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中国人民大学社会与人口学院841公共管理与公共政策之公共管理学考研仿真模拟五套题
● 摘要
一、概念题
1. 强制性工具
【答案】强制性工具又称指导性工具,是指借助政府的权威和强制力,对目标群体的行动进行控制和指导的实现政策目标的手段。使用该工具,没有给目标群体留下多少自由决定的余地,具体的形式有:管制、公共企业、直接提供。
2. 成本效益分析
【答案】成本效益分析法,又称费用效果分析法,是规划与采购工程系统或设备的一种方法。它起源于二次大战后的美国,20世纪60年代后,这种方法广泛流行于各工业部门。在政策的整个运行过程中,所消耗的费用被称为“政策运行成本”,它既包括直接的实际耗费,也包含间接的财富损失。利用成本效益分析法进行政策评价时,可借助于成本效用曲线,以成本为自变量,用x 表示,以效益为因变量,用y 表示,即横轴表示成本,纵轴表示效益。
3. 范米特与范霍恩的政策执行系统模型
【答案】范米特与范霍恩的政策执行系统模型是指在政策决定与政策效果这一转变过程之间存在许多影响二者的变量——既有系统本身的因素,也有系统环境的因素。具体来说,在政策执行过程中存在六大因素,其互动状况会影响政策执行绩效。其中包括:①政策目标与标准; ②政策资源; ③组织间的沟通与强制行为; ④执行机构的特性; ⑤政治经济和社会环境; ⑥执行者偏好。总体看来,该模型吸收了许多政策执行模型的优点,将影响政策执行的主要因素都纳入了模型中。但是不足之处在于,这六个因素之间的互动关系还不够明确,即为什么某一因素会直接或间接或根本不影响其他因素,这一点该模型并没有给予详细说明。
4. 政策环境
【答案】政策环境是指影响公共政策产生、存在和发展的一切因素的总和。从系统论的角度看,凡是对公共政策产生作用和影响的因素皆可归为公共政策环境。
公共政策环境可以划分为一般环境和工作环境两类。公共政策系统的一般环境是指作用和影响公共政策的所有外部因素的总和,进一步可以划分为地理自然环境、经济环境、政治环境、社会文化环境和国际环境等。一般环境是政策系统存续和运行的基础,对政策系统的组织特性和功能会产生相当大的影响,是公共政策制定、执行和评价的宏观背景和总体性框架。工作环境是一般环境中的不同部分在特定时间点上的聚合,具有多样性、变动性、主观性和人为性等特点。即
一般环境虽然是客观存在的,但要依赖公共政策主体对其加以观察、识别、理解和寻找。
5. 社会问题
【答案】社会问题是指在政治、经济和文化等各个领域,当两个以上或很多人的期望与实际状态出现差距时,问题就超出了个人的界限,呈现出团体性或社会性,涉及到具有组织共享性的团体利益和具有社会分享性的社会利益,就需要通过团体协商、公共选择等机制来加以解决的问题。
二、简答题
6. 简述政府审计的范围。
【答案】审计提供了可信的独立裁决,使财务报表合法,同时指明了公共部门管理者履行职责的方式; 通过审查程序、管理和政策或计划管理,有利于组织效率的提高,同时审计也可以发现公共部门的预算舞弊行为。政府审计的范围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财务管理审计和合法性审计
这是传统意义上审计的情况,审计是审查文件、记录、报告、内部管理系统、会计和财务程序以及另一些证据的过程。其要求:政府的财务报表所提出的东西是公正的:政府的财务往来是适当的、合法的; 数字是准确的:所有财务往来都作了适当的记录; 经营政府财务管理的公务人员是称职的。
(2)效率性和经济性的审计
主要关注政府的支出是否符合经济和效率的原则,是否达到了最大化的结果。这类审计的范围包括:需要完成或提供商品或服务的数量; 成本核算或支出的合理性; 资金保管和使用的合理性; 资金来源的合理性; 收费商品或劳务收入的合理性等。
(3)计划绩效审计
计划绩效审计包括检查和判断政府计划和行动的预期结果和效益是否达到,以及立法或行政机关确立的目标是否适当。这种审计下作包括判断下列方面:对预期结果产生负面影响的管理薄弱环节; 对可能更有效或成本更低的达成目标的途径进行选择:外部的效益或损失,也就是当初确定计划时没有预计到的效益或损失。
7. 何谓目标管理? 公共部门如何实施目标管理?
