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7年新疆财经大学新闻与传媒学院803传播学理论考研导师圈点必考题汇编

  摘要

一、简答题

1. 印刷术的发明对于人类传播的意义有哪些?

【答案】印刷术的发明对于人类传播的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文字出现以后,人类经历了一个很长的手抄传播阶段。手抄传播效率低、规模小、成本高。一部书籍,如果要抄写多册,不但耗费时日,而且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工劳动。文字信息的生产规模还很小,加上教育的普及程度低,文字传播基本上还属于政府、官吏以及统治阶层的特权。印刷术的出现扭转了这一情况。

(2)印刷时代的到来是建立在纸张和印刷术发明的基础之卜的,这是中华民族为世界文明作出的两大贡献。早在公元105年,中国东汉时代的蔡伦就在前人经验的基础上,制造出植物纤维纸。在公元7世纪的唐代,中国己经出现了雕版印刷。1045年,宋代的毕异发明了胶泥活字印刷术。中国学者阂大洪认为,毕异的方法虽然还很简单,“但已包括了活字印刷的三个主要步骤:制活字、排版、印刷,与近现代的铅字排印基本原理完全相同”。到了元代和明代,中国又先后出现了木活字和锡、铜、铅活字。中国的造纸术和印刷术广泛流传到东亚和西方各国,为推动世界文明和人类传播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

(3)印刷术的发明标志着人类己经掌握了复制文字信息的技术原理,有了对信息进行批量生产的观念。但是在中国,由于封建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条件的制约,中国的印刷事业长期停滞在小作坊手工作业和人力劳动的水平上。直到15世纪40年代,德国工匠古登堡在中国活字印刷和油墨技术的基础上创造了金属活字排版印刷,并把造酒用的压榨机改装成印刷机,才使文字信息的机械化生产和大量复制成为可能。

(4)古登堡的印刷术标志着印刷时代的新纪元。经过欧洲工业革命的推动,印刷技术不断革新,迅速从人力生产而进入机械动力和电力生产的阶段。印刷机的出现迎来了近代报刊的诞生,伴随着读写能力的普及,印刷媒介开始在社会变革和社会生活中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应该补充的一点是,印刷事业的发展对社会经济也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不仅如此,它自己本身也日益成长为一种规模宏大的产业,并迅速成为正在萌芽中的信息经济的主要部分。

(5)今天,印刷媒介已经高度普及,书籍、报纸、杂志等出版物作为人们每天获得信息、知识、娱乐的基本渠道之一,在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都发挥着重大的影响。80年代以来,随着电子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激光排版、电脑编辑、网络传输等新传播技术在印刷出版领域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科学技术的进步,使印刷出版业正在面临一场新的革命。

2. 简要评述“观点的自由市场”理论。

【答案】(1)观点的自由市场是自由主义媒介规范理论的核心观点。自由主义媒介规范理论也称报刊的自由主义理论,是在17, 18世纪资产阶级革命时期,在同极权主义制度及其规范理论

的斗争中形成的。其核心反映了资产阶级自由主义的观点,即认为报刊应该是“观点的自由市场”,是实行自律的自由企业。

(2)“观点的自由市场”理论的主要观点

①任何人都拥有出版自由而不必经过政府当局的特别许可;

②除人身攻击以外,报刊有权批评政府和官吏,这种批评是正当合法的;

③新闻出版不应接受第三者的事先检查,出版内容不能受到任何强制;

④在涉及观点、意见和信念的问题上,真理和“谬误”的传播必须同样得到保证。

(3)自由主义传播理论的真正内涵

①报刊不受政府的干涉。政府不得采取仟何措施来干涉、收买或控制报刊。政府的唯一职责就是保护新闻自由。

②报刊拥有对政府的监督权。报刊是除司法、立法、行政之外的第四权力。

③任何言论不应该被压制。假如被压制的言论是正确的,不仅显而易见地践踏了被压制者的政治权力,而且压制者自身也被剥夺了以错误换取真理的机会; 假如被压制的言论是错误的,这也意味着大家同样失去了让真理和错误在公开的较量中使真理更加显明的机会。

④对事实的信念。新闻报道的最终目的不是向公众灌输某种标准的观点,而是客观地反映现实,让人们对外部世界形成独立的见解,客观地向公众提供事实作为依据。

(4)“观点的自由市场”理论的评价

它促进了现代新闻传播事业的发展,但并不能得到真正的实现,随着资本主义发展到垄断阶段,自由主义理论本身也发生了蜕变,成为维护垄断资本利益的理论。资本取代政府控制了报刊。带来的后果是煽情新闻泛滥,垄断扼杀了意见的自由市场,报刊种数下降,办报成本增长,严重威胁到报业的多样化,而报业多样化的动摇意味着自由市场的解体。

