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天津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440新闻与传播专业基础[专业学位]之新闻理论新编考研导师圈点必考题汇编
●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延缓性新闻
【答案】延缓性新闻是对逐步发生变化的事情的报道。例如,天气渐渐热起来了,物价在慢慢降低,青少年的平均体重逐步增加等。它很难有明确时间,往往只能以“近来”、“最近,,、“近日”之类模糊词汇来写出时间的概述。
2. 新闻选择
【答案】新闻选择是指新闻媒介对新近发生的事实加以鉴别遴选,择定其中能够和值得传播的事实的过程。新闻选择通常表现为对稿件的选择,其实质则是对新闻事实的选择。新闻选择包括三种类型:①内迫性选择。即使媒介得到的新闻都是值得发表的,在篇幅超负载的情形下,“把关人,,也只能舍弃其中的一部分或大部分,这是一种受制于媒介内部技术条件而进行的选择。②需要性选择。新闻传播媒介要根据对受众已知需要的认识和未来需要的预期进行新闻选择。③外迫性选择。新闻传播活动是在特定的社会环境中进行的,它必然受到社会环境诸因素的制约,这种在外来因素限制下对新闻事实的取舍,就是外迫性选择。
3. 长尾理论
【答案】“长尾理论”是研究消费者的个性化需要和处理“冷门”商品的理论。该理论由美国《连线》杂志主编克里斯·安德森在2004年提出。其含义是,只要产品的存储和流通的渠道足够大,需求不旺或销量不佳的产品所共同占据的市场份额可以和那些少数热销产品所占据的市场份额相匹敌甚至更大,即众多小市场汇聚成可产生与主流相匹敌的市场能量。即企业的销售量不在于传统需求曲线上那个代表“畅销商品”的头部,而是那条代表“冷门商品”经常为人遗忘的长尾。
4. 每周评论
【答案】《每周评论》是指陈独秀、李大钊等《新青年》同人创办的小型4开政治报纸,是五四时期最有影响的报纸之一,于1918年12月22日在北京创刊,次年8月被北洋政府查禁。《每周评论》不仅政治思想内容丰富,议论精辟,而且在报纸类型上也是一种机关报。它与《新青年》相互配合补充,“重在批评事实”把思想文化斗争和政治斗争紧密结合起来。《每周评论》具有统一战线性质,团结了具有初步共产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革命的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和资产阶级知识分子,不仅具有反帝反封建的鲜明色彩,而且显示出社会主义倾向。但后因陈独秀被捕和李大钊出走,在胡适主持下,改变了革命的政治方向,转而大肆宣扬实用主义。
5. 总编辑负责制
【答案】总编辑负责制是我国新闻媒介内部领导机构的运行方式之一。总编辑是报社的法人代表,并和党委书记一起共同领导编委会,集体决定报社内一些重大事务。在总编辑下面,设若干副总编辑,分管各个部门。这一模式自建国以后,一直沿用下来。目前中国大多数报社还采用此种模式。
6. 三网融合
【答案】“二网融合,’又称二网合一,是指电信网、广播电视网、互联网高层业务应用的融合。表现为技术上趋向一致,在网络层面上实现互联互通,在业务层面上相互渗透和交叉,在应用层面上使用统一的通信协议。其目的是通过优化现有网络配置,综合利用现有的网络资源,采用全数字化连接、宽带数据交换运输、高度集成业务、简化终端接入、智能化管理与控制等方式改造多媒体信息网络,向用户提供视频、数据、语音等多媒体信息服务。
7. 新闻理论
【答案】新闻理论是指总结、阐明人类新闻活动主要是新闻事业的基本规律。它从新闻实践中抽象出来,又指导新闻实践,是新闻、新闻事业活动规律的一般原理,是新闻学科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主要研究内容包括:①新闻事业的性质、任务、作用及其产生和发展的一般规律,研究新闻事业和实际的关系、和政治的关系、和群众的关系; ②新闻事业的指导思想和基本的工作原则; ③新闻道德和新闻工作者的修养; ④新闻媒介经营管理的原理和运行机制。
8. “沉默的螺旋”理论
【答案】“沉默的螺旋”理论是传播效果理论重新回归到强大效果论的代表理论之一。“沉默的螺旋”最早是由诺依曼于1974年在《传播学刊》上发表的一篇论文中提出的,1980年以德文出版的《沉默的螺旋:舆论—我们的社会皮肤》一书,对这个理论进行了全面的概括。诺依曼通过“沉默的螺旋,,理论,重新提示了一种“强有力,,的大众传播观。这个假说包括以下几个要点:①舆论的形成是大众传播、人际传播和人们对“意见环境,,的认知心理三者相互作用的结果; ②经大众传媒强调提示的意见由于具有公开性和传播的广泛性,容易被当作“多数”或“优势”意见所认知; ③这种环境认知所带来的压力或安全感,会引起人际接触中的“劣势意见的沉默”和“优势意见的大声疾呼”的螺旋式扩展过程,并导致社会生活中占压倒优势的“多数意见,,—舆论的诞生。
二、简答题
9. 为什么说新闻学是一门选择事实的艺术?
