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师范大学金融学2004答案年考研试题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考研真题
● 摘要
参考答案:
北京师范大学
2004年招收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
专业:金融学
科目代码:414
研究方向:本专业各研究方向
考试科目:金融学
一、名词解释(每题3分,共18分)
1.国际清偿能力: 指一国无需采取任何影响本国经济正常运行的特别调节措施,即能平衡国际收支逆差和维持其汇率的总体能力。国际清偿力反映了一国货币当局干预外汇市场的总体能力,即该国具有的现实的对外清偿能力和可能的对外清偿能力的总和。
国际清偿力是一国的自有储备和借入储备之和。自有储备即一般意义上的国际储备,是一国现实的对外支付和清偿能力,其数量多少反映了一国在涉外货币金融领域中的地位。借入储备指一国所具有的潜在或可能的对外清偿能力。即该国从国外筹集短期外汇资金的能力。其构成要素为:(1)自有储备:黄金储备、外汇储备、在基金组织的储备头寸、特别提款权;(2)借入储备:备用信贷、互惠信贷、支付协议、本国商业银行的对外短期可兑换货币资产、其他类似的安排。
国际清偿力经常被经济研究人员和外汇市场交易者视作一国货币金融当局维持其汇率水平能力的重要依据。如果一国的国际清偿力强,说明该国拥有较强的能力干预外汇市场,弥补国际收支赤字,从而保持本国货币的稳定。而国际清偿力弱的国家,则需经常通过调整国内经济的运行来平衡国际收支逆差和维持本国货币汇率。
我国的国际清偿力较强,而且今年来我国国际储备逐年增长,从国外筹集短期外汇资金的能力逐渐增强,由此使得我国的国际清偿力变得更强。
2.货币替代:指经济发展过程中国内对本国货币币值的稳定失去信息或本国货币资产收益率相对较低时,外币在货币的各个职能上全面或部分地替代本币发挥作用的一种现象。货币替代一般伴有资本外流的现象。货币替代是在货币可兑换的基础上来讨论的,它也可以简单地定义为本国居民对外币的过度需求。在某种情况下,本国居民和外国居民同时持有本币和外币。而另一种情况则不存在外国居民对本国货币的过度需求而只有本国居民对外币的过度需求。前者可以称之为对称性的货币替代,这种货币替代一般发生于发达国家之间。后者可以视为不对称的货币替代,一般发生在发展中国家。
3.金融衍生工具: 亦称金融衍生商品、金融衍生产品,指从原生金融商品的价值中派生出自身价值的金融商品,根据原生商品的性质不同,可分为远期、掉期、期货和期权。一般根据利率或债务工具的价格、外汇汇率、股票价格或股票指数、商品期货价格等金融资产的价格走势的预期而定值,可以支付少量保证金签订远期合约或互换不同金融商品的交易合约。金融衍生工具主要有三大特点:①虚拟性。当金融衍生工具的原生商品是实物或货币时,投资于金融衍生工具所得的收益并非得自相应的原生商品的增值,而是得自这些商品的价格变化;当原生商品是股票、债券等虚拟资本时,相应的衍生工具则更具有双重虚拟性。②杠杆性。金融衍生工具的交易只需缴存一定比例的押金或保证金,便可得到相关资产的管理权,通常无需支付相关资产的全部价值。③高风险性。对于金融衍生工具来说,至少存在价格风险、运作风险、交割风险、流动性风险、信用风险和法律风险。
4.股票价格指数: 简称股价指数,指由金融机构编制的通过对股票市场上一些有代表性的公司发行的股票价格进行平均计算和动态对比后的得到的数值,是对股票动态的综合反映。一般设基期值为100,再用报告期股价与基期股价对比后得出,计算方法主要有简单算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