【答案】(1)目标管理的含义
目标管理是指由参与管理制定目标,并经过自我管理和自我控制等管理方式,建立各级人员的责任心和荣誉感,最终以实现组织绩效的一套管理系统。目标管理的基本特点是:①组织目标、各级管理目标、个人目标密切结合,形成目标连锁以利于实现总体目标; ②组织中的上级和下级管理人员一起制定共同目标,实现目标管理主要采取职工自主管理、自我控制的方法,以利于发挥职工的主动性、创造性; ③根据预期目标规定个人的主要职责范围、应达到的成果,并作为评定、考核个人贡献的标准,以利于调动职工的积极性。目标管理发挥的作用主要是降低成本,提高工
作效率,增加生产力; 使管理层次明朗化,促进沟通,全员参与,增进团结; 能做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的管理效果。
(2)公共部门实施目标管理的途径
在公共部门实施目标管理主要包括以下一些方面:
①目标管理与生产力改善方案必须仔细规划。在任何目标管理方案实施之前,都应在有限的范围先行适用。
②方案的参与者必须事先准备。为保证目标管理能够发挥出功效,参与人员必须对目标管理的哲学基础一一强调自我控制一一以及其主要内涵有所了解。
③参与者需要指导纲领以协助设定目标。目标设定是口标管理的核心,也是目标管理的困难所在。目标设定得太高,容易造成参与者的挫折感,而目标设定得过低则缺乏挑战性,因此,需要有一个指导纲领以协助设计有意义、合理的,同时具有挑战性的目标。
④目标网络必须能够被了解。个别目标应配合整体目标网络,只有了解整个目标网络的意涵,组织的整体目标才能实现。
⑤目标的达成可能无法正确地指出绩效表现的好坏。目标的达成并不一定表示绩效卓著,因此,在衡量绩效时,管理者无法控制的外在因素往往不列人考核之中。
⑥目标的时间周期是重要的。目标设定通常以一年为期(或更短),为避免目光短浅与副作用的产生,目标管理应配合长期计划来实施。
⑦目标管理的主管人员在设定目标与执行方案等困难任务中起着重要作用。目标管理的主管人员若能由职位高、有名望的人出任,将有助于目标管理方案的施行。
⑧将目标管理直接运用于奖赏系统会引起负面的边际效果。由于管理者可能会尝试通过操纵增加其报酬,因而容易忽略了与其日标直接相关的重要活动。
⑨目标管理亦有缺乏弹性的可能性。目标管理的适度运用应可促进工作弹性,然而目标规划是一个持续的过程,在变动的环境中需要一再的评估。目标既不能轻易改变亦不能一成不变,需根据计划的变动而加以调整。
⑩管理系统应加以监测且至少在一开始时要保持单一。目标管理方案的成功需要持续的监控与评估其效能。另外,为避免管理事务的错综复杂,管理系统应该尽量保持单纯,至少在一开始时应做到这一点。
⑪高层主管人员积极投入所设定的所有目标并传达到组织中的较低层级。
⑫管理的生产力需要加以衡量。日标管理不仅是一项管理工具,也是一个管理过程,可用以衡量管理的生产力。
⑬组织气候必须支持生产力的追求。目标管理的达成有赖于良好的组织氛围的支持与配合。 ⑭高层管理人员必须对目标管理与生产力改善作出承诺。管理界的一个普遍共识就是:成功的目标管理方案需要高层主管人员的承诺。
⑮目标管理必须被视为一个管理系统。目标管理不是管理者工作的额外负担,而是一种管理方式,其目的在于使管理者更有效能并提升其专业潜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