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华中科技大学经济学院853经济学综合之宏观经济学考研导师圈点必考题汇编
●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汇率
【答案】汇率是一个国家的货币折算成另一个国家的货币的比率。汇率表示的是两个国家货币之间的互换关系,这种货币之间的互换关系被称为名义汇率。
汇率主要有两种标价方法。一种被称为直接标价法,它是用一单位的外国货币作为标准,折算为一定数额的本国货币来表示的汇率。用这种标价方法,一单位外币折算的本国货币量减少,即汇率下降,表示外国货币贬值或本国货币升值。反之,若以单位外币折算的本国货币量增加,即汇率上升,表示外国货币升值或本国货币贬值。另一种被称为间接标价法,它是用一单位的本国货币作为标准,折算为一定数额的外国货币来表示的汇率。用这种方法,一单位的本国货币折算的外国货币量增加,表示本国货币升值或外国货币贬值。反之,如果一单位本国货币折算的外国货币量减少,表示本国货币贬值或外国货币升值。如果人们得到了某种外币的直接标价,只要取其倒数,即用1除以这个标价,就可以得到该外币的间接标价。
在实际生活中,当人们提到两个国家之间的汇率时,一般指的是名义汇率,名义汇率是指两个国家通货的相对价格。由于每个国家通货的实际购买力是与各个国家的价格因素相关的,所以名义汇率并没有考虑到两个国家价格水平的情况。当考虑到两国价格因素时,就是实际汇率。
2. 货币乘数
【答案】货币乘数又称为货币创造乘数或货币扩张乘数,是指中央银行新增一笔原始货币供给使活期存款总和(亦即货币供给量)扩大为这笔新增原始货币供给量的倍数。如果是活期存款,将通过活期存款派生机制创造货币,公式为和(D 为活期存款总额,R 为
原始存款,r d 为法定准备率,r e 为超额准备率)。如果在存款创造机制中还存在现金流出,即贷款并不完全转化为存款,那么货币创造乘数为:,其中r c 为现金-存款比率。此时,仅把活期存款考虑为货币供给量。如果把活期存款和通货都考虑为货币供给量,即M=Cu +D,
,此时的货币创造公式如下:
同时,引入基础货币H (银行准备金加上非银行部门持有的通货)
影响货币乘数的因素有:现金漏损率、活期存款法定准备率、超额准备率。货币乘数可以从两个方面起作用:它既可以使银行存款多倍扩大,又能使银行存款多倍收缩。因此,中央银行控制准
备金和调整准备率对货币供给会产生重大影响。
3. 货币数量理论
【答案】(1)传统货币数量论包括费雪方程(即交易方程:Py=MV)和剑桥方程(即庇古的M=kY=kPy),两者的实质是一致的,即货币数量与价格水平之间存在着直接的因果数量关系,物价水平的高低,取决于货币数量的多少,并成正向关系。二者的不同之处在于:交易方程强调货币的交易媒介的作用,而剑桥方程则强调对货币的需求方面。
(2)弗里德曼推演出了新货币数量论,提出货币需求函数为:
式中表示财富持有者手中的实际货币量与市场债券利息率、预期的股票收益率等因素有关。弗里德曼强调,新货币数量论与传统货币数量论的差别在于,传统货币数量论把货币流通速度v (或者)当作一个由制度决定的常数,而新货币数量论认为稳定的不是V ,而是决定V 值的函数,V 只不过是稳定的外在表现而己。V 在长期是一个不变的量,在短期可以做出轻微的变化。
4. 净出口函数
【答案】净出口被定义为出口与进口的差额。影响净出口的因素有很多,在宏观经济学中,汇率和国内收入水平被认为是两个最重要的因素。其中,净出口反向地取决于实际汇率(采用间
,反向地取决于一国的实际收入,故净出口可简化地表示为:
接标价法)
上式被称为净出口函数,式中,a 、
对净出口的影响,常将其简化为:和n 均为参数。参数被称为边际进口倾向,即净出。净出口与实际汇率的关系可用图来表示。
口变动与引起这种变动的收入变动的比率。ε表示实际汇率。对于净出口函数,为了强调实际汇率
图 净出口函数与实际汇率
从净出口函数可知实际汇率下降会增加净出口。但实际汇率下降或者说本国货币贬值能在多人程度上增加出口减少进口,从而改变国际收支,取决于该国出口商品在世界市场上的需求弹性和该国国内市场对进口商品的需求弹性。
5. 对外贸易乘数
【答案】对外贸易乘数是指一国在既定的边际消费倾向作用下,由于对外贸易收入而增加的该部门消费会通过国民经济的产业链增加相关部门的收入和消费,最终对国民经济增长和国民收入产生倍加效果。对外贸易乘数表示出口增加1单位引起国民收入变动多少。由四部门经济中均衡收入决定公式可得对外贸易乘数,即为:
式中,刀表示边际消费倾向,Y 表示边际进口倾向。可见,边际消费倾向越大,或边际进口倾向越小,则对外贸易乘数越大。
根据对外贸易乘数计算公式可知,有了对外贸易之后,不仅出口的变动,而且投资、政府支出、税收的变动对国民收入变动的影响,与封闭经济相比,也发生了变化。在封闭经济中,投资、政府支出增加,国民收入增加的倍数是,而现在成了,乘数小了。这主要是由于增加的收入的一部分现在要用到进口商品上去了。
6. 适应性预期
【答案】(1)适应性预期指各个主体根据他们以前的预期的误差来修正每一时期的预期。在t-1时期所做的对; 时期价格水平的适应性预期定义为
期值与实际值的差距,λ为调整系数,其中,为预决定了预期对过去的误差进行调整的幅度。
(2)“适应性预期”这一术语由菲利普·卡甘于20世纪50年代在一篇讨论恶性通货膨胀的文章中提出。由于它比较适用于当时的经济形势,因而很快在宏观经济学中得到了应用。适应性预期模型中的预期变量依赖于该变量的历史信息。
(3)适应性预期在物价较为稳定的时期能较好地反映经济现实,西方国家的经济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正好如此,因此,适应性预期非常广泛地流行起来。适应性预期后来受到新古典宏观经济学的批判,认为它缺乏微观经济学基础,适应性预期的权数分布是既定的几何级数,没有利用与被测变量相关的其他变量,对经济预期方程的确定基本上是随意的,没有合理的经济解释。因此,新古典宏观经济学派的“理性预期”逐渐取代了“适应性预期”。
7. 挤出效应
【答案】挤出效应是指政府支出增加所引起的私人消费或投资降低的效果。在IS-LM 模型中,若LM 曲线不变,政府支出增加,IS 曲线向右移动,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重新均衡时引起利率的上升和国民收入的增加。但是,利率的上升会抑制一部分私人投资,降低原有的乘数效应,因此,财政支出增加引起国民收入增加的数量小于不考虑货币市场的均衡(即LM 曲线)或利率不变条
件下的国民收入的增加量。这两种情况下的国民收入增量之差,就是利率上升引起的“挤出效应”。
挤出效应的大小取决于以下四个因素:
(1)支出乘数的大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