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7年内蒙古师范大学社会学民俗学学院711社会学概论、民俗学概论考研强化模拟题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角色距离

【答案】“角色距离”概念是符号互动论者、美国社会学家戈夫曼最早提出的。角色距离是指一个人自身的素质、能力、水平与他所要扮演的角色之间的差异现象。一个人扮演社会角色,既然角色不完全就是他本人,一个人的水平、素质、品格和能力与所要扮演的角色的要求之间总会有差异,所以角色距离是普遍存在的。

2. 社会设置(social institution)

【答案】社会设置又称社会制度,是指制约和影响人们社会行动选择的规范系统,是提供社会互动的相互影响框架和构成社会秩序的复杂规则体系。社会设置的基本特征包括:①制度的普遍性; ②制度的特殊性; ③制度约束的集体性:④制度影响的稳定性。

3. 社会角色

【答案】社会角色是指与人们的某种社会地位、身份相一致的一整套权利、义务的规范与行为方式。它是人们对具有特定身份的人的行为期望,构成了社会群体或组织的基础。具体来说,它包括以下四个方面的含义:①角色是社会地位的外在表现; ②角色是人们的一整套权利、义务的规范和行为模式; ③角色是人们对于处在特定地位上的人们行为的期待; ④角色是社会群体或社会组织的基础。

4. 次级群体

【答案】次级群体,又称间接群体或次属群体,是指其成员为了某种特定的目标集合在一起,通过明确的规章制度结成正规关系的社会群体。在这类群体中,成员间的感情联系很少,面对面的接触很有限,主要是依据既定的角色联系在一起。其典型是各类社会组织,如军营、学校、大工厂和政府部门等。

5. 社会运行

【答案】社会运行是指社会有机体自身的运动、变化和发展,表现为社会多种要素和多层次子系统之间的交互作用以及它们多方面功能的发挥。社会运行大体上包括两个方面:①纵向运行,是社会的变迁与发展; ②横向运行,是指社会发展某一阶段上,社会诸要素、社会诸系统的交互作用。

6. 镜中我(库利)

【答案】他认为,自我或人格是社会的产物,是通过社会互动而产生的。他将自我意识的形成分为二个阶段:①我们设想自己在他人面前的行为方式; ②在做出行为之后,我们设想或理解他人对自己行为的评价; ③我们根据自己对他人的评价的想象来评价自己的行为,并据此做出下一步反应。在这样一个循环往复的过程中,就逐渐形成了每个人的自我意识和人格。库利非常形象地

,即每个人的“自我”观念其将通过观察别人对自己行为的反应而形成的自我概念称为“镜中我”

实是他人这面“镜子”的反射。

7. 社会拎制

【答案】社会控制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社会控制是指社会组织体系运用社会规范以及与之相应的手段和方式,对社会成员(包括社会个体、社会群体及社会组织)的社会行为及价值观念进行指导和约束,对各类社会关系进行调节和制约的过程。狭义的社会控制是指对社会越轨者施以社会惩罚和重新教育的过程。社会学研究中一般在广义上使用社会控制这一概念。

8. 索引性表达

【答案】索引性表达是指日常沟通行动“依赖于对意义的共同完成且未经申明的假设和共享,就其意义而言,它是完全依赖于其情境的,也即它是由情境限定的。日常生活中的索引性知识”

表达,尽管模糊和不精确,却不妨碍社会互动的进行。索引性表达是加芬克尔在《常人方法论研究》中提出的一个重要概念。

二、简答题

9. 怎样理解社会转型与社区制度创新的关系? 试从“中国经验”的视角展开论述。

,集中体现了社会转型的基本特点,而社会转型的一个重【答案】社区作为一个“微型社会”

要方面即为传统社区转变为现代社区,这是一个社区制度创新的过程。以“中国经验”的视角而言:

(1)社会转型对农村社区制度创新的影响

①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进入了社会转型期,市场化、工业化和城市化催生和推动着农村社区的发展,随着经济的持续发展、农村社会分化的加剧和农村人口的流动与转移,农村社区在产业结构、就业结构、家庭、人际关系等方面都发生了深刻而广泛的变化。

②现代化在促进农村社区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逐渐向现代转型的同时,也对农村社区的乡土文化带来了冲击。进入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我国的农村发展面临着突出的问题:在农业收益率下降和农业成本上升的共同作用下,农民收入增长困难,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进一步拉大; 农村劳动力特别是大量青壮年劳动力到非农产业的转移和流动对农业生产、农户和农村活力构成潜在威胁。

③为了治理“一农”问题,促进农村社区的发展,我国将新农村建设作为农村社区建设的重大历史任务。新农村建设是指按照新时代的要求,对农村进行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等方面的

建设,最终实现把农村建设成为经济繁荣、设施完善、环境优美、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日标。开展新农村建设,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客观要求,是统筹城乡发展、缩小城乡差别、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选择。新农村建设是要将农村建设成为与城市协调发展、迈向现代化的新型社区的一项战略举措。新农村建设离不开城市化,而城市化则不能再以牺牲农村为代价,必须以新城市建设引领新农村建设。

(2)社会转型对城市社区制度创新的影响

①由于城市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改革的加速推进,单位制被逐渐打破,城市的基层社会控制和社会整合于段乏力,随着城市化的发展,城市人口的加剧、人口流动的加强等对传统的城市管理体制提出挑战,城市社区取代街居制被政府赋予了基层社会整合和社会管理的重任。

②中国社区的特殊性促使城市社区制度创新。

a. 城市社区受到重视与我国的经济转型、制度转轨和社会结构的变化等有着深刻的关联。 b. 城市社区取代街居制被政府赋予基层社会整合和社会管理的重任。

c. “社区在中国就获得了与西方学术界不太相同的定义,它是以城市的行政管理或政权建设的基层单位来划分或存在的; 而不一定是自然形成的、邻里关系自成一体的居民区”。

d. 现代城市社区成为一个非常典型的“陌生人”社区,因此,我国的社区建设应当注重促进社区整合、增强社区意识、提高社区居民的归属感。

e. 出现城中村。城中村既享有城市的某些基础设施和生活方式,还保持着乡村的某些景观以及小农经济思想和价值观念。

③城市社区建设是在政府能力有限和社会资本的下降与丧失的双重背景下出现的一股潮流。政府倡导社区建设的主要目的是为了解决社会转型期所出现的各种矛盾。社区建设是对社区工作的总体概括,是指在党和政府的主导下,依靠社区力量,利用社区资源,强化社区功能,解决社区问题,促进社区健康发展的过程。社区建设的实质是社区资源和社区力量的整合过程,即将社区中所有的资源,所有的力量拧成一股绳,形成合力来共同建设社区。社区建设的实质是在政府的主导下,开发民间多种资源,发展社区自治,形成政府、基层组织与居民通力合作的局面。

10.迪尔凯姆认为机械团结社会与有机团结社会各有哪些特征?

【答案】涂尔干(迪尔凯姆)把社会团结区分为机械团结和有机团结两种类型,用来分析所有的社会,而不是社会中的组织。

(1)机械团结社会的特征机械团结存在于不发达社会和古代社会,是建立在社会中个人之间的相同性或相似性即同质性基础上的一种社会联系。它的主要特征是:

①社会中个人之间的差异很小,集体成员具有类似的特质,即情绪感受类似、价值观类似、信仰也类似;

②由于人与人之间没有产生分化,这样的社会呈现出高度的一致性;

③个人的行动总是自发的、不假思索的和集体的;

④社会成员的相互依赖性低,社会联系的纽带松弛;

⑤社会同宗教联结在一起,宗教观念渗透了整个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