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8年上海交通大学精神卫生中心312心理学专业基础综合之实验心理学考研核心题库

  摘要

一、简答题

1. 磁共振成像有哪些模态,其测量的大脑特征是什么?

【答案】磁共振成像技术包括结构磁共振成像(MRl )、弥散张量成像(DTI )和静总态fMRI (rs-fMRI )。

(1)MRI 能够提供很好的脑灰质(神经元胞体)和自质(神经元纤维)对比信息。它包括两种结构分析方法。

①VBM 测量的是每个体素灰质或白质的集中程度或体积,通过这个指标可以反映出大脑组织发育或萎缩的信急。

②基于大脑表面的分析方法可以提取到脑结构的以下指标:皮层厚度,反映皮层柱状结构信息;

皮层表而面积,即指定脑区皮层面积总和; 表而曲率,测度皮层卷折急剧程度; 皮层沟深和沟宽等。

(2)DTI 是一种利用弥散加权成像技术来测量宏观轴突组织结构的方法。

①通过定量白质分析,可以得到平均弥散率和各向异性分数等定量参数,这些参数与大脑的认知加工有紧密关联。

②通过纤维追踪,可以构建出自质纤维连接形式。

(3)rsfMRl 可以测得大脑静息状态活动信号并用来考察大脑功能连接情况。

2. 为什么称人脑为社会脑?

【答案】从强调社会认知的重要性方面,可以把大脑称为社会脑。因为大脑与社会文化认知有紧密的联系。社会认知是指对他人的理解,现在己发展成包括广泛心理过程的领域。其中核心的过程有理解他人、理解自己、自我与他人的互动。人脑的某些区域负责行走、谈话或呼吸一样,大脑也己发展出特殊的机制来面对社会的环境,即执行社会认知的功能。

(1)理解他人的社会认知的脑机制研究表明,社会认知和非社会认知在加工与提取两个阶段激活的脑区不相同,社会认知的记忆形成与背内侧前额叶相关,而非社会认知的记忆却与右侧海马相关。

(2)移情的个别差异与脑区的机会差异有很好的相关。如对疼痛的研究发现,感受他人的疼痛和自己的疼痛都激活了前扣带回与前脑岛,而自己受到疼痛还特异的激活了后脑岛、次级躯体感觉皮层、感觉运动皮层以及扣带尾部。

(3)中西方文化的差异,导致不同文化背景的被试的自我概念的差异,东方亚洲人是互倚型自我的一部分,而西方人则是独立型自我的一部分。

(4)前扣带回和纹状体是与人类被试进行合作的社会互动的神经基础。

(5)文化信息对人类的知觉偏好产生影响,它们与前额叶的背外侧区域以及海马的活动有关。

3. 斯滕伯格如何运用加因素法证明了短时记忆信总提取过程中的四个独立加工阶段?

【答案】斯滕伯格通过“短时记忆的信息提取”这一使用加因素法分析心理过程的典型实验,证明了记忆信息提取过程中的四个独立加工阶段。

(1)实验的一般程序

首先给被试看1~6个数字(识记项目),然后再呈现一个数字(测试项目),请被试判定其是否为刚才识记过的,同时开始计时,要求被试按键作出是或否的反应,计时也随即停止。这样就可以确定被试能否提取以及提取所需的时间(反应时间)。

(2)实验步骤

通过一系列的实验,斯滕伯格从反应时的变化上确定了对提取过程有独立作用的四个因素,即测试项目的质量(优质的或低劣的)、识记项目的数量、反应类型(肯定的或否定的)和每个反应类型的相对频率。发现四个独立因素的实验可以从以下四个阶段进行分析:

第一阶段,改变测试刺激的质量,发现对一个残缺、模糊的刺激进行编码比对一个完整、清晰的刺激所花的时间更长,而且该因素对不同大小记忆表的影响相似,即记忆表的大不仅改变y 截距,而不改变直线的斜率,表明系列比较阶段之前存在一个独立的编码阶段。

