国改革发展的新时期,这三类关系面临着一些新的问题。
(1)血缘关系问题
一些人利用职权为亲属谋取私利,近年来,媒体上关于“富二代”、“官二代”的讨论,都是血缘关系在改革开放以后的新局面下提出的新问题,对此应认真对待和研究。
(2)地缘关系问题
①背景
农村剩余劳动力突出,每年外出打工的“农民工”总数达2.6亿,如此大规模的人口在地域之间的迁移,造成了世界罕见的“春运”难题。
②途径
解决这一问题需要通过进行中国特色的城镇化来实现,而在处理城镇化的地缘关系问题上,一个核心环节就是我国特有的“户籍制度”。
③制度
户籍制度一方面体现了我国地缘关系的相对稳定性,但另一方面,也在不同程度上制约了人口的流动、约束了机会的均等。为了实现现代化、城镇化,我们也要根据社会发展的要求,逐步改革我国的户籍制度,最终实现中国公民在地域关系上的机会均等。
(3)业缘关系问题
①背景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就业体制多元化,包括私营企业、个体经营、外商投资、有限责任公司、股份有限公司、股份合作单位、联营、合资企业、港澳台商人投资企业等。实际运作中的体制比这些还要复杂得多,比如承包的、转包的、出租的、租柜台的、包丁队式的、挂靠式的、交管理费式的,等等。
②问题
这些新的体制以及新型就业关系,都是在比较短的时期内发生的,很多方面的规章规则还不完善,还有不少体制上的漏洞。所以,当前我们面临着劳动纠纷、劳资纠纷频发的局面。近些年,上访上告、信访告状的,大多属于业缘关系方面的问题。
10.试述西方社会政策理论的发展演变过程。
【答案】西方社会政策理论的发展演变过程主要包括:
(1)工业革命时期的社会政策理论
①社会背景
18和19世纪,伴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发展,西方社会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一方面,在城市化进程中,大批破产农民涌入城市成为无产者,他们在城市社会生活中面临着失业、贫困、疾病等各种风险。另一方面,快速的工业化使得无产阶级和资本家之间的矛盾成为社会主要矛盾。
②典型理论
a. 古典自由主义
提出“经济人”假设,说明人都是受经济理性支配的动物,必然会关心自己的利益; 每个人追求物质财富的活动虽然利己,但将它们合在一起就会促进人类的幸福。
代表人物亚当·斯密把自由竞争当作实现社会公益的最有效方法,反对国家和政府干预市场,同时,他也认为应该关心劳动者的福利,要改善他们的生活状况,制定最低工资率,保证工人自己及其家庭的基本生活需要。
b. 马克思主义理论
其认为工人阶级的一切苦难都来自资本家的剥削,因而将资本主义私有制视为革命的对象,认为解决社会问题的唯一途径就是彻底推翻资产阶级统治,建立生产资料公有制,实现人人平等、按劳分配的社会主义。
这一时期的西方社会政策理论,主要以古典自由主义为代表,主要基于人道主义“仁爱”、“人性”和自然权利观念。以人道主义的道德动机为出发点,而以维护人的平等和尊严为目的的自然权利理论,成为19世纪以前社会政策的主要思想观念基础。
(2)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社会政策理论
①社会背景
19世纪末20世纪初,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纷纷向垄断阶段过渡,社会矛盾也日益加剧,各国的职责范围开始发生明显变化,一此国家的政府开始以社会保险和社会救助的方式承担起维持、保障其公民福利的责任。
②典型理论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