这一理论的缺陷在于将新闻自由的主体片面强调为媒介,认为新闻自由主要是传播媒介的活动自由。过分强调自由和权利,而没有意识到世上没有绝对的自由,权利是伴随着义务产生的。片面强调媒介对政府的监督权,而没有指出由谁来监督媒介。

3. 媒介产品的特点

【答案】(1)媒介产品的含义

媒介产品是指媒介根据市场的需求,生产能满足媒介消费者需求的产品和服务。媒介产品是一种精神产品。广义的媒介产品包括新闻版面、文字版面和广告版面、节目和广告时段。狭义的媒介产品指报纸、电视节目、广播节目。报纸、电视节目、广播节目为受众提供新闻信息服务、提供娱乐服务、提供各门类知识,受众付出时间和注意力来读报、收看(听)节目。

(2)媒介产品的特点

一般的产品具有一些普遍的特征,比如产品的依附性、多样性、可拓展性、灵活性、经济性等。媒介产品除了具备以上特征之外,还有一些自身的特性。把握这些特性,有利于媒介经营者寻找提升媒介产品的途径。媒介产品的特性:

①双重性新闻事业发展一方面要注重经济效益,另一方面也要兼顾社会效益,这是社会主义

新闻事业的重要特征。新闻事业的特征也在媒介产品的生产和传播过程中打下烙印。对于一般的产品,企业最关注的是产品能够获得最大物质回报,即产品拥有好的经济效益。所以,一些行业信奉这样一个理念一一“产品就是高利润”。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有一定的道理,也有一定的可操作性。不过对于与意识形态领域有密切联系的产业来说,这一理念不具有普适性。与意识形态关系密切的产业,不仅要考虑经济效益,更重要的是要注意其社会效益。特别是媒介产业,提高媒介产品要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有机结合,体现产品的双重性,并以社会效益为最卞要的标尺。

②系统性

媒介产品的表现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其销售形式与消费形式和一般的产品也有不同之处。表现形式与传播方式的不同会导致媒介产品不同的特点。有些媒介产品是显性的,有些则是潜在的; 有些产品是附着在媒介产品本身上面,有些产品则游离于媒介产品之外。不过,不管以什么方式表现出来的各种子产品,都不是独自起作用的,而是共同起作用,形成一股合力,共同增加媒介产品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也就是说,媒介产品的构成具有系统性,并不是单一因子的作用就可以丰富媒介产品的产品。

③可变性

媒介产品的可变性是指产品的上下浮动现象。媒介产品的主体价值是一种相对稳定的量,在一定时期内可以视为常量。而媒介产品则是一个变量。在一段时间内,媒介采用先进传播技术和服务理念,媒介产品的产品就会得到相应的提升; 传播者传播技巧的改进以及传播内容的变化也会增添媒介产品的产品。相反,如果媒介在信息传播过程中忽略了一些因素,可能会导致媒介产品的减少,甚至已有的产品出现消失的现象。

4. 为什么说随着传播技术的快速发展,现代社会“环境双重性的特征越来越突出。

【答案】(1)人的行为在特定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中进行,在现代社会,人与环境的互动小仅包括客观环境,还包括大众传媒营造的“信息环境’,,这即是环境的双重性。信息环境,是指一个社会中由个人或群体接触可能的信息及其传播活动的总体构成的环境。

(2)拟态环境是指信息环境并不是现实环境的镜子式的再现,而是传播媒介通过对象征性事件或信息进行选择和加工、重新加以结构化以后向人们提示的环境。绝大多数人只能通过新闻供给机构去了解身外世界,人的行为已经不再是对客观环境及其变化做出的反应,而是对新闻机构提示的某种拟态环境的反应,产生脑海图景。传播媒介大多具有特定的倾向性,因而拟态环境并不是客观环境的再现,只是一种象征性的环境。

(3)信息环境在传统社会中客观存在,但由于社会交往的空间相对比较狭小,信息环境与客观环境还处于重合状态。但随着传播技术的发展,信息环境则与客观环境产生了分离,成了不同于环境本身的“二次环境,’,具有了相对独立性,环境呈现了双重性。现代社会越来越巨大化和复杂化,人们由于实际活动范围、精力和注意力有限,不可能和与他们有关的整个外部环境和众多的事物都保持经验性接触,人们越来越依赖信息环境,而脱离客观环境,而传播技术的快速发展,又使信息环境日益丰富和全面,所以现代社会环境双重性的特征越来越突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