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北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农业企业经济管理学(同等学力加试)考研复试题库
● 摘要
目录
2016年北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农业企业经济管理学(同等学力加试)考研复试题库(一) . .... 2
2016年北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农业企业经济管理学(同等学力加试)考研复试题库(二) . .... 8
2016年北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农业企业经济管理学(同等学力加试)考研复试题库(三) . .. 16
2016年北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农业企业经济管理学(同等学力加试)考研复试题库(四) . .. 23
2016年北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农业企业经济管理学(同等学力加试)考研复试题库(五) . .. 30
一、简答题
1. 农业技术进步的类型有哪些? 各有什么特点?
【答案】根据各种农业技术在生产中所起的主要经济作用的不同,可把农业技术归纳为三种经济类型:
(1)劳动节约型技术
①劳动节约型技术的定义劳动节约型技术主要是通过先进实用的农业技术装备来提高劳动效率,从而使劳动消耗大量节约的技术。
②劳动节约型技术的优点
a. 可大量节约劳动消耗,大幅度地提高劳动生产率;
b. 可帮助某些国家或地区解决农业劳动力不足的矛盾;
c. 可带动有关行业的发展。
③劳动节约型技术的不足
a. 不适宜于资金不足而劳动力丰富的地区;
b. 推广应用劳动节约型技术,还要受到劳动者本身素质的制约。
(2)资源节约型技术
①资源节约型技术的定义资源节约型技术是指能使活劳动以外的其他经济资源的生产效率明显提高,从而节约资源的技术。
②资源节约型技术的优点
a. 可人大提高单位资源的生产能力,解决某些国家或地区农业资源不足的矛盾;
b. 使有限的资源为更多的劳动力提供就业机会,减轻就业的社会压力。
③资源节约型技术的不足
a. 劳动生产率一般相对较低;
b. 社会资本存量和经济实力的积累和增长较慢; . 容易使大量农业劳动力滞留在土地上。
(3)中性技术
①中性技术的定义中性技术是指使劳动节约型技术和资源节约型技术密切结合,取长补短,综合运用的技术。
②中性技术的优点使劳动生产率和资源生产率同时得到提高。
③中性技术的小足这类技术的创新应用需要较好的社会经济条件,尤其需要较多的投资,并要求劳动者具有较高的素质。
2. 了解和掌握农业经济学科产生与发展的基本脉络。
【答案】(1)19世纪40年代至20世纪初农业经济学科的理论
特奥多·冯·戈尔兹:力图使农业经营学从李比希影响下的农业化学转回到经济学,其代表著作是《农业经营学》。
弗里德里希·艾瑞保:
①根据屠能《孤立国》理论,说明各个经营部门之间的有机联系,并从各个农业经营部门经济地位上的差别;
②阐述土地、劳动、资本这三个要素相互配合的比例,以及成本价格和产品价格等。其代表著作是《农业经济学说论文集》、《农场与农地评价学》、《农业经营学概论》。
特奥多. 布林克曼:以屠能的理论为基础,并都把农业经营学的重心放在经济学方面(比艾瑞保的更为简练),其代表著作是特奥多。布林克曼。艾瑞保和布林克曼的理论奠定了现代农业经济学的基础,并对农业经济各分支的建立有着重大的影响。
(2)20世纪初以后现代农业经济科学的形成与发展
①农业经济形成了一个比较完整的学科体系
四大农业科学研究领域:农业生物科学; 农业环境科学; 农业工程科学; 农业经济科学
三人农业研究领域:农业经济、管理科学; 农业机械、工程科学; 农业生物、环境科学
农业经济科学包括农业经济学(又分为农业生态经济学、农业资源经济学、农业生产经济学、农业发展经济学)、土地利用、农村金融、农村市场学、农业财政、农业会计、农业技术经济学、农场经营管理学、国际农业经济、农产品贸易、农村社会学等。
②德国的农业经营学派对现代农业经济科学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现代农业经济科学也是在现代西方基础经济理论,尤其是微观经济学运用于农业研究的过程中进一步分化、成熟和完善起来的。
③20世纪20年代以后美国农业经济学的发展
布莱克:应用新古典理论,综合农场生产数据统计分析结果,发表了《生产经济学概论》,这是以农业生产经济学命名的第一部著作。
海地:运用微观经济学和20世纪40年代统计学、数量经济学的各种新成果,发表了《农业生产经济学与资源利用》。他的农业生产经济学规定l 精密的概念和研究方法,系统引入生产函数和线性规划,使农业生产经济学成熟和完善起来。
20世纪50年代以后,农业生产经济学进一步运用数学方法进行定量分析,并出现研究农产品市场与需求、研究生产中风险与不确定性、研究大范围农业与多层次农业明显趋向。
3. 农业劳动力转移的一般规律是什么?
