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6年中国海洋大学法政学院632政治学原理考研强化班模拟试题及答案

  摘要

一、简析题

1. 简论政治社会化的功能。

【答案】政治社会化是人们在特定的政治关系中,通过社会政治生活和政治实践活动,逐步获得政治知识和能力,形成和改变自己的政治心理和政治思想的能动过程。它是政治生活中的重要环节,对于社会政治生活的进行和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1)政治社会化赋予个人以特定的政治人格和政治能力,使之适应、参与乃至改造社会政治生活。 对于社会成员个人来说,政治社会化不仅是其政治人格的形成和成熟过程是他政治能力的形成和提高过程。

(2)维持、改变和创造社会政治文化

政治社会化过程是在现有的社会政治文化基础上进行的,因此,在正常情况下,政治社会化灌输、传递的首先是既有政治价值、政治信念、政治规则规范和政治行为模式。

(3)维持或改变政治体系

政治社会化通过造成人们对于现有政治体系的认同或不认同的政治心理和政治思想来影响政治体系的维持或改变。当政治社会化过程造成社会政治成员对现有政治体系的强烈认同的政治心理和政治思想时,它对于现有政治体系具有极大的维系作用。反之,则具有极大的摧毁作用。

2. 改良、革命和改革之间有什么样的关系。

【答案】改良、革命和改革之间的关系为:

(1)政治改革是有计划、有目标、有步骤地对现有政治结构及其运作方式进行兴利除弊、革故鼎新的改造。在一定意义上和政治改良存在共同之处。

(2)但政治改革不完全等同于政治改良:政治改良是统治阶级在保持其统治的条件下,对社会政治生活的某些部分或环节所作的局部的、微观的改善,使政治结构及其活动方式发生一些微小的量的变化。它虽然能够带来某种程度的社会进步,但是这种进步往往是很不彻底的。政治改革通常要落实为政治体系的较大幅度的变动。它并不仅仅是单纯的量变,更重要的是总的量变过程中的部分质变。

(3)同政治革命相比,政治改革不是政治形态的根本质变,而是以维护现有的政治制度为前提的自我调整和自我完善。它体现了政治发展的渐进性和连续性,因而从总体上说,属于政治发展的量变过程。二者之间具体的区别如下:

①从目标追求来看,政治革命的根本任务是推翻现有的政治秩序,实现政治权力的转移和政治制

度的彻底变更。而政治改革则以不破坏现有政治制度的基本框架为前提,其目的是通过政治体制的调整与革新,来巩固和加强统治阶级的权力基础,提高和完善统治阶级政治权力的实际效能。 ②从行为过程来看,政治革命是自下而上地发生的,其主体一般是被统治阶级。而政治改革则是自上而下地进行的,它以政治领导层为主体,整个变革过程通常被置于较为严密的计划和组织之下。

③从实现方式来看,政治革命虽不排除和平过渡的可能,但大多采取激烈的暴力方式。为了推翻旧的政治统治,革命者往往最大限度地进行政治动员,集结革命力量,发起革命运动,力图在较短的时间内促成政治秩序的根本性变化。而政治改革则以非暴力的和平方式展开,通常表现为一个长期的和缓慢的过程。

3. 政治统治的特点。

【答案】政治统治是解决权力制约关系内在矛盾的选择途径,是这一矛盾的基本行为体现。在内容上,它体现为把权力制约关系转化为政治权威与服从关系,以此巩固政治权力主体地位、维护既有制约关系并保证政治权力效力。在现实政治生活中,它体现为政治权力主体控制社会政治冲突,维持社会政治秩序,建立和维护其与社会成员之间权威与服从关系的行为。作为控制社会矛盾和冲突、维护社会政治秩序的行为,政治统治具有如下基本特征:

(1)以维护政治权力主体地位为出发点。

维护政治权力主体地位是政治统治行为发生的动因,构成政治统治行为的出发点和归宿。即政治统治行为的诸方面因素,其在社会政治生活中体现的诸多具体实际行为,其轴心和指南都是政治权力主体地位的维护和政治权力主体意志和要求的贯彻。

