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昆明理工大学国土资源工程学院808土地管理学总论考研题库
● 摘要
一、概念题
1. 土地资源调查
【答案】土地资源调查是对土地资源的类型、数量、利用程度、权属状况、空间分布、生产潜力、适宜性和限制性等状况进行综合考察的一项基础性工作。土地资源调查的目的是为依法和科学管理土地提供基础,为编制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服务,为土地利用动态监测提供基础数据,为编制农业区划和国民经济计划提供依据。
2. 土地利用现状与土地利用结构
【答案】土地利用现状是通过土地现状调查分析而得出的土地资源系统的数量与质量、结构与分布、利用现状与开发潜力等方面的内容,它有利于明确土地资源的整体优势与劣势、优势土地资源在全局中的战略地位、制约优势土地资源开发利用的主要因素,揭示各种土地资源在地域组合上、结构上和空间配置上的合理性,明确土地资源开发利用的方向与重点,为制定人地协调发展与强化地域系统功能的土地利用规划提供科学依据。
土地利用结构是指国民经济各部门占地的比重及其相互关系的总和,是各种用地按照一定的构成方式的集合。由于各部门占用的土地可视为土地利用的特定形式,即用地类型,所以,土地利用结构就是一定的用地类型按照一定的构成方式的集合。在这里有两层含义:第一层含义是指该用地结构是由哪些用地类型所组成; 第二层含义是指这些用地类型是按照怎样的构成方式组合在一起的。土地利用结构是在对供选方案优化的基础上加以确定的。
3. 土地质量
【答案】土地质量是指土地在一定的用途条件下,对该用途是否适宜以及适宜的程度或生产力的大小或价格的高低。土地各种属性综合影响效应的总和。它是土地的综合属性,也是土地对某种用途适宜不适宜,或适宜程度高低的表示。土地质量的差别,实质上是土地生产力高低的差异。土地质量可以用可度量测定的土地属性,即土地特性指标综合表述,也可以用土地生产力的指标表示,如产量、产值、净产值、纯收入、利润、级差收益等。
4. 土地发展权
【答案】土地发展权是土地变更为不同使用性质的权利,是一种可以与土地所有权分割而单独处分的财产权。它既可以与土地所有权合为一体,由拥有土地所有权的土地拥有者支配,也可以单独支配,它是土地处分权中最重要的权利。
土地发展权包括:农地变更为非农用地的发展权或称之为农地发展权; 未利用土地变更为农用地或建设用地的发展权; 在农地使用性质不变的情况下扩大投入的发展权; 在建设用地上进行建设的发展权。
5. 滩涂
【答案】滩涂是海滩、河滩和湖滩的总称,指沿海大潮高潮位与低潮位之间的潮浸地带,河流湖泊常水位至洪水位间的滩地,时令湖、河洪水位以下的滩地,水库、坑塘的正常蓄水位与最大洪水位间的滩地面积。在地貌学上称为“潮间带”。由于潮汐的作用,滩涂有时被水淹没,有时又出露水面,其上部经常露出水面,其下部则经常被水淹没。
6. 水土流失
【答案】水土流失是指在水力、重力、风力等外营力作用下,水土资源和土地生产力的破坏和损失,包括土地表层侵蚀和水土损失,亦称水土损失。水土流失是不利的自然条件与人类不合理的经济活动互相交织作用产生的。不利的自然条件主要是:地面坡度陡峭,土体的性质松软易蚀,高强度暴雨,地面没有林草等植被覆盖; 人类不合理的经济活动诸如:毁林毁草,陡坡开荒,草原上过度放牧,开矿、修路等生产建设破坏地表植被后不及时恢复,随意倾倒废土弃石等。
二、简述题
7. 何谓管理、管理要素和性质?
【答案】(1)管理的含义
管理是人们为了达到某一共同目标,有意识、有组织,不断进行的协调活动,具体来讲: ①管理是一种有意识、有组织的群体活动;
②管理是一个动态的协调过程;
③管理是围绕某一共同目标进行的活动。这叮层意思实际上揭示了管理的本质和特征。 (2)管理要素
①管理主体
管理主体即由谁来进行管理。管理主体是指具有一定管理能力,拥有相应的权威和责任,从事现实管理活动的人,即管理者。土地管理主体是国务院土地行政主管部门。
②管理客体
,另一管理客体即管理对象。人们把管理对象分为一类如人、财、物即管理活动中的“硬件”
类为时间和信息,即管理活动中的“软件”。土地管理的客体是土地行政主管部门所辖行政区域内的全国土地。
③管理目标
管理目标即管理所达到的目的。土地管理的目标在于保证社会、经济、生态最大化的前提下,合理配置土地资源,促进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
④管理职能
管理职能. 即用什么方法进行管理。管理具有五大职能,即计划、组织、指挥、控制和协调。计划职能是管理的首要职能,包括调杳研究、预测未来、确定目标、选择方案、规定实现目标的方法、步骤、手段和途径等。组织职能就是把管理要素按目标要求组合成一个协调的整体,保证
管理要素在时间、空间和数量上互相衔接,取得最佳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指挥职能,即按计划目标的要求把所有管理对象统一起来形成一个高效能的指挥系统。控制职能,即对计划执行情况进行监督检查,以保证原定目标顺利实现的过程。协调职能是指保证多项活动不发生矛盾、重叠和冲突,以保持整体平衡。
⑤管理环境
管理环境,即实现管理目标的客观条件,它是管理系统之外的一切事物和条件的集合体。管理环境可分为自然环境、社会环境、经济环境、文化环境等。
(3)管理的性质
管理具有双重性质,即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通常称之为管理的两重性。
①管理的自然属性反映人与自然的关系,与生产力相联系。依据其自然属性,有现代管理和传统管理、先进管理和落后管理、新管理和旧管理之分,而没有社会形态之别。
②管理的社会属性反映了人与人的关系,是一定的生产关系的体现,又随着生产关系的改变而变化,具有特殊性和历史性。
管理的两重性是由于社会生产过程是山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两方面组成的,是山组织生产和维护生产关系两种基本职能结合而发生作用的过程。
8. 何谓土地产权及其构成?
【答案】(1)土地产权是指存在于土地之中排他性的完全权利,是土地制度的核心内容。 (2)土地产权的构成:包括土地所有权、土地使用权、土地租赁权、土地抵押权、土地继承权、地役权等多项权利。
土地所有权是土地所有制在法律上的体现,是土地所有者依法对土地实行占有、使用、收益和依照国家法律作出处分并排除他人干涉的权利。土地所有权分为国有土地所有权、集体土地所有权。
土地使用权是指使用人根据法律、文件、合同的规定,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对国家或集体所有的土地,享有占有、使用和收益及部分处分的权利。土地使用权分为国有土地使用权和集体土地使用权。
土地他项权利包括地上权、地下权、耕作权、地役权、空中权、租赁权、借用权、抵押权等。
9. 土地资源学产生的背景和作用是什么?
【答案】(1)土地资源学产生的背景
从20世纪60年代以来,由于人类为了发展经济,大量开垦荒地,严重干预了自然界,使全球和我国范围内多处出现森林锐减、草原退化、水土流失、沙漠扩大、水源枯竭、水质污染、大气质量恶化、严重地威胁着人类的生存和发展。1987年提出可持续发展是“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自身需求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关注资源的代际配置,关注福利的代际公平。在扩大可利用土地面积旨在提高土地利用率时应充分考虑资源和环境保护,要寓利用于保护之中,吸取国际上开发土地资源的教训,土地利用规模的确定应当紧密结合土地和环境保护的要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