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7年湖南农业大学764农业经济学复试仿真模拟三套题

  摘要

一、简答题

1. 试从理论上来分析食品质量安全的经济特性。

【答案】(1)尼尔逊将商品分为二类:搜寻品、经验品和信用品。

①搜寻品是指消费者在购买之前能够获得充分的信息,决定商品品质;

②经验品是指只有在购买之后才能判断其质量的商品;

③信用品是指消费者即使在消费之后也不能判断其品质,只能借助于其他的信息才能决定其品质。

(2)食品质量要素的品质特性,既具经验品特性,又具有信任品特性,而食品安全要素更多属于信任品。

①市场机制在搜寻品特性方面不会出现失灵;

②在经验品市场上,市场可以通过消费者的重复购买、厂家的声誉投资和广告策略等途径改善信息传递,缓解由质量信号传递带来的市场失灵问题;

③在信任品市场上,市场机制则完全失灵。

(3)食品质量安全信号的传递,是将食品安全的信任品特性转化为搜寻品特性。传递成本则是这种转换的交易成本。通过第三方介入市场,如产品检测或质量认证,提高信号传递机制,可以解决食品质量安全信号的市场失灵问题,实现高质高价。生产者无法接受高检测成本,产品价格也会因为增加检测成本而变得高昂。

(4)消费者对食品安全性的需求增长率高于收入的增长率。

①食品安全供给的边际成本是递增的,消费者在对食品安全风险并不知情的情况下,以更低的价格购买风险性较高的食品可以获得额外的效用;

②食品的供给商也仅仅愿意在消费者可以觉察的安全性层面提供这一安全水平的食品,否则即使供给的食品安全性很高,却可能带来效益的损失。

2. 了解中国农产品国际贸易的基本格局与特征。

【答案】(1)中国农产品国际贸易格局的演变

①中国是世界上近20年来农产品贸易增长速度最快的国家之一;

②中国占世界农产品贸易总额的比重总体呈上升趋势,中国在世界农产品贸易格局中的地位不断提升;

③由净出口国变成了净进口国;

④在农产品进出口结构中,粮食、棉花、油料等土地密集型产品的出口份额趋于下降,进口却小断上升; 而动物、园艺、加工农产品等劳动密集型产品的进出口份额则均呈上升趋势;

⑤国内资源逐渐向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业转移,农业的比较优势逐步下降。

(2)中国农产品国际贸易的结构特征

①中国农产品国际贸易的地区结构特征

1990年以来,分布结构比较稳定,始终以亚洲国家(地区)以及美国为主要的出口市场,中国农产品出口市场主要集中在亚洲、欧洲和北美地区。

中国农产品贸易的顺差主要来自亚洲地区,而贸易逆差主要来自北美地区。

②中国农产品国际贸易的产品结构特征

a. 出口产品种类

蔬果类、肉类、水产类以及动植物原料类农产品的出口规模不断提高,其出口占到农产品出口总额比重也不断上升。

b. 出口集中程度

出口贸易比重的集中度有了显著提高,出口规模向少数几类农产品集中的程度加强。

c. 进口

农产品种类由谷物类、糖类、纺织纤维类,转变为油籽类、纺织纤维类、植物油类和水产类。

3. 你认为中国农业家庭承包经营中存在哪些问题? 如何加以完善?

【答案】(1)中国农业家庭承包经营中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

①产权障碍

由于受传统计划经济思想的影响、乡村干部自我经济利益和政绩的驱使以及人们法制观念的淡薄,农民的经营自主权经常遭到侵犯,某些乡村随意频繁调整农民的农地使用权,使得农民对农地使用权缺乏稳定感,在生产与投资上产生短期行为和掠夺经营现象。

②规模障碍

许多发达地区的大量劳动力己脱离农业而进入第三产业,农业实行规模经营己经具备了条件。然而由于法制滞后、土地市场发育不良和农村社会保障制度不完善,稳定的农业经营规模的扩大还难以实现。

③产业与市场障碍

a. 农户在与农业产前、产后部门的市场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

b. 农户在市场交换中,相互处于无序、过度竞争状态

④管理障碍

很多家庭内部的经营管理基本上是家长制,家庭生产经营决策一般山家长做出,在利益分配上排斥利己主义,推崇重义轻利的利他主义,常常实行按需分配。这样家庭经营的管理水平主要取决于家长的管理水平,造成家庭经营的企业化管理水平难以提高。

(2)完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可采取以下措施:

①稳定农业家庭承包经营,正确处理农地产权关系,在有条件的地区促进农业规模经营的形成

a. 国家农业法和农村十地承包法已经就农业家庭承包经营做出了较为明确的规定,依法进行家庭承包经营将会使这一最重要的农业微观经济组织发挥更大的作用;

b. 在具备了实行规模经营的条件的地区,地方政府需要根据本地社会经济发展的具体情况,制定本地的政策法规,通过农地的依法流转,促进本地农业规模经营的形成。

②农业家庭承包经营组织化特别是产业关联程度的提升

随着农业现代化水平的提高,农业的社会化分工会越来越细,产业关联程度会越来越强,需要在坚持家庭承包经营的基础上,通过合同制、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一体化经营等多种形式加强农户的组织化特别是产业关联程度。

③提高农业家庭承包经营自身的经营管理水平和社会化服务水平

各级政府应帮助农业专业大户和企业建立自己的账簿,进行严格的经济核算,在此基础上开展科学的经营管理。完善和发展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是农业家庭承包经营能够在社会化大生产中延续下来的关键因素。

4. 农业劳动力转移的一般规律是什么?

【答案】农业劳动力转移的一般规律是:

(1)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农业劳动力会逐步向非农产业或城市转移,农业劳动力占整个社会劳动力的比重逐步下降。具体讲有以下规律:

①人均GNP 在300美元以下,农业劳动力占社会劳动力的比重缓慢下降,农业劳动力占社会劳动力的比重一般在2/3以上. ;

②人均GNP 在800~2500美元,农业劳动力占社会劳动力的比重在50%~33.3%;

③人均GNP 在2500-5000美元,农业劳动力占社会劳动力的比重在33.3%~10%;

④人均GNP 在5000美元以上,农业劳动力占社会劳动力的比重在10%以下。

(2)农业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速度的快慢,取决于农业相对非农产业劳动生产率的差距 如果差距扩大,转移的拉力就强,转移的速度就快; 反之,如果差距缩小,转移的拉力就会减弱,转移速度就慢。

(3)农业劳动力向非农产业或城市转移呈现出两个阶段的变化趋势

第一阶段是农业劳动力绝对数量增加,相对比重(占社会总劳动力的比重)下降;

第二阶段是农业劳动力的绝对数量与相对比重同时下降。

5. 请比较食品质量安全的不同定义。

【答案】食品质量安全:绝对性与相对性之分

①世界卫生组织定义食品安全对食品按其原定用途进行制作和(或)食用时不会使消费者受害的一种担保。食品卫生指为保证食品安全性和适合性在食物链的所有阶段必须采取的一切条件和措施。

②美国学者Jones 定义绝对安全性是指确保不可能因食用某种食物而危及健康或造成伤害的一种承诺,即食物绝对没有风险。相对安全性是指一种食物或成分在合理食用方式和正常食量的情况下不会导致对健康损害的实际确定性。③中国食品安全定义对食品在按照预期用途被加工和(或)食用时不会伤害消费者的保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