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7年吉林大学临床医学院第一学院658生物综合一考研冲刺密押题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脂多糖(lipopolysaccharide )。

【答案】脂多糖是革兰氏阴性细菌细胞壁特有的结构成分,种类很多,分子结构一般由外层专一性寡糖链、中心多糖链和脂质三部分组成。

2. 生糖氨基酸。

【答案】生糖氨基酸是指在氨基酸分解过程中,凡能转变为丙酮酸、a-酮戊二酸、琥珀酸、延胡索酸和草酰乙酸的氨基酸,因为这些三羧酸循环中间物和丙酮酸都可转变为葡萄糖。

3. 核苷酸的补救合成途径。

【答案】核苷酸的补救合成途径是指利用核酸降解或进食等从外界补充的含N 碱基或核苷合成新的核苷酸的途径。

4. 小分子核内 RNA (small nuclear RNA, snRNA)。

【答案】小分子核内RNA 是指真核生物细胞核内一些序列高度保守的小分子RNA , 富含U ,与蛋白质构成复合 物snRNP , 参与mRNA 前体的拼接。

5. 拮抗剂(antagonist )。

【答案】拮抗剂是指能与特定激素的受体结合,但并不能诱发靶细胞产生生物学效应的分子。

6. 摆动假说(wobble hypothesis)。

【答案】mRNA 上的密码子与tRNA 上的反密码子相互辨认,大多数情况是遵从碱基配对规律的。遗传密码的摆 动性是指出现不严格的配对的现象,tRNA 分子上有相当多的稀有碱基,例如次黄嘌呤(inosine , I)常出现于三 联体反密码子的A 、C 、U 都可以配对。

7. 离子载体。

【答案】按照被动转运方式转运离子的小的疏水性分子,可溶于膜脂双层中。大部分离子载体是微生物合成的,其中有些已被用作抗生素。离子载体包括载体性离子载体和通道形成性离子载体。

端第一位,它和mRNA 密码子第3位的

8. 临近和定向效应。

【答案】临近效应是指在酶促反应过程中,底物在酶活性部位的累积,有研宄发现溶液中的底物浓度为

而活性中心的底物浓度为lOOmol/L。定向效应是底物在活性中心的定向排

布,定向效应有利于反应的发生。

二、填空题

9. 酶促反应活性测定是_____反应速率,其活力单位用

【答案】一级;U

10.变性DNA 浓度相同而复性时间不同,说明_____。

【答案】复性时间长短与基因组大小有关

【解析】变性DNA 在缓慢冷却时,可以复性,一般来说,DNA 的片段越大,复性越慢,DNA 的浓度越大,复性越快,两种浓度相同但来源不同的DNA ,复性时间的长短与基因组大小有关。具有很多重复序列的DNA ,复性也快。

11.代谢物脱氢氧化通过第一条呼吸链

【答案】2

12.DNA 的生物合成有两种方式,它们是以DNA 为模板的DNA 生物合成和_____。

【答案】以RNA 为模板的逆转录

13.具有紫外光吸收能力的氨基酸是

【答案】色氨酸

14.逆转录酶可催化_____、_____和_____。

【答案】cDNA 合成;水解模板RNA ; eDNA的复制

15.生物膜是_____和_____的总称。

【答案】细胞质膜;细胞内膜系统

16.同工酶具有_____和_____,但可催化相同的化学反应。

【答案】不同的分子形式;理化性质

17.参与组氨酸和嘌呤核苷酸合成第一步反应的共同代谢物为_____。

【答案】PRPP

其中_____的摩尔吸光系数最大。

表示。

比值是3, 通过第二呼吸链比值是_____。

18.Dickerson 通过对脱氧核糖核苷酸十二聚体X 射线衍射实验得出碱基对_____面,并称此现象为_____扭曲。

【答案】不在同一平;螺旋桨状

三、问答题

19.焦磷酸酶催化焦磷酸水解生成正磷酸。大肠杆菌的焦磷酸酶分子质量为120kD ,由六个相同亚基组成。该酶的一个活性单位定义为在标准条件下15min 内水解l 〇nmol 底物的酶量。每毫克酶的最大反应速度为2800单位。

(1)当底物浓度远远大于(3)酶的转换数是多少? 【答案】当底物浓度远远大于每mg 酶中存在的活性部位为:

根据上面的计算,可求出酶的转换数为:

(1)当底物浓度远远大于(2)在4mg 酶中存在(3)酶的转换数是622。

20.延胡索酸酶催化延胡索酸水化生成

酶浓度

苹果酸:延胡索酸

该酶由4个相同的

时,每毫克酶每秒钟可以水解底物

活性部位;

时,每毫克酶每秒钟可以水解的底物数为:

时,每毫克酶每秒钟可以水解多少摩尔底物?

(2)在4mg 酶中存在多少摩尔活性部位?(假设每个亚基一个活性部位)

亚基组成,相对分子质量为194000。表1中的数据是延胡索酸作为底物,初始水化速率是在

时得到的。用双倒数作图求出延胡索酸酶在这些条件下的

1

【答案】首先要分别计算出底物浓度和产物生成初始速度的倒数,然后作图,见图。

表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