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8年沈阳师范大学学前与初等教育学院312心理学专业基础综合之实验心理学考研核心题库

  摘要

一、简答题

1. 如果你曾开过止痛药缓解手术痛苦或牙痛,你可能经历痛(伤痛)或感觉与痛源定位能力的分离。把这和盲视及无觉察知觉联系起来。

【答案】(1)止痛药通常是通过化学物质来阻断神经间的信息传递,以此来达到比痛的目的。由于神经间的信息传递能力丧失,因此会导致痛或感觉与痛源定位能力的分离。

(2)无觉察知觉是指涉及无意识层面的知觉加工,盲视是著名的无觉察知觉现象,被韦斯克兰茨用来描述不承认有觉察知觉的病人在盲点(盲场)中的视觉能力。

(3)感觉与定位的分离与无觉察知觉的本质是相同的,二者都强调了对刺激的无意识。

2. 经典双任务范式有哪三类常见结果?

【答案】在最经典的双任务范式中,要求被试同时执行两项任务,而且规定了他们对每个任务的投入程度。其三类常见结果分别如下:

(1)第一类结果

如果两个任务包含相同的认知加工过程,那么更注意某个任务会使该任务的作业水平提高而另一任务的作业水平相应降低。例如,如果任务A 要求被试记住左耳听到的一系列单词,而任务B 要求被试记住右耳听到的一系列单词。那么由于这两个任务相互竞争工作记忆资源,左耳成绩和右耳成绩之间将会呈现近似标准的反比关系。

(2)第二类结果

当两个任务相对独立时,同时执行两个任务的水平可以和单独执行每个任务一样好。例如,在记住左耳和右耳信息的双任务中,正常被试会表现出任务间的竞争,但某些裂脑人却可以表现出左耳作业水平与右耳作业水平相互独立的结果。

(3)第三类结果

某项任务略受另一个任务的影响,但小成完全相反的关系。例如,一个经验丰富的钢琴师可以一边很流利地谈话一边弹奏难度适宜的曲子,但如果弹奏太难的曲子或参加复杂的谈话时他就无法应付自如了。

3. 为什么要对自变量下操作定义

【答案】操作定义是由美国物理学家布里奇曼(Bridgman ,1972)提出的,他主张一个概念应由测定它的程序来下定义。在心理学上,对一个心理现象根据测定它的程序所下的定义称做操作定义。对自变量采用操作性定义的理由如下:

(1)现实问题的需要

①在现实实验中,有些概念是非常含糊的。如果不对它们进行明确的定义,那么不但这些实验本身难以进行,而且实验的结果与其他研究者的实验结果也难以比较,因为不同的研究者对所研究概念的理解可能是不同的。

②如人们研究疲劳对识记的影响,在这个实验中疲劳程度就是自变量,但问题是虽然疲劳这个概念在实际生活中是一个非常形象的概念,但是在实验中人们对它进行量化地操作却是件难事,因为它没有一个共同的起点和尺度。

③解决这一问题的办法是采用明确、统一、可以量化的术语对自变量进行严格的规定,这就是对自变量下操作定义的过程。

(2)操作定义特有的的优点

操作性定义的优点主要包括:

①减少了一门学科中所使用的概念数,便于不同研究者之间进行沟通;

②操作定义提高了实验的可操作性,可重复性;

③不同的实验者如果都采用一个有相同操作定义的自变量进行实验。那么他们的结果就有可比性;

④操作定义明确了自变量的内涵,同时也往往指出了自变量操纵的方法。

4. 如何解释运动后效的产生?

【答案】运动后效是指长时间观察运动的物体,突然转向静止的物体时,物体向相反的方向运动的现象。运动后效的产生是由于前面知觉到的运动在运动刺激停比之后仍然存在。对运动后效的解释主要是建立在后效和选择性适应观点的基础之上。

(1)以瀑布效应为例,在注视向下运动的刺激一定时间之后,对向下运动敏感的觉察器会因疲劳或适应而导致其敏感性降低,因此,当观察者把注视点转移到新的静正事物时,就会囚负责向下运动的觉察器的活动降低而产生好像景物向上运动的印象。

(2)研究表明产生运动后效的觉察器位于视觉系统中枢或皮层。一些研究者通过改变运动后效产生的实验条件提出他们的观点。如果运动后效觉察器位于视网膜上,那么通过只允许一只眼睛接受运动刺激,然后测试另外一只没有接受运动刺激的眼睛,这只眼睛将不会产生运动后效现象。如果运动后效产生于视网膜水平,双眼之间将不会同时出现对某一方向运动刺激的适应。

5. 写出一项实验室研究的实验设计。

【答案】(1)实验目的

研究内隐自尊对不同任务类型自我妨碍的影响。

(2)实验假设

内隐自尊的主效应显著,高内隐自尊的练习次数显著多于低内隐自尊的练习次数; 任务类型主效应显著,数理逻辑任务的练习次数显著多于言语理解任务的练习次数。内隐自尊与任务类型交互作用显著。进一步的简单效应检验结果表明,高内隐自尊在不同任务性质中自我妨碍无显著性

差异,但是低内隐自尊水平在不同任务性质中自我妨碍的差异显著,内隐自尊水平越低,在言语理解类任务中出现越多的自我妨碍

(3)实验程序

实验采用2×2两因素混合设计,其中自变量A 作为被试间变量,自变量B 作为被试内变量。自变量A 是内隐自尊,有两种水平:高内隐自尊、低内隐自尊。自变量B 是任务类型,有两种水平:数理逻辑任务、言语理解任务。因变量是被试的自我妨碍水平,即被试在正式测试前练习的次数。研究首先从某大学中随机抽取40名大学生,通过内隐联想测验(Implicit Association Test,简称IAT )测试成绩,将被试分为高内隐自尊、低内隐自尊两组,各20人,然后每组都接受第二个自变量的数理逻辑任务、言语理解任务两种处理,不同任务类型的顺序在被试间平衡处理,实验顺序安排如表所示。

表 内隐自尊对不同任务类型自我妨碍影响的实验设计

(4)数摒分析

首先对数据进行初步整理,得出每组被试的平均分和标准差。然后进行2×2重复测量结合非重复测量的方差分析。

6. 将EEG 与fMRI 结合起来的新一代成像仪器具有怎样的特点?

【答案】EEG 是指高分辨率脑电图技术,这种技术具有极高的时间分辨率,但是空间分辨率较差。fMR1是指功能性核磁共振技术,这种技术具有极高的空间分辨率,但是时间分辨率较差。将二者结合起来的新一代成像仪器能做到优势互补,其结合之后具有如下特点:

(1)无创性。两种技术本身就是无创性的成像技术,将二者结合的新一代成像仪器,将仍然具有这一特性。

(2)同时具有良好的空间分辨率和时间分辨率,可被用作实时观察大脑的动态过程。

(3)解决了有关大脑结构与功能的关联问题。把行为实验观察到的信息与脑功能成像得到的信息结合起来,进一步加深了人类对自身认知活动的理解。

7. 讨论无意识的实验者偏差以及实验情境的要求特征问题。如何在实验情境中将这些问题的影响降至最小? 这些问题在各种研究中出现的概率相同吗?

【答案】(1)要求特征和实验者偏差是实验中研究者最容易忽视的两种偏差来源。实验者偏差是由实验者本人造成的偏差,是所有科学中一个潜在的普遍性问题。要求特征指被试在实验过程中,并不是消极被动的,他们总是以某种动机、态度来对待实验的,被试可能会自发地对主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