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7年北京印刷学院经济管理学院611新闻传播理论之新闻学概论考研题库

  摘要

一、简答题

1. 试述新闻客观性原则产生的历史背景及其演变。

【答案】新闻客观性原则,是指传播主体在报道自身之外的对象时,不能用自己的意识、意志、情感等改变对象的本来面目,即不改变对象自身的内容。其产生的历史背景及演变,具体表现在如下方面:

(1)客观原则是新闻传播业伴随着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科学等同步发展的产物。

①在自由主义经济条件下的物质生产方式要求新闻实现市场化运作,为满足大部分人的信息需求,必然要有客观报道的形式。

②该原则的出现,也受到当时科学中的经验主义和文学中的现实主义的影响。他们深信自己应当写真,在报道中侧重事实,剔除所有偏见、个人色彩和风格,去如实地报道新闻。

(2)客观原则的产生与发展“还有一个哲学基础”。

①新闻的客观性原则植根于人的精神交往需要和人的社会性道德意识。同时也植根于人的理性精神和求真意识。

②新闻的客观性原则更是自由主义报刊理论的必然产物。自由主义报刊理论强调,新闻报道的目的不是向公众提供某种必须遵循的意见,而是客观反映现实,它把客观地向公众提供事实作为新闻报道的最高标准和新闻从业人员的职业道德标准。

(3)便士报是客观原则发育的肥沃土壤。便士报中的新闻都是对事实的陈述,最终便士报取得了胜利。这不仅标志着报纸由“言论纸”过渡到了“新闻纸”,告别了政党报纸的“黑暗时代”,更意味着客观性成了新闻界人人必须遵行的法则。

(4)通讯社特别是美联社的诞生与发展,是客观报道原则得以确立的重要动力。

①通讯社强化了新闻的商品性。通讯社为了将自己采集的新闻供给持有不同立场、不同办报方针的报纸,只能提供客观的事实信息。

②1900年美联社改组,将“报道事实,而不报道意见”作为宗旨,这是西方国家第一次正式把客观性定为新闻传播原则,也标志着“客观性”作为一个重要新闻观念的问世。1923年美国《新闻规约》对客观原则的确认,是客观报道原则确立的最终标志。

(5)到了20世纪30年代,客观已成为新闻界常见的说法。

2. 简述世界各国新闻媒介的内部管理模式。

【答案】世界各国的新闻媒介分属月种所有制,由于所有制形式不同,内部管理模式也不同。一般而言,私营的新闻媒介属于董事会领导制,公营的新闻媒介属于社会化领导制,国有的新闻媒介属于政府领导制。

(1)董事会领导制

①比较大的私营新闻媒介多采取股份制。名义上股东大会是最高决策机构,但实际上分散的小股东对新闻媒介并无实际影响力,真正的决策机构是董事会。

董事会仟命媒介的实际主持人(在大多数情况下,就是董事长),决定总经理、总编辑人选; 决定新闻媒介的办报(台)方针; 决定新闻媒介的预决算和财务分配。同时,董事会也是监督机构,监督媒介的运行,并根据实际情况,不断调整人选和经营方针。主持人,在报界又称发行人,实际领导媒介的日常运作,对外代表新闻媒介,向董事会提名总经理、总编辑人选; 直接任命经理部、编辑部的主要业务干部; 决定经营和编务上的重大问题。

②总经理主管媒介的经营,而总编辑主管媒介的编辑业务。在西方各国,由于私营新闻媒介以盈利为主要目的,广告和其他经营活动是其收入的全部来源,所以,总经理的地位比总编辑更重要。

③在这种模式中,董事会作为最高决策机关,虽然也投票表决各种议案,但票数以股份数量计算,所以,实际上就是谁有钱谁就拥有最大的权力。

(2)社会化领导制

①理事会是电台、电视台最高决策机构,由大的民间团体和议会中各政党的代表组成,并由议会批准。理事会负责制定电台、电视台的基本原则,决定章程,向管理委员会推荐台长人选。

②管理委员会是电台、电视台的监督机关,由社会知名人士、专家、技术人员组成。其职权是任命台长、与台长签订工作合同; 审查年度预决算和年度工作报等并送理事会审查; 监督电台、电视台的节目内容。

