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8年浙江农林大学法政学院847社会学概论[专业学位]考研基础五套测试题

  摘要

一、简答题

1. 如何理解组织结构中的非正式群体?

【答案】(1)非正式群体的含义

非正式群体是指由一定数量的个人(通常规模比较小)经过长期的相互作用所形成的社会群体。非正式群体内部有确定的结构,它们通常有自己的领导、有一系列群体日标、有一套用以规范群体成员行动的价值和规范,但这种行为的开始和延续初期并没有自觉的目标或方向。从范围上说,非正式群体是组织的中下级职员联合体,而且一般是在组织规则不严密的地方产生的。

(2)非正式关系通常的发生背景

①在正式关系中,人们不可能做到完全的非人格化。事实上,在每一个组织成员之间都存在着情感吸引、厌恶、敌视、偏见等。随着时间的延长,工作中的上下级关系也不再是正式的社会关系,而出现许多新的变化。

②在组织中经常接触的个人有可能基于相互同情、钦佩、兴趣和趣味相投等,而在他们正式关系中加入某些非正式的行为模式。

(3)非正式群体的正功能和负功能

①正功能。非正式群体是工业技术和工业科层制的一种派生物和一种反作用。

a. 对下人来说,非正式群体的正功能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减轻单调、厌烦和疲劳。霍桑实验的结论表明,工业生产方式本质上是非人格化和形式化,工人之间不允许有任何非正式的接触。由于经常性、重复性的工作以及苛刻严格的纪律导致工人产生厌烦和疲劳,而非正式群体则可以缓和或减轻这种症状。

第二,获得非正式地位的机会。在非正式群体中可以满足工人对地位的需求,以弥补在正式结构中的地位渴望。例如,在非正式群体中扮演“领导”角色,而且管理人员也常常是默认它的存在。他们可以按照自己的意愿改变科层制对“地位”的解释。在这个范围内,非正式群体减少了群体成员的紧张。

第三,情绪反映的充分表露。这种功能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非正式群体把那些在特点上相似的工人结合在一起,使那些在工作位置相距较近的工人,或那些为完成同一仟务而共同工作的人的关系固定化和一致化; 另一方面,非正式群体通过提高聚集在一起的工人互动频率来增加情绪反应,它为人们进行交谈、交换意见、沟通态度和形成共同价值观等提供了渠道。因此,它缓和了工人角色中情感中立和普遍主义原则所带来的紧张。为工人提供了另一种表露人格的渠道(这一点在科层制结构中被认为是不需要且有害于组织目标实现的)。

第四,提供独立的机会。相对工业生产中非人格化命令和管理者的权力,非正式群体可以为

工人提供“独立”和“自由发展机会”(其实这种独立和自由发展相对科层制来说只是一种幻想)。非正式群体有助于工人在科层制的管制下获得更多的自由和独立,这种独立和自由从非正式群体对那些“告密者”或“异己分子”(霍桑实验的例证)的僧恶和控制中发现。

b. 非正式群体除了对其成员有积极意义之外,对管理工作本身也有正功能。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有助于完成工作任务。相对于大型工业组织,非正式群体以它的灵活性发挥着作用。许多工作如果按照“正式结构”的渠道,将花费许多时间和精力,而非正式群体则可以通过初级关系直接找到当事人办理相关事宜。当然这样做的前提是两者目标一致且规则允许。

第二,减轻管理者的工作负担。当管理者意识到组织存在非正式群体时,他们就可以依靠非正式渠道来完成工作任务。同时也可以创造出宽松友好的工作氛围,有助于提高工作效率。

第三,提高工作满意感。正式结构有严格的规章制度,个人的某些意愿会被束缚,而非正式群体则可以给人们提供一种宽松的工作环境,有助于提高满意度。

②负功能。非正式群体的负功能卞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a. 抵制变革。非正式群体的一个基本特点就是对人的要求比较宽松,群体成员基本喜欢维持现状,反对变革,对组织提出的任何变革措施都采取一种抵制或者是部分抵制的态度。因此,群体成员往往会抵制采用新技术和新工艺,因为新技术的应用就意味着生产效率的提高,新的工作标准和定额数量的提高,由此就会有某些成员被解雇,这是群体成员不愿意看到的结局。

