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7年上海师范大学人文与传播学院313历史学基础之中国现代史考研仿真模拟题

  摘要

目录

2017年上海师范大学人文与传播学院313历史学基础之中国现代史考研仿真模拟题(一) ... 2 2017年上海师范大学人文与传播学院313历史学基础之中国现代史考研仿真模拟题(二) . 12 2017年上海师范大学人文与传播学院313历史学基础之中国现代史考研仿真模拟题(三) . 21 2017年上海师范大学人文与传播学院313历史学基础之中国现代史考研仿真模拟题(四) . 30 2017年上海师范大学人文与传播学院313历史学基础之中国现代史考研仿真模拟题(五) . 40

一、名词解释

1. 整理党务案

【答案】整理党务案是1926年蒋介石提出,并在国民党二届二中会上通过的排斥共产党的决议案。主要内容有:①共产党员在国民党高级党部任执行委员的人数,不得超过总人数的三分之一; ②共产党员不能担任国民党中央各部部长; ③加入国民党的共产党员名单要交给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主席保管等。陈独秀、张国熹等表示完全接受,右派势力在国民党中央占据了优势。

2. 国粹派

,主要包括中国有史以来【答案】国粹派是清末革命派中的一个派别。国粹派所说的“国粹”

的语言文学、典章制度和人物事迹的“可为法式者”三项。主要代表人物有:章炳麟、邓实、刘师培、黄节、黄侃、马叙伦。发行刊物有:《国粹学报》、《政艺通报》。基本主张是:①借助国粹宣传

,批判“君学”,反对帝制; ③从“国学”中寻找变革政体、排满革命、救亡图存; ②颂扬“国学”

,强调在效法西方、改革中国政治的同时,立实行民主共和的根据; ④提出独特的“中西文化观”

足于复兴中国固有文化,从传统文化中发掘为中国近代化所需要的东西。

3. 廖仲恺被刺案

【答案】廖仲恺被刺案是国民党右派谋杀国民党左派领袖廖仲恺的事件。1925年8月20日,廖仲恺在国民党中央党部门前被刺杀。国民党中央在共产党人的参加下,开展了打击右派的斗争。在这个过程中,蒋介石趁机控制了广东的军政实权,被任命为广州卫戍司令和国民革命军第一军长。

4. 南方讲话

【答案】南方讲话是指1992年初邓小平在视察武昌、深圳、珠海、上海等地时,发表的重要讲话。南方谈话的主要内容有:坚持党的基本路线,抓住有利时机,大胆解放思想,加快经济发展,把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全面推向前进。谈话总结了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的基本实践和基本经验,从理论上明确地回答了长期困扰和束缚人们思想的许多重大认识问题。谈话为即将召开的中共十四大奠定了思想和理论基础。

5. 中央文革小组

【答案】中央文革小组是在1966年5月28日成立的“文化大革命”实际指挥机构,全称是中

1966年5月4日〜26日在北京召开了中共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文化革命小组。经毛泽东提议,

央政治局扩大会议,决定撤销以彭真为首的文化革命五人小组,重新设立文化革命小组,又称中

央文革小组,隶属政治局常委之下。中央文革小组的组长是陈伯达,顾问是康生,副组长是江青、张春桥,成员有王力、关锋、戚本禹、姚文元等人。中央文革小组掌握了中央很大一部分权力,逐步取代了中央政治局和中央书记处,实际上是只受毛泽东领导的“文化大革命”指挥部,为发动“文化大革命”做了组织上的准备。

6. 编遣会议

【答案】编遣会议是南京国民政府初期的裁军会议。1929年1月1日,蒋介石以战争结束,要节省军事开支,以便于经济建设的名义召开了全国编遣军队会议,实际上是其为了削弱其他军事集团的力量,加强自己的地位。但蒋介石的做法引起了玛、阎、桂等各地方实力派的不满。1929年8月,蒋介石被迫召开第二次编遣会议,将全国军队的总数目由原来的50个师增加到65个师,这使蒋介石与各地方实力派的矛盾进一步激化。

7. 统购统销

【答案】统购统销是指中共中央于1953年10月16日通过的旨在保持粮食供求长期平衡,保障市场物价稳定的《关于实行粮食统购统销决议》。1953年11月15日,又通过《关于实行粮食的计划收购与计划供应的命令》。12月初,全国城乡(除台湾、西藏外)开始实行粮食统购统销政策。其核心内容是,在农村实行粮食征购,在城市实行粮食定量配售。政策的实行初步缓解了粮食供应的紧张状况,取缔了市场投机,保持了粮价的稳定,从而保证了“一五”期间大规模的经济建设和人民生活的基本需要。

