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7年南京理工大学公共事务学院619社会学理论考研强化模拟题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社区

【答案】社区是进行一定的社会活动、具有某种互动关系和共同文化维系力的人类群体及其活动区域。一般包括以下四层含义:①社区占有一定的地域,其形态都存在于一定的地理空间中。社区之“区”并不是纯粹的自然地理区域。从社会学的角度看,这个“区”乃指一个人文区位,是社会空间与地理空间的结合。②社区的存在离不开一定的人群。人口的数量、集散疏密程度以及人口素质等,都是考察社区人群的重要方面。③社区中共同生活的人们由于某些共同的利益,面临共同的问题,具有共同的需要而结合起来进行生产和其他活动。在这一过程中产生了某些共同的行为规范、生活方式及社区意识,构成了社区人群的文化维系力。④社区的核心内容是社区中人们的各种社会活动及其互动关系。

2. 索引性表达

【答案】索引性表达是指日常沟通行动“依赖于对意义的共同完成且未经申明的假设和共享,就其意义而言,它是完全依赖于其情境的,也即它是由情境限定的。日常生活中的索引性知识”

表达,尽管模糊和不精确,却不妨碍社会互动的进行。索引性表达是加芬克尔在《常人方法论研究》中提出的一个重要概念。

3. 三阶段规律(孔德)

【答案】孔德认为,社会历史山一个阶段向另一个阶段的过渡,其根本原因是由全部社会现实的各部门的矛盾所引起的,它包括政治方面、经济方面和才智方面。但孔德认为才智是主要的,

,将人类社会变迁与进步的历史进程分为三个阶段:神学阶段,并根据“人类智力发展的根本规律”

又名虚构阶段; 形而上学阶段,又名抽象阶段; 科学阶段,又名实证阶段。

(1)神学阶段,是人类思维发展的最初阶段,是人类智慧的必然出发点。在这个阶段,神学占统治地位,人类解释各种现象的存在,都归因于生命体或与人类相似的力量。在这一阶段,人类智力的特征是:自由幻想,寻找事物现象的根源,探索万物的内在本质,追究事物的最后原因,即要求获得绝对的知识。于是,人们对自己所不能及的情况,便求助于超自然的力量一神,用神学的思维方法来解释探究世界上各种现象的原因。

(2)形而上学阶段,是人类思维发展的过渡性阶段。在这个阶段,人们乞灵于抽象的实体,

,用形而上学的思维方法来解释一切,以形而上学(超经验)的抽象概念代替了超自然的“神力”

以求获得关于事物的本质的绝对知识。在此阶段,科学知识受形而上学的支配,力求在经验的自然现象背后寻找抽象的物质或精神的本性,各种科学知识都是由形而上学的抽象概念构成。

(3)实证阶段,人类智力发展的最高阶段。在这一阶段,人类只观察各种现象,并找出各种

现象之间在某个时期或过去可能存在的经常联系。人们不想找出事情的缘由,而只是想找出支配各种现象的规律。就是说,在这个阶段人们不再以虚构的超自然的主体或抽象的原则来解释经验现象,“不再探索宇宙的起源和目的,不再求知各种现象的内在原因”。而把知识“局限在经验事

,以“发现现象的实际规律”,即发现它们的先后不变的关系和相似关系。所以,这实的范围内”

一阶段的科学知识都是经验的、实证的知识。

4. 中层理论

【答案】中层理论又称为中观理论。社会学家罗伯特·默顿最早对中层理论进行了系统的阐释,他认为中层理论既不是具体研究中的操作性假设,也不是包罗一切的宏观巨型理论,而是针对某一方面社会现象或社会行为的分析框架,它由有限的几组假设或命题组成,并可通过逻辑推导产生可证实或证伪的具体的操作性假设。比如,教育与社会结构再生产理论、市场分配与再分配权力的理论等,就是中观理论。

5. 镜中我(库利)

【答案】他认为,自我或人格是社会的产物,是通过社会互动而产生的。他将自我意识的形成分为二个阶段:①我们设想自己在他人面前的行为方式; ②在做出行为之后,我们设想或理解他人对自己行为的评价; ③我们根据自己对他人的评价的想象来评价自己的行为,并据此做出下一步反应。在这样一个循环往复的过程中,就逐渐形成了每个人的自我意识和人格。库利非常形象地