③台长是整个电台、电视台业务工作的责任领导,对外则全权代表电台、电视台。

④社会化模式的最大特点是,作为最高决策机关的理事会要吸纳各党各派各利益集团的代表参加,使其具有广泛的代表性; 同时,尽可能不让政府染指电台、电视台的日常运作。

(3)政府领导制

①政府通过其主管部门任命报纸、电台、电视台的主要领导; 决定新闻媒介的方针,负责财政拨款。

②台长、社长或总编辑负责媒介的日常运作。

③中国的新闻媒介是党、政府和人民的喉舌。这一基本性质决定了它采用“政府领导制”的模式,同时,还具有中国的特点。

3. 简述舆论的形成过程。

【答案】舆论的形成过程包括以下四个阶段:

(1)问题提出。分散的公众成员意识到涉及公众利益的事件、人物、问题等,即舆论意识的客体开始被列入公众关注范围、提上公众讨论议程。

(2)社会讨论。特定的公共事务被列入议程后,分散的公众成员开始就其公开发表个人意见,公众之间(包括个人、群体、组织、团体等)相互影响、相互作用,这是一个平等的、充分的、交换意见的过程,也是舆论形成的开始。

(3)社会协调(意见整合)。分散的个人意见并不是舆论,必须经过讨论,把大量的、不一

致的、散落的意见,通过选择、吸收、扬弃,进行集中、归纳、综合,最后形成一个集合性的基本一致的意见,也就是经历一种有效的意见整合,形成舆论内核。这是一个在公众成员间充分对话、共同探讨基础上协调一致的社会互动过程。

(4)公开表达。一致性的意见或态度形成,还必须经过一定渠道,借助公开的传播媒介向社会表达,才能成为最终的公众舆论并作用于社会各个领域。没有公开的意见表达就没有舆论,它是舆论最后形成的标志。

4. 舆论的定义及其特点。

【答案】舆论是指在特定的时间空间里,公众对于特定的社会公共事务公开表达的基本一致的意见或态度。舆论作为公众意见(公共意见)是社会评价的一种,是社会心理的反映,它以公众利益为基础,以公共事务为指向,并因此具备许多独有的个性,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公开性。从分散的个人意见到群体性的公众意见必须经过公开的社会讨论和交流,而已经形成的公众意见要发挥意见影响力,必须面向社会公开传播,作为民意的显示,实现舆论对于社会公共生活的直接或间接干预。舆论在公开讨论中形成,又公开表达以实施干预。自始至终,它都是在公共领域内产生并发挥作用。

(2)公共性。公共性具体体现在舆论指向的公共性和作用目标的公共性。要吸引公众参与,形成广泛的社会讨论最终整合形成一致意见,这一意见指向的事物必须具备公共性,即利益上对公众而言的切近性,或者涉及公共利益,并契合了公众关心公共事务的内在心理。

(3)急迫性。舆论的急迫性是指舆论涉及的都是近在眼前而且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指向与目标的现实迫切感决定了舆论的社会急迫性。

(4)广泛性。舆论的广泛性是指舆论存在范围的广泛性和影响范围的广泛性。其存在和影响的广泛,原因主要在于舆论主体公众聚合的随机和多元,以及意见指向的涵盖范围的广阔。(5)评价性。舆论是一种意见,它不是一般的客观陈述,而是对事物(包括社会人物、事件、问题及其方方面面的社会联系等)作出的判断,带有明显的主观倾向,也就具备了一种评价性。

5. 新闻媒介集团化在经营方面有哪些好处?

【答案】近些年来,中国报业、广电开始了集团化,其目的之一就是实现规模经济。新闻媒介集团化在经营方面的好处在于:

(1)大大提高设备的利用率,办公楼、印刷厂和电台电视台的采访、编辑、播出系统能得到充分利用,从而降低经营成本。

(2)人员可以合理流动、配置,调动新闻从业人员的积极性。

(3)资金可以合理调度,把资金投入到最急需、最能见效的方面。

(4)在资料、稿件组织上共享。比如,文汇新民集团成立以后,原先两家报社的资料不但为记者、编辑提供了大量的背景资料,而且向社会开放,成为营利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