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浙江农林大学法政学院847社会学概论[专业学位]考研仿真模拟五套题
● 摘要
一、简答题
1. 我国改革与发展的新时期,在血缘、地缘与业缘关系上面临哪些新问题?
【答案】社会学通常从联系人际关系的纽带上,将社会关系分为三个方面:血缘关系、地缘关系、业缘关系,在我国改革发展的新时期,这三类关系面临着一些新的问题。
(1)血缘关系问题
一些人利用职权为亲属谋取私利,近年来,媒体上关于“富二代”、“官二代”的讨论,都是血缘关系在改革开放以后的新局面下提出的新问题,对此应认真对待和研究。
(2)地缘关系问题
①背景
农村剩余劳动力突出,每年外出打工的“农民工”总数达2.6亿,如此大规模的人口在地域之间的迁移,造成了世界罕见的“春运”难题。
②途径
解决这一问题需要通过进行中国特色的城镇化来实现,而在处理城镇化的地缘关系问题上,一个核心环节就是我国特有的“户籍制度”。
③制度
户籍制度一方面体现了我国地缘关系的相对稳定性,但另一方面,也在不同程度上制约了人口的流动、约束了机会的均等。为了实现现代化、城镇化,我们也要根据社会发展的要求,逐步改革我国的户籍制度,最终实现中国公民在地域关系上的机会均等。
(3)业缘关系问题
①背景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就业体制多元化,包括私营企业、个体经营、外商投资、有限责任公司、股份有限公司、股份合作单位、联营、合资企业、港澳台商人投资企业等。实际运作中的体制比这些还要复杂得多,比如承包的、转包的、出租的、租柜台的、包丁队式的、挂靠式的、交管理费式的,等等。
②问题
这些新的体制以及新型就业关系,都是在比较短的时期内发生的,很多方面的规章规则还不完善,还有不少体制上的漏洞。所以,当前我们面临着劳动纠纷、劳资纠纷频发的局面。近些年,上访上告、信访告状的,大多属于业缘关系方面的问题。
2. 什么是城市化? 它发端于何时,为什么具有必然性?
【答案】(1)城市化的概念
城市化又称都市化,通常是指随着人口集中,农村地区不断转化为城市地区的过程。这一过程促使城市数日增多,城市人日和用地规模扩大,城市人日在总人日中的比重上升。城市人日比重上升、农村人日比重下降是城市化的一个显著标志。城市化也包含城市文明不断向农村传播的过程。城市化的实质是消灭城乡差别,实现社会转型。
(2)城市化的历史起点
城市化的历史发端于18世纪60年代英国的产业革命。在此之前,世界的城市发展处于f 一分缓慢、曲折的过程之中。
(3)城市化的必然性
①工业化推动城市化
工业化导致工商服务企业在特定地域集聚。同时,由于工商服务业较之农业具有更强的吸收劳动力的能力,必然促进农村人口的城市化。
②农业生产工业化的趋势必将改变农村社区的固有特点,从而推动农村地区的城市化
农村人口向城市转移,农业实现规模经营,现代农业彻底改变了传统农业的生产条件和劳动方式,实现了机械化,缩小了农业劳动和工业劳动的差距。
③城市文明不断向农村地区传播,促进了农村的城市化
现代城市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集中地,不仅吸引农村人口不断向城市转移,同时,城市文明又通过各种途径不断向农村地区传播与扩散。从物质力一面看,它会促进农业生产率的提高,为农村社会分化和分工创造物质前提; 从精神方面看,推动农村居民向往、学习并接受现代城市文明。
3. 社会行为是如何受到制约的?
【答案】社会行为会受到制约,社会通过组织控制手段、制度控制手段和文化控制手段对社会行为形成制约。
(1)组织控制手段。现代社会发达的分工体系,将社会个体置于各种社会有机联系之中,人们占据一定的社会地位,承担一定的社会责仟与义务,分属于不同的社会组织。组织控制的具体形式有两种:一种是组织权威,另一种是组织规章。
(2)制度控制手段。“制度”是指具有普遍意义的、比较稳定的、有一定强制性的正式的社会规范体系。
(3)文化控制手段。文化中有一些人类共同遵从的准则和标准,这些准则和标准就是文化控制手段。文化控制手段有两个主要特征:a. 非刚性:b. 广泛性。
4. 简述城乡协调发展的基本原则。
【答案】城乡协调发展应坚持的基本原则包括;
(1)优势发展的原则。中国地大物博,一个地区总有自己的自然资源、人文地理、经济和技术等方面的优势。只有寻求优势、因地制宜地发展城乡社区,这种发展才能持久。
(2)整体发展的原则。即要对城乡发展通盘规划,使城乡社区有机地匹配组合,发挥出比它
们各自简单地相加更高的社会效益。
(3)互益发展的原则。一个城乡社区的发展一般应以增益其他社区为前提。如一个新城市的建立,就要考虑它对于周围乡村发展的利弊。
(4)地区平衡发展的原则。城乡发展应当在不同地区的经济、政治、文化、环境与人口等方面力求平衡和协调。此问题是与城市布局理论密切相关的。
5. 怎样理解社会化与个体化的基本关系?
【答案】(1)社会化与个体化的含义
①社会化是指个体在与社会的互动过程中,逐渐养成独特的个性和人格,从生物人转变成社会人,并通过社会文化的内化和角色知识的学习,逐渐适应社会生活的过程。
②个体化是指在当代经济活动、社会生产和劳动、就业方式及社会生活进一步开放和快速流变的条件下,个人作为社会关系体系中的一个基本单元,作为社会行动过程中的一个实体单位,他的独立性、独特性、主体性日益充分地得到显示和表达的过程。
(2)社会化与个体化的基本关系
①社会化是个体化的基础,社会个体首先要进行社会化,习得社会生存的技能以及基本规范; 这是个体在个体化之前的基本条件。
②个体化是社会化的发展和提升。个体化是随着当代社会发生的新变化而产生的,个人变得更为异质,多元和多样,人们更加难以复制出彼此的经历和体验。
6. 试述西方社会政策理论的发展演变过程。
【答案】西方社会政策理论的发展演变过程主要包括:
(1)工业革命时期的社会政策理论
①社会背景
18和19世纪,伴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发展,西方社会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一方面,在城市化进程中,大批破产农民涌入城市成为无产者,他们在城市社会生活中面临着失业、贫困、疾病等各种风险。另一方面,快速的工业化使得无产阶级和资本家之间的矛盾成为社会主要矛盾。
②典型理论
a. 古典自由主义
提出“经济人”假设,说明人都是受经济理性支配的动物,必然会关心自己的利益; 每个人追求物质财富的活动虽然利己,但将它们合在一起就会促进人类的幸福。
代表人物亚当·斯密把自由竞争当作实现社会公益的最有效方法,反对国家和政府干预市场,同时,他也认为应该关心劳动者的福利,要改善他们的生活状况,制定最低工资率,保证工人自己及其家庭的基本生活需要。
b. 马克思主义理论
其认为工人阶级的一切苦难都来自资本家的剥削,因而将资本主义私有制视为革命的对象,认为解决社会问题的唯一途径就是彻底推翻资产阶级统治,建立生产资料公有制,实现人人平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