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山东中医药大学人文社科学院312心理学专业基础综合之实验心理学考研核心题库
● 摘要
一、简答题
1. 意识与无意识概念的区别与联系。
【答案】意识是人特有的心理反映形式,是个体对环境刺激及自身感受、记忆和思维的觉知以及对自身的行为和认知活动产生、维持和终IF. 的监控; 表现在能透过事物的外部现象来认识事物的本质特性和事物间的内部联系,能依据对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的认识来指导自己的行动或调整自身的内部状态; 具有自觉性、目的性和能动性。无意识是相对于意识而言的,是个体觉察不到的心理活动和过程,包括大量的观念、愿望、想法等,这些观念和愿望因为和社会道德存在冲突而被压抑,不能出现于意识中。大部分的心理活动或过程是无意识的。二者既有区别又有联系。
(1)意识与无意识概念的区别
①意识更多的是通过组成现实的第二信号系统的词来实现的,而无意识反映的是大脑皮层较弱兴奋部位,第一信号系统没有和语词自觉联系起来的一种活动。
②意识活动是自觉地、有目的性的,具有自控性等特点,而无意识更多的是一种不知不觉地内心体验和认识功能。
③意识更多具有社会性、更具有理性、受外界现实制约。无意识则具有更多的不自觉的冲动性,体现了人作为自然界的产物的动物性的一面。
(2)意识与无意识概念的联系
①意识和无意识都是大脑产生的,二者并存于大脑中,二者都是以大脑作为其生理机制的。 ②意识和无意识都是对客观现实的反映。意识是主体对客体所意识到的心理活动的总和。无意识也并不是人们对客观现象根本没有一点认识的反映,而是对某种对象的小自觉地、未加注意的、不由自主地、不知小觉地、模糊不清的反映的认识。
③意识和无意识都是在社会实践中发展起来的,都是个体认识客观世界的不可缺少的形式。 因此,意识和无意识是一个事物的两个方面,它们扮演着不同的角色,执行不同的职能。二者既有区别又有联系,是辩证统一的关系。
2. 以唐德斯反应时为例阐述反应时减数法的基本原理。
【答案】(1)减数法的定义
减数法是一种用减法方法将反应时分解成各个成分,然后分析信息加工过程的方法。它是由唐德斯首先提出的,故又称唐德斯减数法互
(2)减数法的原理
如果一种作业包含另一种作业所没有的某个特定的心理过程,且除此之外二者在其他方面均
相同,那么这两种反应时的差即为此心理过程所需的时间。
唐德斯把反应时分为三类:
①简单反应时(A 反应时),指呈现一个刺激,要求被试从看到或听到刺激到立即作出反应的这段时间间隔,是感知到刺激就立即作出反应,中间没有其他的认知加工过程,也称为基线时间,任何复杂刺激的反应时间都是由基线时间和其他的认知加工过程所需时间合成的;
②选择反应时(B 反应时),指当呈现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刺激时,要求被试分别对不同的刺激做不同的反应”被试从刺激呈现到作出选择反应的这段时间称为选择反应时,选择反应时包含了简单反应时(即基线时间)和选择时间(即选择不同刺激的加工时间);
③辨别反应时(C 反应时),指当呈现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刺激时,要求被试对某一特定的刺激作出反应,对其他的刺激不做反应,被试在刺激呈现到作出辨别反应的这段时间,就是被试的辨别反应时,辨别反应时间包含了简单反应时和被试辨别时间(即在若干个刺激中辨别出目标刺激的加工时间)。
根据A.B , C 三种反应所包含的操作过程以及所得到的反应时,运用减数法原理,能够推算出辨别和选择心理操作所需要的时间:辨别时间=C反应时-A 反应时; 选择时间=B反应时-C 反应时。
3. 试述听觉系统的结构和各部分的主要功能。
【答案】听觉系统由耳、外周神经通路和听觉皮层3部分组成。耳的功能是把气体分子振动转换成毛细胞的神经冲动; 神经通路把内耳单个毛细胞的神经放电转换成通往皮层的神经元的放电模式; 听皮层的分析与左右脑半球功能定位有关。
(1)耳可分成外耳、中耳和内耳3部分。
①外耳
外耳由耳廓和耳道组成,有助于声能的收集。耳廓有复杂的涡旋构造,用于区分前后和上下的声源位置。耳道的终端是鼓膜,对声的传导有重要作用。
②中耳
a. 中耳包括3根听骨:锤骨、砧骨和锹骨。锤骨上连鼓膜,橙骨下连内耳开口处的卵圆窗,两者之间是砧骨。中耳还有通向咽腔的耳咽管。
b. 中耳具有三重作用:
第一:平衡中耳和外耳的气压,保证鼓膜的正常振动;
第二:对强声起反射作用,减少传入内耳的强声,起保护作用;
第三:阻抗匹配作用,使声能有效地从外耳传到内耳。
声波在外耳是在空气中传播的,在内耳是在淋巴液中传播的。
③内耳
内耳包括耳蜗和前庭器。耳蜗内部被两个膜分隔,中间形成一个楔形剖面的部分,称为蜗管。蜗管上面的膜是前庭膜,底部的膜是基底膜。Bekesy 发现,基底膜的物理特性使输入信号的不同
频率成分分布在膜的不同位置上。
(2)外周神经系统
听觉系统的神经通路大部分是对侧的。外周神经系统的出发点是第八对脑神经,由与内毛细胞联结的纤维组成。神经纤维活动有两个最重要的特点:
①频率的选择性
每一个纤维都只对特定频率有最强的反应。神经纤维的频率选择性常用“调谐曲线”来说明。它表现为纤维的反应阈值随频率而变的函数曲线。反应阂值最低的频率称为纤维的特征频率(CF )。
②相锁
神经兴奋发生于输入波形的特定相位。一根神经纤维不一定对每一刺激周期都兴奋,但兴奋总是出现在波形的同一相位。因此,神经兴奋之间的时距总是(或接近是)刺激波形周期的整数倍。
(3)听皮层
听皮层各区由丘脑许多区域获得弥散的投射,并向这些丘脑结构发出返回性下行投射纤维,组成了双向的交互联系,处理不同的信息。每个通路都有其独特的、主要的联系部位和区域,但是这些部位和区域之间也有相互的联系。
4. 举例说明闪烁范式的操作步骤。
【答案】(1)闪烁范式的操作过程:
①给被试呈现初始情景图片,持续呈现5s ;
②呈现一个空屏,持续时间100ms ;
③最后呈现变换情景图片,持续时间为5s
靶刺激变换方式的操作是通过改变情景图片组中不同图片呈现的顺序实现的。情景变换的控制采用了眼动呈现关联技术,在试验开始5s 之后,当注视的位置超出了以注视试点为圆心的2度视角的圆的边界,情景即发生变换。
(2)闪烁范式研究案例
白学军、康廷虎、闫国利(2010)采用此范式,将兴趣区界定为每一个情景中靶刺激出现或者消失的区域。眼动指标是首次注视启动时间、前3次注视持续时间。其中,首次注视启动时间指从实验材料呈现至被试对情景改变区域开始第1次注视的时间; 前3次注视持续时间指从呈现实验材料开始,被试注视点进入情景改变区域的前3次注视持续时间。结果发现:与靶刺激增加相比,靶刺激的删除更易引起被试的优先注意,而且会抑制首次注视过程中的信息提取。
5. 经典双任务范式有哪三类常见结果?
【答案】在最经典的双任务范式中,要求被试同时执行两项任务,而且规定了他们对每个任务的投入程度。其三类常见结果分别如下:
(1)第一类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