【答案】新闻是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然而大千世界每日每时发生的事件实在太多,把新近发生的事件都报道出来,报纸不胜负担,而且也做不到。面对难以尽数的新近发生的事实与有限版面的矛盾,需要对现实生活中发生的事实加以鉴别,选出新闻媒介值得传播的事实,这就是
新闻选择。
(1)新闻选择仅仅是对事实的选择,选择事实是新闻工作具有决定性意义的一环。如果说文学的基本任务是调动各种艺术手段来塑造具有鲜明个性的艺术形象,那么新闻的基本任务就是从大千世界每日每时变动的无穷事实中挑选事实。新闻学关注于挑选事实。新闻工作者必须把注意力集中在选择事实上。
(2)从整个社会来看,新闻工作者是社会的把关人。报纸、广播、电视、互联网是人们了解世界的四大窗口。新闻工作者通过新闻媒介,向人们提供什么样的新闻,这在很大程度上关系到人们如何看待这个世界,关系着人们思考什么,怎样思考以及思考的结果,在很大程度上关系到人们的思想和情绪。
(3)采访、写作、编辑是新闻业务的三个主要环节,都和新闻选择有着密切关系。
①新闻采访过程是不断挑选事实的过程。记者获得新闻素材的来源主要是两种途径,一是在新闻现场亲眼目睹,一是听别人介绍。这两种情况都意味着记者会接触大量的事实,必须加以遴选,才能写出优秀的新闻作品。
②新闻写作的过程是重新挑选事实的过程。新闻写作是组织事实、描述事实。为此,就必须对采访到的事实作一番梳理、挑选:哪些事实应该淘汰,留下哪些事实写入新闻稿; 哪些事实非常重要,在新闻稿中要突出,哪些事实只需一笔带过。
③新闻编辑过程是再一次挑选、审视事实的过程。编辑面对的是新闻稿,一篇新闻稿能不能用,当然要考虑到写作技巧。但取舍一篇新闻稿的标准,首先不是写作技巧,而是新闻稿中的事实。“稿件的分量,,指的是新闻稿中的事实,“有分量”是指这篇新闻稿所提供的事实重要,可以放在显要的位置上发表。事实有分量,写得也好,这当然是最理想的新闻稿。
因此,当一名记者、编辑,仅有生花妙笔是远远不够的,首要的是有挑选事实的过硬本领。人们经常所说的“新闻敏感”就是迅速地判断事实的价值的本领,善于选择事实的本领。
10.新闻记者担负的社会责任有哪些?
【答案】新闻记者作为社会的缭望者,肩负着报道事实、维护社会正义的神圣使命。在新闻工作中,新闻记者应当坚持下列责任和伦理准则:
(1)禁止在采访范围内从事对己有利的活动,他们的报道必须与其切身利益无关。
(2)记者必须诚实、忠于广大公众; 新闻报道在任何情况下都不能建立在欺骗的基础之上。
(3)要敢于坚持真理、为维护人民利益敢于揭露事实真相。报道事件要持公正态度,不偏袒错误一方。
(4)不接受采访对象的馈赠。
(5)不隐瞒和封锁消息,捍卫公众的知情权。
(6)记者要敢于并善于同社会丑恶势力作斗争。
11.简述新闻事业的阶级性表现和意义。
【答案】新闻事业的阶级性是指报纸、广播、电视在反映客观世界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