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7年青海民族大学文学院808文学理论考研仿真模拟题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文学风格

【答案】风格在现代汉语中一般是指日常生活中某人的个性、作风、气度以及习惯化的行为特点。在文学理论中,文学风格既涉及作家的创作个性和言语形式,也与时代、民族、地域文化有关系。文学风格是指文学创作中表现出来的一种带有综合性的总体特点,它是主体与对象、内容与形式的特定融合,是一个作家创作趋于成熟、其作品达到较高艺术造诣的标志。文学风格既是作家独特的艺术创造力稳定的标志,又是其语言和文体成熟的体现,通常被誉为作家的徽记或指纹。

2. 陌生化

【答案】陌生化是由俄国形式主义评论家什克洛夫斯基提出的一个著名的文学理论,是西方“陌生化”诗学发展史上的重要里程碑,也是西方“陌生化”诗学的成熟标志。陌生化理论强调的是在内容与形式上违反人们习见的常情、常理、常事,同时在艺术上超越常境。陌生化的基本构成原则是表面互不相关而内里存在联系的诸种因素的对立和冲突,正是这种对立和冲突造成了陌生化的表象,给人以感官的刺激或情感的震动。

3. 纯文学

【答案】纯文学是近现代西方唯美主义思潮的文学主张。纯文学论者主张艺术至上,认为艺术本身就是目的,他们反对文学中的道德因素和理性因素,否定文学的功利性、社会性,将文学看作个人的消遣。纯文学的思想可以追溯到康德等人关于审美活动非功利性的论述。1873年,英国佩特在《文艺复兴史研究》一书中,提出艺术是生活的目的,表现了“为艺术而艺术”的倾向,其后的王尔德、叶芝等人也有类似的主张。

4. 文学接受

【答案】文学接受是一种以文学文本为对象、以读者为主体、力求把握本文深层意蕴的积极能动的阅读和再创造活动。它是指读者在特定审美经验基础上对文学作品的价值、属性和信息的主动的选择、接纳或抛弃。文学接受的形式包括文学阅读、文学欣赏、文学批评、文学研究等。其中最主要和最基本的是阅读与欣赏。文学接受对于作品审美价值和社会功能的实现,对于激励作家的创作,对于推动文学事业的进一步繁荣发展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5. 《S/Z》

【答案】《S/Z》是法国结构主义文学理论家罗兰。巴尔特的重要著作。在这部作品中,作者一定程度上抛弃了他原来所奉行的符号学和结构主义方法,不再把文本看作封闭的静态结构,而

视其为能够给读者以再创造的想象的、开放的、动态的意象,这在方法论上开始了后结构主义潮流。巴尔特认为,文学作品是山五种信码构成的:释义信码、寓意信码、象征信码、选择信码、文化信码。这些信码组成一种多义性网络。

6. 延留

【答案】延留是文学接受进入高潮阶段后的一种可能的心理延续和留存状况,是指文学作品在造成读者共鸣、净化和领悟之后,继续留存于其脑际并使其不断回味的状况,又称余味。它是在文学接受活动中,当读完一部小说或一首诗歌后,其作品中的人物、场景还会萦绕脑际,其思想感情仍会波动于心间,其情趣、意境会引读者再尸回想,甚至会在相当长的时间内,或显或隐地影响着读者的道德情操、言谈举止和审美追求。

7. 期待视野

【答案】期待视野是指接受者由现在的人生经验和审美经验转化而来的关于艺术作品形式和内容的定向性心理结构图式。它是审美期待的心理基础,是德国接受美学的代表人物之一姚斯提出的。期待视野大体上包括文体期待、意象期待、意蕴期待三个层次。“期待视野”是接受者以往鉴赏中获得并积淀下来的对艺术作品、艺术特色和审美价值的认识理解。接受者的“期待视野”不是一成不变的,每一次新的艺术鉴赏实践,都要受到原有的“期待视野夕,的制约,然而同时又都在修正、拓宽“期待视野”。

8. 情感把握

【答案】情感把握是文学创造的基本原则之一。它要求作家对自己的创作对象作情感性体验和评价。情感把握作为一种主体心理过程,内隐着人的政治、经济、文化、伦理、宗教、审美等社会性需要,以及由此而形成的对社会生活的情感性评价。

