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8年中南民族大学化学与材料科学学院841环境化学考研核心题库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离子交换吸附【答案】离子交换吸附是指由于环境中大部分胶体带负电荷,容易吸附各种阳离子,在吸附过程中,胶体每吸附一部分阳离子,同时也放出等量的其他阳离子的过程。它属于物理化学吸附过程。

2. 辐射逆温【答案】辐射逆温是指因地面(雪面或冰面、云层顶部等)的强烈辐射而失去热量,使紧贴其上的气层比上层空气有较大的降温,而形成的温度随高度递增的现象。近地面层的逆温以辐射逆温为主,最有利于辐射逆温发展的条件是平静而晴朗的夜晚。

3. 吸附等温线【答案】吸附等温线是指在固定的温度条件下,吸附达到平衡时颗粒物表面上的吸附量(G )与溶液中溶质平衡浓度(c )之间的关系曲线^

水体中常见的吸附等温线有三类,

即Henry 型,Freundlich 型和Langmuir 型。

4. 半数有效剂量(浓度)

【答案】半数有效剂量(浓度)是指毒物引起受试生物的半数产生同一毒作用所需的毒物剂量(浓度)。数值越小,受试物质的毒性越高,反之,则毒性越低。半数有效剂量或半数有效浓度,若以死亡率作为毒作用的观察指标,则称为半数致死剂量或半数致死浓度

二、简答题

5. 列出土壤有机质的主要类别。

【答案】土壤有机质是土壤中含碳有机物的总称。主要来源于动植物和微生物残体。可以分为两大类:

(1)非腐殖物质

组成有机体的各种有机物,如蛋白质、糖、树脂、有机酸等。

(2)腐殖质的特殊有机物

不属于有机化学中的任何一类,包括腐殖酸、富里酸和腐黑物等。其中腐殖酸是指可溶于稀碱液但不溶于酸的部分;富里酸是可溶于酸又可溶于碱的部分;腐黑物是指不能被酸和碱提取的部分。

6. 植物耐受重金属毒害的机制。

【答案】植物耐受金属毒害的机制是:

(1)植物耐金属毒害的机制复杂多样,包括细胞壁钝化、跨膜运输减少、主动外排、区域化分布、螯合、合成逆境蛋白、产生乙烯等。

(2)其中最主要、最普遍的机制是通过诱导金属配体的合成,形成金属配体复合物,并在器官、细胞和亚细胞水平呈区域化分布。植物体内存在多种金属配体,主要包括有机酸(草酸、

组氨酸、苹果酸、柠檬酸等)、氨基酸、植物螯合肽(

富半胱氨酸的寡肽)和植物金属硫蛋白

(3)金属配体与金属离子配位结合后,细胞内的金属即以非活性态存在,或形成金属配位复合体转运到叶泡中,降低原生质体中游离态金属的浓度,它们参与植物对金属的吸收、运输、积累和解毒过程。是植物体内一类重要的非蛋白形态的

7. 大气中自由基的主要来源是什么?

自由基的主要来源如下:

的重要来源,具体反应式如下:【答案】大气中(1)对于清洁大气的光解是大气中

(2)对于污染大气

如有和存在,它们的光解也可以产生具体反应式如下:

其中,的光解是大气中的重要来源。

三、论述题

8. 试述酸雨的主要成分、成因及写出有关化学反应式。【答案】酸雨的主要成分、成因及有关化学反应式如下:

(1)酸雨的主要成分

酸性降水是指通过降水,如雨、雪、雾、冰雹等将大气中的酸性物质迁移到地面的过程。最常见的就是酸雨。pH 小于5.6的降雨称为酸雨。酸雨现象是大气化学过程和大气物理过程的综合效应。酸雨中含有多种无机酸和有机酸,其中绝大部分是硫酸和硝酸,多数情况下以硫酸为

主。

(2)酸雨的成因及有关化学方程式

从污染源排放出来的和

经氧化形成硫酸、硝酸和亚硝酸和亚硝酸,这是造成酸雨的

主要原因。其形成过程用方程表示如下:

大气中的和经氧化后溶于水形成硫酸、硝酸和亚硝酸,这是造成降水pH 降低的主要原因。除此之外,还有许多气态或固体物质进入大气对降水的pH 也会有影响。降水的酸度是大气中酸性物质和碱性物质发生酸碱中和反应后平衡的结果。如果降水中酸量大于碱量,就会形成酸雨。

9. 强化生物修复的主要类型。

【答案】强化生物修复主要类型如下:

(1)原位强化修复技术

生物强化法

是指在生物处理体系中投加具有特定功能的微生物来改善原有处理体系的处理效果,如对难降解有机物的去除等。投加的微生物可以来源于原来的处理体系,经过驯化、富集、筛选、培养达到一定数量后投加,也可以是原来不存在的外源微生物。在生物强化技术的实际应用中这两种方法都被采用,这取决于原有处理体系中的微生物组成及所处的环境。

生物通气法

生物通气法用于修复受挥发性有机物污染的地下水水层上部通气层土壤。这种处理系统要求污染土壤具有多孔结构以利于微生物的快速生长。另外,污染物应具有一定的挥发性,亨利常数大于

生物注射法

时才适于通过真空抽提加以去除。生物通气法的主要制约因素是影响氧和营养物迁移的土壤结构,不适的土壤结构会使氧和营养物在到达污染区之前被消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