b. 目标冲突。这种冲突是指当组织成员处于正式目标与非正式群体目标发生矛盾时的一种情形。一个组织成员很难同时完成两个相互矛盾的目标。因此,组织内既然不可避免地出现非正式群体,那么正式组织结构与非正式群体的目标就小可能总是协调一致,它们之间或多或少存在差别,管理者的工作就是要尽量缩小这种差别,使之减少到双方都可以接受的程度。

c. 遵从行为问题。非正式群体的长期存在,使它成为组织生活的一部分。非正式群体的规范本是为了劝说成员遵守非正式群体日标,但由于群体内部的和谐气氛,使群体成员越来越少地考虑个人愿望,常常是不假思索、不加权衡就附和群体的意见,他们也就不愿再去接受正式规范的约束了。

d. 谣言问题。谣言或小道消息之所以能在非正式群体内部传播,是因为组织的正式沟通渠道在信息传送过程中出现不畅的结果。那么在非正式群体内部,人们就会在事件信息里人为地填补未知的部分,从而形成所谓的谣言或小道消息。

2. 社会制度变革与创新应遵循的规律是什么?

【答案】社会制度变革与创新应遵循的规律是:

(1)偶然性和必然性的统一

①制度变革与创新之所以是必然的,是因为社会生产力总是不断地向前发展,人类的需要和自然、社会环境也总是不断地变化,所有这些因素,都为制度的变革与创新提供了前提条件,使变革创新成为一种必然的趋势。

②制度变革与创新是偶然的,是因为即使具备了上述前提,制度也不一定出现变革与创新。一定的制度在什么时候、以什么方式变单与创新具有偶然性。

(2)历史和逻辑的统一

①制度变革与创新是历史的,因为它是一个包含许多迷误、失败和挫败的复杂的历史过程。 ②在这种复杂的历史过程中,众多的历史事件间存在着内在因果必然性,即历史是逻辑的历史,逻辑是历史的逻辑。

因此,制度变革与创新是一个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的过程。

(3)量变和质变的统一

①任何事物的变化都是‘个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制度变革与创新也不例外。

②在一定的时期内,制度总是逐渐地、平稳而缓慢地调整规范的内容及其排列组合,改革自身的内部结构来适应社会的变迁,并没有发生质的变化。

③但是,当上述的变化达到一定程度时,制度就会发生急剧变化,其根本性质也随之发生变化。

(4)可能性和现实性的统一

制度变革与创新还是一个由可能性向现实性转化的过程。

①可能性是指制度变革与创新的客观条件,包括物质条件、思想条件和科学条件等。当这些条件成熟时,制度创新就具备了可能性。

②现实性是指制度变革与创新的完成。

因为变革与创新的可能性并不等于现实性,所以在许多情况下,制度变革与创新的可能性己经具备,但制度变革与创新却没有发生。因而,要使可能性转化为现实性,必须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依靠人们的艰苦努力。

3. 试述西方社会政策理论的发展演变过程。

【答案】西方社会政策理论的发展演变过程主要包括:

(1)工业革命时期的社会政策理论

①社会背景

18和19世纪,伴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发展,西方社会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一方面,在城市化进程中,大批破产农民涌入城市成为无产者,他们在城市社会生活中面临着失业、贫困、疾病等各种风险。另一方面,快速的工业化使得无产阶级和资本家之间的矛盾成为社会主要矛盾。

②典型理论

a. 古典自由主义

提出“经济人”假设,说明人都是受经济理性支配的动物,必然会关心自己的利益; 每个人追求物质财富的活动虽然利己,但将它们合在一起就会促进人类的幸福。

代表人物亚当·斯密把自由竞争当作实现社会公益的最有效方法,反对国家和政府干预市场,同时,他也认为应该关心劳动者的福利,要改善他们的生活状况,制定最低工资率,保证工人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