8. 中国远征军

【答案】中国远征军是抗日战争中中国为支援英军在缅甸抗击日本,保卫中国西南大后方而建立的出国作战部队。缅旬是东南亚半岛上具有重要战略意义的国家,滇缅公路是中国重要的国际交通线。为保卫缅甸,中英两国于1941年结成军事同盟。1942年日本展开进攻后,英缅军一路溃败,急忙请中国军队入缅参战。中国成立远征军,开赴缅甸战场。5月上旬,中国远征军因战局失利而开始撤退,撤退途中伤亡甚重,到8月初先后撤到印度和滇西时仅剩4万人。从1942年3月开始与日军作战,至8月初中英联军撤离缅甸,历时半年,中国远征军转战1500余公里,屡锉敌锋,使日军遭到太平洋战争以来少有的沉重打击,多次给英缅军有力的支援,取得了东吁保卫战、斯瓦阻击战、仁安羌解围战等胜利。后来,中国驻印军和中国远征军的反攻胜利,重新打通了国际交通线; 把日军赶出了中国西南大门,揭开了正面战场对日反攻的序幕; 为盟军收复全缅甸创造了有利条件。

9. 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

1958年5月,【答案】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是毛泽东倡导的全面建设中国社会主义的总方针。

中共八大二次会议根据毛泽东的建议正式制定了“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反映了广大人民群众迫切要求改变我国经济、文化落后状况的愿望,把实现现代化作为建设社会主义的宏伟目标,肯定发展生产力是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根本途径,强调正确处理

人民内部矛盾,坚持走工农业并举的工业化道路。但这个总路线忽视了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片面强调人的主观能动性,片面强调速度,没有注意有计划、按比例、综合平衡发展。

10.东西文化论战

【答案】东西文化论战是指五四运动前后关于东方文化与西方文化特点、性质及相互关系问题的思想学术论争,它是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讨论主要集中于比较东西文化优劣、东西文化能否调和及东西文化如何结合的实践问题。这场大论争尽管无法解决提出的所有问题,但争论本身则推动了新文化运动的发展,为中国科学与民主观念的深入人心作出了贡献。

二、论述题

11.毛泽东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问题理论的主要内容及意义是什么?

【答案】(1)毛泽东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问题理论的主要内容

①明确了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及其特点。

②提出了正确区分和处理敌我矛盾和人民内部矛盾。

③阐明了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一系列原则和方针政策。

(2)毛泽东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问题理论的意义

①极大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为我国社会主义社会的各种改革奠定了理论基础。

②毛泽东把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当做整个社会主义时期国家政治生活的主题提出来,是探索中国自己的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新成果,为保证如何顺利实现社会主义事业健康顺利发展指明了方向。

12.论述晚清至民国时期外交体制的变化及其影响。

【答案】(1)1840年前清朝的外交体制

1840年以前,中国传统的涉外制度是“朝贡”和“理藩”制度,浸透着浓厚的“夷夏”观念,并没有专门机构管理涉外事务。当时清政府的主要外事机构有理藩院和礼部。理蕃院既管理少数民族事务又管理涉外事务。礼部下设主客司和会同四译馆,负责外事礼仪接待及翻译工作。另外,鸿胪寺和军机处也参与对外事务。

(2)晚清外交体制的变化与影响

①专门性外交机构的设立

《南京条约》签订后,清政府于1844年设立五口通商大臣,由两广总督兼任,实际上负责五处口岸的对外事务,但这并不是专官也无专署。1868年,因通商口岸的扩展,五口通商大臣改为南洋通商大臣,掌中外交涉之总务,有时也兼理闽、浙三省的涉外通商事务。另有北洋通商大臣。1870年,三口通商大臣改称北洋通商大臣,统管直隶、山东、奉天三省通商交涉事务,兼管北洋洋务、海防及全国性招商、各路电线等事务,由直隶总督兼任。

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清政府成立总理各国事务衙门,成为办理洋务及外交事务的特设机构。总理衔门的设立,使清政府的内政与外交有了较为明确的分工。1901年,《辛丑条约》签订,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