,即每个人的“自我”观念其将通过观察别人对自己行为的反应而形成的自我概念称为“镜中我”

实是他人这面“镜子”的反射。

6. 文化

【答案】文化是指与自然现象不同的人类社会活动的全部成果,它包括人类所创造的一切物质的与非物质的东西; 也可以说,自然界本无文化,自从有了人类,凡经人“耕耘”的一切均为文化。社会学认为,人类社会生活的一切力一面,包括社会化、社会互动、社会群体、社会制度、社会变迁等,都可以归结为是各种文化现象。

7. 内群体

【答案】内群体是指成员对其有团结、忠心、亲密及合作感觉的群体,也就是成员在心理上自觉认同并归属于其中的群体。在内群体中,成员具有相互爱护及相互同情的情操; 与同属于一个群体的人在一起,彼此容易认识和了解,因而感觉自然自在。人们的日常生活大多以内群体为中心。内群体的概念是美国社会学家萨姆纳在1906年提出来的。他试图通过内群体与外群体两个概念来描述群体成员对自己人或别人群休的感情。

8. 虚拟社区

【答案】虚拟社区是指由网民在电子网络空间进行频繁的社会互动所形成的具有文化认同的共同体及其活动场所。它是与传统的实在社区相对而言的。它也具有实在社区的要素,比如有一

定的活动区域; 有一定数量固定的人群,人与人之间有着频繁的互动。虚拟社区存在于与日常经验的物理空间不同的电子网络空间,社区的居民为网民,他们在一定的网络空间内围绕共同的需要和兴趣进行交流和活动,并形成了共同的文化和对社区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二、简答题

9. 谈谈你对“乡土文化”的当代命运的看法。

【答案】(1)现代化对农村社区的乡土文化带来了以下冲击:

乡村淳朴人情受到了商品经济中唯利是图的价值观的侵蚀; 乡村悠久的历史传统和本土气息的文化形态在现代文化的侵袭下日趋式微; 深受商品经济影响的消费文化、不切农村实际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渗透到农民的日常生活。

(2)学者对“乡土文化是否正在逝去”的不同观点:

①一些学者认为,传统文化和地方信仰由于受到功利主义、实用主义等现代文化的严重挤压而再难有生存空间,而这将会导致乡土文化的边缘化和农民主体性的逐步丧失,并由此带来农民普遍的文化无根感和焦虑感。

②也有学者认为,乡村文化的蜕变只是乡土文化危机的表象,乡土文化的根基和精神内核并未受到根本性的冲击。村民的生活虽经受着城市文化的冲击,但是左右人际关系远近亲疏的伦理文化,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文化习俗,依旧在支撑着乡村的社会秩序,并在村民的合作组织和权力结构的运作中自然呈现。

(3)尽管对于乡土文化在农村社区现代化过程中的处境存在着诸多争议,但是从新生代农民工在城市中工作、适应和融入现代城市的生活轨迹来看,乡土文化经历了“移植一解构一抽空”的过程,传统文化的消解在新生代农民工的身上体现得较为明显。

新生代农民工通过复制传统的乡土社会关系网来移植乡土文化去适应城市,但是为了进一步融入城市,他们通过解构乡土社群关系和逃避人情消费解构了乡土之恋和怀旧情感,他们在移植传统文化的同时,却又在深层次地解构着传统文化。显然,新生代农民工对于乡土文化选择的逻辑,使得中国传统文化正悄无声息地被抽空了。

10.什么叫群体凝聚力? 影响群体凝聚力的因素有哪些?

【答案】(1)群体凝聚力的含义

群体凝聚力,又称群体内聚力,指群体吸引其成员,把成员聚集于群体中并整合为一体的力量。

(2)影响群体凝聚力的因素(包括成员个人、群体自身以及环境等方面):

①从个人和群体的心理互动上看,群体自身是否对其成员具有吸引力和成员个人是否感受到这种吸引力,都对群体凝聚力发生重要影响。

②从个人和群体间的利益关系看,这两种利益能否保持一致,也影响着群体凝聚力的状况。

成员与群体、成员与成员之间的关系必须遵循互惠性原则,即共同获得利益,才有可能长久维持。

③从成员在群体中的关系结构看,这一结构是否遵循一致性原则和互补性原则,也直接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