二、简答题

9. 阐释“内容形式化”与“形式内容化”的审美创造内涵。

【答案】(1)“内容形式化”的审美创造内涵

“内容形式化”体现为内容的有序组织和游行呈现,作家运用各种表现手法的艺术话语,把在艺术构思中产生的“作品的轮廓”外化或物化为艺术文本。“形式内容化”体现了形式生成作用,内容因此深化或升华而产生审美新质,作家可以利用语言于段,让文学语言偏离习惯性语言,从而更新人们的经验而获得一种新鲜感。

(2)“形式内容化”的审美创造内涵

形式创造在作家的审美价值追求中,不仅具有表现内容的功能,还有塑造内容的作用。在文学创造的实践中,由于形式的生成作用,内容却能得到深化或升华乃至于产生审美新质。

综上所述,作为文学审美价值追求的最后完成,形式创造是一个“内容形式化”与“形式内容化”的过程。

10.谈谈审美理想的含义和作用。

【答案】(1)审美理想的含义

审美理想也称美的理想,是指审美主体在长期社会实践和审美活动中形成的、由个人审美经验和人格境界所肯定的、融合了特定历史文化传统的关于美的理想观念或范型。审美理想的形成深受文化传统、社会语境和阶级身份的影响,因此具有鲜明的民族和阶级特征; 审美理想又与个体的秉性、经历和修养密切相关,因此具有显著的个体差异。

(2)审美理想的作用

①审美理想是作家进行审美评价的最高标准

文学作品所表现的一切,美或丑,崇高或卑下,悲或喜,都需要审美理想的观照,也不管是否自觉,作家创作总离不开审美理想的引导和调节。

②审美理想是作家对生活的观照和评价

审美理想对生活的这种观照和评价功能特别体现在作家对生活丑的艺术表现中,只有在审美理想的照耀和穿透下,才能否定丑的同时确证美。

11.什么是布莱希特所说的陌生化效果? 陌生化效果与什克洛夫斯基的“奇特化手法”有无内在关联?

【答案】(1)陌生化效果的含义

布莱希特在分析中国戏剧的表演艺术时,使用了“陌生化”效果这一说法。史诗体戏剧中的“陌生化”技巧,是一个与“戏剧体戏剧”中的“共鸣”技巧相对应的概念。布莱希特认为,对一个事件或人物进行陌生化的方法很简单,就是“把事件和人物那些不言自明的,为人熟知的和一目了然的东西剥去,使人对之产生惊讶和好奇。”

布莱希特以李尔王由于他的女儿们对其忘恩负义而产生愤怒为例作了说明。采用共鸣技巧表演的演员,能够表演出这种愤怒,并能使观众把愤怒看做人世间自然的事情,观众与李尔王完全融合在一起,观众自己掉到愤怒的情绪里去了。而采用陌生化技巧的演员则刚好相反,演员表演的李尔王的愤怒可能使观众感到惊讶,演员可以不表现李尔王的愤怒而去表现其他反应。这样,李尔王的立场将被陌生化。

在《中国戏剧表演艺术中的陌生化效果》一文中,布莱希特将中国戏剧作为运用陌生化效果的典范加以阐述。“史诗戏剧”陌生化效果的内涵,就是强调戏剧表演中演员和观众的理性因素,主张破除舞台造成的“生活幻觉”,使观众时刻意识到自己是在看戏,从而与舞台演出保持情感和理智上的距离,并对戏剧所反映出的现实进行思考和判断。

(2)陌生化效果与什克洛夫斯基的“奇特化手法”有内在关联

①什克洛夫斯基的“奇特化手法”的含义

什克洛夫斯基认为,多次重复的动作在变为习惯的同时,也就成为了自动的,而自动的感知正是旧形式导致的结果。为了打破感知的自动性、机械性,就需要采用“奇特化手法”,创造新形式,使人们的感知从自动性中解脱出来,重新回到原初体验的准确观察与感知状态。

在俄国形式主义看来,艺术的过程,就是事物的“陌生化”,就是使事物复杂化的手法,就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