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天津财经大学计算机应用技术818计算机专业综合之计算机网络考研核心题库
● 摘要
一、选择题
1. 在路由器互联的多个网络中,每个网络的( )。
A. 数据链路层协议和物理层协议都必须相同
B. 物理层协议必须相同,数据链路层协议可以不同
C. 数据链路层协议必须相同,物理层协议可以不同
D. 数据链路层协议和物理层协议都可以不同
【答案】D
【解析】路由器是在网络层上实现异构网络互连的设备,具有数据链路层协议和物理层协议转换功能,允许:不同的网络使用不同的数据链路层协议和物理层协议。
2. 与数据报服务相比,虚电路服务( )。
A. 能保证分组的顺序到达
B. 在传输数据前,收/发端需建立电路连接
C. 传输效率高
D. 每个分组必须携带完整的目的地址
【答案】A
【解析】由于虚电路中所有分组经过相同的路由到达目的节点,所以能保证分组的顺序到达,A 项正确。虚电路采用分组交换技术,收/发端无需建立电路连接,B 项错。由于虚电路在建立连接时要增加额外开销,所以虚电路的传输效率未必比数据报高,C 项错。虚电路仅在建立连接时需要完整的目的地址,后继分组沿着已建立的虚电路到达目的主机,而无需进行路由选择,因此,后继分组无须有完整的目的地址,D 项错。
3. 有关曼彻斯特编码的正确叙述是( )。
A. 每个信号起始边界作为时钟信号有利于同步
B. 将时钟与数据取值都包含在信号中
C. 这种模拟信号的编码机制特别适合传输声音
D. 每位的中间不跳变表示信号的取值为0
【答案】B
【解析】曼彻斯特编码用电压跳变的相位不同来区分1和〇, 即用正的电压跳变表示〇, 用负的电压跳变表示1。每一位的中间有一跳变,中间的跳变既做时钟信号,又做数据信号。还有一
种是差分曼彻斯特编码,每位中间的跳变仅提供时钟定时,而用每位开始时有无跳变表示“0”或“1”,有跳变为“0”,无跳变为“1”。两种曼彻斯特编码是将时钟和数据包含在数据流,在传输代码信息的同时,也将时钟同步信号一起传输到对方,每位编码中有一跳变,不存在直流分量,因此具有自同步能力和良好的抗干扰性能。
4. 主机甲向主机乙发送一个(SYN=1, SEQ=11220)的TCP 段,期望与主机乙建立TCP 连接,若主机乙接受该连接请求,则主机乙向主机甲发送的正确的TCP 段可能是( )。
A.CSYN=0, ACK=0, SEQ=11221, ACK=11221)
B. (SYN=1, ACK=1, SEQ=11220, ACK=11220)
C. (SYN=1, ACK=1, SEQ=11221, ACK=11221)
D.CSYN=0, ACK=0, SEQ=11220, ACK=11220)
【答案】C
【解析】首先,不管是连接还是释放,一般只要写出来,SYN 、ACK 、FIN 的值一定是1,排除A 项和D 项。确认号是甲发送的序列号加1,ACK 的值应该为11221(即11220已经收到,期待接收11221),所以排除B 项可得正确答案A 项。另外需要重点提醒的是,乙的SEQ 值是主机随意给的,和甲的SEQ 值没有任何关系,这里只是巧合。
5. 在0SI 参考模型中,自下而上第一个提供端到端服务的层次是( )。
A. 数据链路层
B. 传输层
C. 会话层
D. 应用层
【答案】B
【解析】概念区分:
(1)点到点:这里的“点”是指通信子网中的节点,可以是主机,也可以是路由器、交换机等设备。因为从源主机到目标主机中间可能经过多个路由器和交换机,所以每时每刻都是微观的,即只需关注当前节点到下个节点,而不是宏观的源节点到终节点。在0SI 参考模型的七层结构中,下面三层包括物理层、数据链路层、网络层都属于点对点的服务。
(2)端到端:这里的“端”是指端口号,任何一个应用进程都会对应一个端口号,所以端到端的服务又被称为进程到进程的服务(有些教材也称为应用到应用的服务)。从宏观的角度看,端到端是由一段一段的点到点通信构成的。在OSI 参考模型中的七层结构中,上面四层包括传输层、会话层、表示层、应用层都属于端到端的服务。综上,自下而上第一个提供端到端服务的层次是传输层。
6. 下列哪种交换的实时性最好?( )
A. 电路交换
B. 报文交换
C. 数据报交换
D. 虚电路交换
【答案】A
【解析】计算机通信子网的交换技术主要有两种方式:电路交换和存储转发交换。存储转发方式又可分为报文交换和分组交换。分组交换在实际应用过程中又可分为数据报分组交换和虚电路分组交换。
,(1)在电路交换方式中,虽然在数据传输之间需要建立一条物理连接(这需要一定的延迟)
但一旦连接建立起来,后续所有的数据都将沿着建立的物理连接按序传送,传输可靠且时延很小。
(2)在存储转发交换方式中,报文或分组都要经过中间结点的若干次存储转发才能到达目的结点,这将增加传输延迟。
因此,同存储转发交换方式相比,电路交换具有较小的传输延迟,实时性较好,适用于高速大量数据传输。
7. 在TCP/IP参考模型中,传输层的主要作用是在互联网络的源主机和目的主机对等实体之间建立用于会话的( )。
A. 点到点连接
B. 操作连接
C. 端到端连接
D. 控制连接
【答案】C
【解析】在TCP/IP参考模型中,网络层及其以下各层所构成的通信子网负责主机到主机或点到点的通信,而传输层的主要作用是实现分布式的进程间通信,即在源主机进程与目的主机进程之间提供端到端的数据传输。一般来说,端到端信道是由一段段的点到点信道构成的,端到端协议建立在点到点协议之上,提供应用进程之间的通信手段。相应的,在网络层标识主机的是IP 地址,而在传输层标识进程的是端口号。
8. 设源站和目的站相距40km ,而信号在传输媒体中的传输速率为200km/ms。若一个分组长度为4KB ,而其发送时间等于信号的往返传播时延,数据的发送速率是( )。
A.81.92Mbps
B.40.96Mbps
C.163.84Mbps
D.20.48Mbps
【答案】A
【解析】时延是指一个报文或一个分组从一个网络(或一条链路)的一端传送到另一端所需的时间。信号在传输媒体中的单程时延=源目的站距离/媒体传输速率。发送时间=数据块长度/信道带宽。由已知条件可知,在源站和目的站之间的单程传播时延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