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7年石河子大学自然地理学(同等学力加试)复试实战预测五套卷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变质作用

【答案】固态原岩因温度、压力及化学活动性流体的作用而导致矿物成分、化学结构与构造的变化统称为变质作用。温度、压力和化学活动性是控制变质作用的三个主要因素。无论什么岩石,当其所处的环境发生变化后,岩石的成分、结构和构造等往往也要随之变化,以便使岩石和环境之间达到新的平衡关系,于是就把其中由内力作用引起的岩石的变化总称为变质作用,基本上是在固态岩石中进行的,因而本质上有别于岩浆作用。由变质作用形成的岩石就是变质岩。

2. 地面辐射

【答案】地面辐射是指地球表面在吸收太阳辐射的同时,又将其本身的热量日夜不停地向外放射辐射给大气的辐射方式。由于地表温度比太阳低得多,因而,地面辐射的主要能量集中在1~30微米之间,其最大辐射的平均波长为10微米,属红外区间,与太阳短波辐射相比,称为地面长波辐射。地面的辐射能力,主要决定于地面本身的温度,由于辐射能力随辐射体温度的增高而增强,所以,白天,地面温度较高,地面辐射较强;夜间,地面温度较低,地面辐射较弱。

3. 限制因子

【答案】当一个或几个生态因子的质或量,低于或高于生物的生存所能忍受的临界限度时,生物的生长发育和繁殖就会受到限制,甚至引起死亡,这种接近或超过耐性上下限的生态因子称作限制因子。生态因子对于生物的生存并非总是适宜的,因为地球上各种生态因子的变动幅度非常大,而每种生物所能耐受的范围却有一定的限度,例如干旱和半干旱地区,水分条件往往是植物生存的限制因子。限制因子和限制强度随时间地点而变化,也因生物种类和其发育阶段不同而异。即凡是限制其他生态因素对生命活动发挥正常显著作用的生态因素。

4. 相对年代法(古生物地层法)

【答案】相对年代法是指依据地层下老上新的沉积顺序,地层剖面中的整合与不整合关系,标准古生物化石与生物群体进行对比等准则,确定某个地层或事件的相对年代的方法。此法虽能分清地质时间的先后,却不能确定其具体时间。

5. 生态平衡

【答案】生态平衡是生态系统在一定时间内结构和功能的相对稳定状态,其物质和能量的输入与输出接近相等,在外来干扰下,能通过自我调节(或人为控制)恢复到原出的稳定状态。它们与周围环境的相互影响逐渐趋于相对稳定少变,这种自然现象称为生态平衡或自然平衡。

6. 生态因子

【答案】生态因子是在一个由多种要素组成的综合体的环境中,对生物的生长、发育、繁殖、行为和分布有影响的环境要素,即对生物影响产生强烈显著因素的环境作用。例如太阳辐射、气温、水温、土温。生态因子中生物生存所不可缺少的那些因子称作生存条件。例如对绿色植物来

说,光、热、水、矿质营养兀素、氧气和二氧化碳等就是保证其正常生存而小可缺少的生存条件。

7. 搬运作用

【答案】搬运作用是指地表和近地表的岩屑和溶解质等风化物被外营力搬往他处的过程,是自然界塑造地球表面的重要作用之一。外营力包括水流、波浪、潮汐流和海流、冰川、地下水、风和生物作用等,不同营力有不同的搬运方式,在搬运过程中,风化物的分选现象以风力搬运为最好,冰川搬运为最差;搬运方式主要有推移(滑动和滚动)、跃移、悬移和溶移等。

8. 温度带

【答案】温度带是以各个地区活动积温的多少为标准,按农业生产所需要的热量指标划分的地带。通常根据≥10℃的积温的多少可划分为北寒带、北温带、热带、南温带、南寒带五个温度带。①23°26'N (北同归线)到23°26'S (南回归线)为热带;②北纬(南纬)23°26' 到北纬(南纬)66°34' (北极圈、南极圈)为南北温带;③北纬(南纬)66°34' 到北纬(南纬)90度为南北寒带。

二、分析题

9. 自然环境地域分异规律内涵、尺度、相互关系。

【答案】(1)自然环境地域分异规律内涵

自然地理环境除具有整体性外,与之相对应的是地域性,即地域分异规律。所谓地域分异,是指自然地理环境各组成要素或自然综合体沿地表按确定方向有规律地发生分化所引起的差异。支配这种分化现象的客观规律也就称为地域分异规律。

①地带性因素

太阳能沿纬度方向分布不均及与此相应的许多自然现象沿纬度方向有规律的分异。

②非地带性因素:决定海陆分布、地势起伏、岩浆活动等现象的地球内能在地表分布不均,这种地域分异因素称为非地带性因素。

(2)地域分异的尺度

①全球性地域分异

表现为热量带及在其基础上形成的气候带,非地带性的海陆分异及海陆起伏。

②全海洋和全大陆地域分异

a. 全海洋地域分异:即纬度地带性。

b. 全大陆地域分异:纬度地带性和干湿度分带性,如巨大山系和高原。

③区域性地域分异

表现为区域性大地构造一地貌分异,地带性区域内的非地带性分异,非地带性区域内的地带

性分异。

④中尺度地域分异

表现为高原、山地、平原内部地貌差异引起的地域分异,地方气候和地方风引起的地域分异,山地垂直带分异。

⑤小尺度地域分异

表现为局地地势起伏,小气候差异,岩性与土质差异,地表水与地下水的聚积和排水条件不同。

(3)不同尺度地域分异之间的关系

不同尺度的地域分异间具有从属关系,大尺度分异构成较小尺度分异的背景,小尺度分异是较大尺度分异的基础。

10.试述“南水北调”工程在我国区域水资源配置中的作用及其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答案】“南水北调”工程在我国区域水资源配置中的作用及其对地理环境的影响有:

(1)“南水北调”工程的提出。由于我国降水的空问分布南多北少,水资源的空间分布不均,南方地区水资源丰富,北方地区水资源匾乏,在华北地区由于工业发达、城市人口密集,缺水问题尤为突出,此时提出“南水北调”工程意义重大,有利我国区域水资源的合理配置。“南水北调”工程分为东、中、西三线,分别从长江流域的下游、中游、上游调水至北方地区。

(2)“南水北调”工程有利调节我国水资源在空间上的分布,既可以缓解华北地区缺水的状况,又不对长江流域的生态环境产生重大影响,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当然,在线路的选择和水量的调配方面,应充分考虑社会、经济、生态三人效益,做到因地制宜。

(3)“南水北调”对部分地区的生态环境也可能会产生不利的影响,因此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应尽可能减小对生态环境的破坏。

11.气候形成的影响因素。

【答案】气候是复杂的自然地理现象之一。气候还随时间发生变化,不同地区、不同时间之所以有气候差异,是多种原因综合作用的结果。气候形成的影响因素有辐射因了,大气环流和地表性质等。

(1)气候形成的辐射因子

太阳辐射是气候系统的能源,又是一切大气物理过程和现象形成的基本动力,在气候形成中起着主导作用。不同地区的气候差异及气候季节交替,主要是由太阳辐射能在地球表面时空分布不均及其变化引起的。

①地球辐射平衡温度

地球辐射平衡温度对形成现阶段的气候具有基本的重要性。任何物质都可以有气体、液体和固体一种形态,但其转化必须满足一定的条件。气态转变为液态和固态,温度必须低于临界温度。

,而且也常只有地球平衡温度适合于液态水存在。地表温度不仅永远低于水汽临界温度(647K )

低于冰的融解温度,所以在地球表面上水汽可以发生相变。地球上同时具备阳光、空气和水,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