第二阶段,改变记忆表中项目的数量,得出记忆表大小与反应时问之间的线性关系,证实了系列比较阶段的存在。他假定对应于不同大小记忆表的余下三个阶段的反应时间是不变的。

第三阶段,分别计算Y 反应(肯定反应)与N 反应(否定反应),发现对不同大小的记忆表,都是N 反应时长于Y 反应时,表明了两种决定阶段的存在,即在系列比较之后,有一个被试选择反应种类的阶段,而且产生N 反应比产生Y 反应难。

第四阶段,改变某一种类反应(Y 或N )的出现频率,发现对两类反应产生同样的影响,即提高任一类反应的出现频率,都会使这类反应的组织更为容易,从而使反应时下降。表明反应选择之后存在一个独立的反应组织阶段。

(3)实验结果

根据实验中发现的这四个独立因素,斯滕伯格认为短时记忆信息提取过程包含相应的四个独立加工阶段,即刺激编码阶段、顺序比较阶段、二择一的决策阶段和反应组织阶段。根据斯滕伯格的观点,测试项目的质量对刺激编码阶段起作用,识记项目的数量对顺序比较阶段起作用,反应类型对决策阶段起作用,反应类型的相对频率对反应组织阶段起作用。

4. 人们发现,大脑两半球对情绪性信息的加上是不对称的,在脑功能指标上存在着偏侧化现象,有两种理论对此加以解释:半球优势假说认为,只有右半球负责对情绪的加工; 效价假说认为,不同效价的情绪是由不同的大脑半球进行加工的,右半球主要加上消极情绪,左半球主要加工积极情绪。

(1)请设计一个混合实验检验这两种假说,并简要说明需要控制哪些主要额外变量。

(2)什么样的实验结果支持半球优势假设说?

(3)什么样的实验结果支持效价假说?

【答案】(1)被试选取:正常人被试,在利手性,性别,年龄,教育程度等方面匹配。 实验材料:情绪图片,(情绪效价分别为正性和负性,以及中性刺激作为填充材料。每种类型的图片数量相同)。

实验程序:将被试分为两组,其中一组被试观看负性情绪刺激,另外一组被试观看正性情绪刺激。同时进行fMRI 扫描。

实验设计:自变量为:大脑半球(左半球,右半球)×刺激类型(正效价,负效价)。

因变量为:被试的左右半脑的激活情况。

需要控制的额外变量:

①被试的性别、左右利手性。两种条件下被试的男女人数相同,并且全部为右手利。

②被试的年龄。可以将年龄作为一个协变量,通过一协方差分析的方法排除年龄的影响。 ③被试的疲劳和庆倦等情绪。在实验刺激中插入部分中性刺激,采用随机化的方法呈现材料刺激。

数据分析:获得被试在正性刺激条件和负性刺激条件下的左右半球激活程度(中性刺激条件下的数据不进入数据分析)。然后进行两因素混合设计方差分析。

(2)如果对于两组被试,右半球的激活都显著高于左半球的激活,说明无论情绪刺激的效果如何,都是主要由右半球负责加工,这就支持了半球优势假说。

(3)如果对于负性情绪组,右半球的激活显著高于左半球,对于正性情绪组,左半球的激活显著高于右半球,说明不同效价的情绪是由不同的大脑半球分别进行加工的。该结果就支持了效价假说。

5. 评价资源限制理论的优点和缺点。

【答案】资源限制理论把注意看做心理资源,认为人的心理资源总量是有限的,注意的有限性不是过滤器作用的结果,而是受到了从事操作的有限心理资源的限制。资源限制理论的优缺点主要表现为:

(1)优点

①资源分配理论为注意的研究提供了方便的术语。

②资源分配理论可以解释某些特定的不需要有限注意资源的任务,这类任务包括一些不需要注意的任务(红呼吸)和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后需要的注意日益减少的任务(如打字)。

③资源分配理论可以很容易地扩展到包含多重资源库的假设。

(2)缺点

①有限资源的性质通常是不明确的,这一理论仅仅说明了不同任务组之间共享一个共有的资源到何种程度,而没有探明资源的机制。

②资源分配理论是不能被证伪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