(2)以构建政治权威与服从关系为基本内容。

为使权力制约关系转化为政治权威与服从关系,政治权力主体必须把政治权力转化为政治权威,这一转化就成为政治统治行为的基本内容和任务。政治统治行为的这一内容特征,是由政治权力制约关系内在矛盾的解决途径规定的。

(3)以社会公共伦理的正当性为道义依据。

政治权威与服从关系是政治权力主体与其他社会政治力量和社会成员之间的社会政治联系,这种社会政治联系不仅表现为它们之间政治力量对比意义上的关系,政治行为力一式和互动意义上的关系,政治规则和制度意义上的关系,而且表现为政治权力主体与其他社会政治力量和社会成员之间的意识和心理层次上的关系形态。

(4)以控制和约束矛盾和冲突于政治秩序范围内为政治功能。

在社会政治生活中,政治权威与服从关系通常需要把社会力量和社会成员之间的矛盾和冲突控制和约束在社会政治秩序的范围内。因此,政治统治行为转化政治权力关系为政治权威与服从关系的活动,经常体现为政治权力主体构建和维护政治秩序的活动。

(5)以政治和社会的安全稳定为价值取向。

政治统治行为是政治权力主体把社会和政治冲突控制在社会政治秩序范围内的活动,是建立和维护政治权力与社会其他政治力量和社会成员之间的政治权威与服从的活动,是使得这些力量和成

员处于可支配和可约束范围内的活动。因此,在社会公共利益的多重价值和政治权力的多重功能中,政治统治行为力求实现的是社会安全和稳定的价值,它以这些价值作为行为的基本取向。

4. 政治制度和政治参与是什么样的关系?

【答案】下面的政治变量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公民的参政热情与态度:

(1)政治平等与自由

法制条件下的平等与自由是政治民主的基础,当然也就是公民参政的基础。但是,在某些社会,自由是有的,却不一定存在政治平等和政治民主

(2)政党制度

①在对政治参与有影响的所有的政治变量中,政党的影响是最大的。在西方政党政治中,政党的主要作用是进行政治宣传和动员,以便使该党的候选人在各类选举中获得比其他党派更多的选票,因而选举活动最能调动人们参政议政的积极性,各党派努力使选民加入党派之争。在选举活动中,党派的对峙也造成了选民的分化和对峙。可以想象,即使那组织的最无条理的选举活动,一也会成功地唤起对政治没有兴趣的选民的关注,促使其聆听政治演讲。或打着选举旗帜去宣传; 而在选举运动结束时,大量卷入选举活动的人又恢复了相对消极的政治角色。

②比较研究表明,在同样性质的选举中,人们参与政治的热情与比例却是不一样的,这在很大程度上与政党制度有关。一党制、两党制和多党制下的公民参政的心态是不一样的。

5. 简要分析西方封建社会时期政治学说的主要内容。

【答案】西方封建社会是一段野蛮和黑暗的历史,社会完全处于神权的统治和支配之下,至于政治学,“同其他一切科学一样,不过是神学的分支”。

西方中世纪封建社会神权政治学的主要代表人物是A. 奥古斯丁和托马斯·阿奎那,前者的主要著作是《论神之都》,后者的主要著作有《论君主政治》、《神学大全》等,他们的政治学说的主要内容是:

(1)鼓吹神创等级制,以维护封建政治秩序;

(2)强调君权神授,以证明教权高于王权,同时给王权加上神圣的光环;

(3)主张宗教信仰高于理性,以宗教教义为判别是非的标准。

由此可见,西方封建社会时期的政治学说是蒙昧主义、禁锢主义的政治学说。所以,这一时期的西方政治学也被称为神学政治学时期。

6. 什么是人权? 人权的基本特征是什么?

【答案】(1)人权的含义

①以自然法为理论依据

将斗争矛头指向封建垄断权力的都市行会组织、王权和神权的17世纪、18世纪的资产阶级思想家来说,他们倾向于从国家公共权力的对立面的角度来认识人权。“所谓人权,一般来说,仅指人类作为人当然拥有的权利,即人生而具有不可侵夺不可转让的权利。; +人权是个人作为一个面对国家的人的一种伦理权利。”

②以道德为基础的“人本主义”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