【答案】农业劳动力转移的一般规律是:
(1)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农业劳动力会逐步向非农产业或城市转移,农业劳动力占整个社会劳动力的比重逐步下降。具体讲有以下规律:
①人均GNP 在300美元以下,农业劳动力占社会劳动力的比重缓慢下降,农业劳动力占社会
劳动力的比重一般在2/3以上. ;
②人均GNP 在800~2500美元,农业劳动力占社会劳动力的比重在50%~33.3%;
③人均GNP 在2500-5000美元,农业劳动力占社会劳动力的比重在33.3%~10%;
④人均GNP 在5000美元以上,农业劳动力占社会劳动力的比重在10%以下。
(2)农业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速度的快慢,取决于农业相对非农产业劳动生产率的差距 如果差距扩大,转移的拉力就强,转移的速度就快; 反之,如果差距缩小,转移的拉力就会减弱,转移速度就慢。
(3)农业劳动力向非农产业或城市转移呈现出两个阶段的变化趋势
第一阶段是农业劳动力绝对数量增加,相对比重(占社会总劳动力的比重)下降;
第二阶段是农业劳动力的绝对数量与相对比重同时下降。
4. 你认为中国农业家庭承包经营中存在哪些问题? 如何加以完善?
【答案】(1)中国农业家庭承包经营中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
①产权障碍
由于受传统计划经济思想的影响、乡村干部自我经济利益和政绩的驱使以及人们法制观念的淡薄,农民的经营自主权经常遭到侵犯,某些乡村随意频繁调整农民的农地使用权,使得农民对农地使用权缺乏稳定感,在生产与投资上产生短期行为和掠夺经营现象。
②规模障碍
许多发达地区的大量劳动力己脱离农业而进入第三产业,农业实行规模经营己经具备了条件。然而由于法制滞后、土地市场发育不良和农村社会保障制度不完善,稳定的农业经营规模的扩大还难以实现。
③产业与市场障碍
a. 农户在与农业产前、产后部门的市场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
b. 农户在市场交换中,相互处于无序、过度竞争状态
④管理障碍
很多家庭内部的经营管理基本上是家长制,家庭生产经营决策一般山家长做出,在利益分配上排斥利己主义,推崇重义轻利的利他主义,常常实行按需分配。这样家庭经营的管理水平主要取决于家长的管理水平,造成家庭经营的企业化管理水平难以提高。
(2)完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可采取以下措施:
①稳定农业家庭承包经营,正确处理农地产权关系,在有条件的地区促进农业规模经营的形成
a. 国家农业法和农村十地承包法已经就农业家庭承包经营做出了较为明确的规定,依法进行家庭承包经营将会使这一最重要的农业微观经济组织发挥更大的作用;
b. 在具备了实行规模经营的条件的地区,地方政府需要根据本地社会经济发展的具体情况,制定本地的政策法规,通过农地的依法流转,促进本地农业规模经营的形成。
②农业家庭承包经营组织化特别是产业关联程度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