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国子监是从隋代开始设置的国家最高学府,故称国学或太学,其建制包括孔庙,构成所谓的“左庙右学”之制,又称“庙学”。由于其一身二任的功能和职责,作为古代最高学府,称为国学或太学;作为官署衙门,称为国子监。所以,国子监既是中国古代掌邦国儒学训导政令的行政机构,又是中央级的全国最高学府,在中国古代教育史上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本文主要从纵向维度论述国子监的教学内容及其特征的演变过程以及在历史上所产生的影响。
首先,论述了国子监的设置与发展,从总体上展示国子监的历史渊源及其演变的轨迹。太学为中国古代官学的代表,其创建历史肇于汉代。汉武帝时,为了加强中央集权的统治,采用董仲舒的建议“兴太学,置明师,以养天下之士”,两汉时期太学一度兴盛。晋咸宁四年,始设国子学,隋朝正式设立国子监,历经唐、宋、元、明、清一直是封建王朝的官办大学。
其次,以经学发展为线索,从总体上分析了国子监的教学内容及其演变过程。汉武帝时期,先是重《五经》教育,后来则强调“以孝治天下”。东汉时,在“五经”之外又增加了《孝经》和《论语》,合为七经。在教育和研究的过程中,由于传授途径、编订者的不同,还形成了今古文经学之争以及后来的郑玄通经等诸派。唐太宗时,为了将众说风云之经义统一起来,命孔颖达与诸儒撰写《五经正义》,作为学校教育的主要内容和科举考试的基本教材。北宋时,王安石认为,以经术造士是盛王之事,故训释经义,使精义昭明,于是修撰《三经新义》,以正本清源,统一道德,化民成俗;同时,把《字说》一并作为官方统一教材颁布于学校,科举考试也以此作为基本内容和答案标准。明代,“……博士掌分经讲授,而时其考课。凡经,以《易》、《诗》、《书》、《春秋》、《礼记》,人专一经,《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兼习之。”前清,“所习四书、五经、性理、通鉴诸书,其兼通十三经、二十一史,博极群书者,随资学所诣。”尤其在明清之际,出现了一批思想进步的学者,将宋明以来注重封建道德教条的笃实践履之理学,发展为不仅注重传统的道德修持,而且更加注重对社会现实的强烈关注和救世济时的实学。
最后,主要阐述了各朝国子监内容的影响及其现代意义。自汉武帝在太学中确定以儒学为主的教学内容之后,儒学的尊崇地位逐渐提高,成为中国古代主流思想文化,对传承社会主流思想文化起到了重要的历史作用,也为现代学校教育、社会发展以及政府廉政建设提供了借鉴意义。
?
?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