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6年中央财经大学商学院801经济学之政治经济学考研冲刺密押卷及答案

  摘要

一、论述题

1. 党的十七大报告对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提出了这样的要求:“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处理好效率和公平的关系”,谈谈你对这一问题的看法。

【答案】(1)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要坚持和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健全劳动、资本、技术、管理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制度,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处理好效率和公平的关系,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这一要求对于明确进一步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的方向和任务,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

效率与公平问题关系到经济发展活力和社会稳定。实践证明,效率和公平不是对立的,是互为基础、互相促进的。实行改革开放以来,如何处理效率与公平的问题在理论界和实践层面都在认真探索。市场经济运行机制要求平等,但又不能过分平等。公平和效率必须兼顾,兼顾的原则有以下三条:

①在效率优先的前提下兼顾公平。公平必须以经济发展尤其效率的提高为条件。

②要针对公平和效率在不同时期所表现的不同特点,抓住问题的主要倾向来协调两者关系。公平和效率的矛盾在任何时候都存在,但有时候公平可能更重要,而另一些时候,效率则更突出。

③要首先保证遵循公平和效率兼顾的某些原则,在这些原则被遵循后,也要在其他方面找到一些能以尽可能小的不公平换取尽可能高的效率,或以尽可能小的效率损失换取尽可能大的公平的途径,以降低效率与公平替代的机会成本。

(2)初次分配和再分配是国民生产总值分配的两个环节。初次分配是指在生产活动中,企业作为分配主体,将国民生产总值在国家、企业、个人之间进行分配,生产要素的提供与报酬支付的关系是最基本的初次分配关系。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初次分配关系主要由市场机制形成,生产要素价格由市场供求决定,政府通过法律法规和税收进行调节和规范,不直接干预。

冉分配是指在初次分配结果的基础上政府对要素收入进行冉次调节的过程。主要通过税收、提供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转移支付等调节手段进行,重点调节地区之间、城乡之间、部门之间、不同群体之间、在职与退休人员之间的收入关系,防止收入差距过大,保障低收入者的基本生活。

再分配要更加注意公平,这有其现实必然性:

①更加注重社会公平,是我国现阶段贫富差距较大国情的要求。改革开放之后,为了促进经济的发展,提出了效率优先、兼顾公平。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城乡差即和区域差距日益拉大,不利于社会的公平正义和经济发展。

②更加注重社会公平,是我国建设全面小康和和谐社会的要求。我国现阶段的小康社会是不平衡的、不全面的、低水平的小康社会,更加注重社会公平、缩小贫富差距是建设全面小康的必然要求。和谐社会的公平正义标准要求社会各方面的利益关系得到妥善协调,人民内部矛盾和其他社会矛盾得到正确处理,社会公平和正义得到切实维护和实现,这与注重社会公平是根本一致的。

③更加注重社会公平,总的说来应该调节过高收入,增加较低收入,扩大中等收入人群比例,取缔非法收入。

(3)国民生产总值分配的总原则,就是要正确处理好国家、企业、个人三者之间的利益关系,进行合理分配。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合理分配具有两层含义:一是收入分配有利于充分调动经济活动参与者的积极性,提高经济效率; 二是收入分配相对公平,保证每个社会成员最基本的生活需要,保护合法收入,调节过高收入,取缔非法收入,防止收入差距过大。

在自由竞争、优胜劣汰、价格机制、利益驱动机制下,初次分配收入存在一定差距是不可避免的,也有助于提高效率,但如果分配中存在的问题过多,再分配很难纠正过来。因此在初次分配中处理好效率和公平的关系十分重要。除了初次分配的规则和秩序要规范,也就是分配过程要公平以外,还要高度重视机会公平。这涉及初次分配公平的基础条件:一是受教育机会的公平,一般来讲受教育水平高的人收入也高; 一是劳动机会的公平,劳动力自由流动是市场机制在保证效率的前提下保障公平有效地调节收入分配的必要条件。再分配具有社会公平功能,党的十七大报告强调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就是要加大税收等经济杠杆对收入分配的调节力度,促进社会公平。当然,再分配也要注意促进效率。如果把再分配调节力度搞得过大,出现奖懒罚勤效应,就会既损害初次分配的公平性,从而也会损害效率,反过来影响再分配的调节能力和社会公平的功能。所以,只有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促进效率与公平有机结合,才能促进国民收入合理分配,最终既有利于生产力发展,又有利于促进社会和谐。

2. 论述经济全球化条件下危害我国经济安全的因素有哪些,如何维护我国的经济安全?

【答案】(1)危害国家经济安全的主要因素

在经济全球化条件下,危害国家经济安全的主要因素有:

①国家支付危机。这是一国范围内的政府财政支付短缺而形成的危机状态,严重的将使国民经济崩溃。

②金融风险。在全球化进程中,随着金融服务贸易的全球化和金融工具的产生和创新,投资和金融自由化速度加快,国家游资和投机资本的大量出现,使全球潜伏着巨大的金融风险。20世纪末的亚洲金融危机和21世纪初的世界金融危机就是例证。

③产业安全和贸易被控制。随着贸易自由化的进程,外贸依存度加大,外贸在国民经济中比重加大时,国家产业的开放,日益对民族产业带来强大冲击,产品和贸易被外资控制,一旦国际市场波动过大,就会将潜在的危机演变成现实的危机。

④资源被侵害。资源是国家的经济命脉,也是国际经济竞争的焦点。发展中国家得天独厚的

经济资源往往受到大国的凯觑,资源被侵害,危及国家经济安全。国家间为争夺资源,甚至可能演化成战争。

⑤信息和技术损失。经济全球化条件下,信息和技术共享和自保并存。在一定时效内,经济信息和技术具有排他性,也是重要的国家资源。国际范围内的经济信息和技术的外泄也将危害经济安全。此外,还有生化、毒品、经济犯罪、恐怖活动等也都对国家经济安全构成威胁。

(2)如何维护我国的经济安全

在对外开放中,要十分注意维护国家经济安全,维护我国的经济安全可采取以下措施:

①在对外开放的同时,要强化自主创新,发展民族产业。

②要加强金融市场监管和市场调控,要正确运用金融工具调控市场,加强金融监管,维护生产秩序,避免金融风险和经济风险,确保国家经济利益。

③建立国家经济安全预警机制。要防止和化解经济全球化给中国经济安全带来的威胁,增强应对突发事件和危机的迅速反应能力和临界处理能力; 构建国家经济安全的防御体系,根据我国的资源占有和需求情况,建立国家经济资源战略储备和保障体系,从而为国家经济安全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 形成比较完善的组织体制和应对机制,建立完善的维护经济安全和危机管理的组织体系、法律体系、信息收集与传导体系、预警和化解体系、应急管理体系等; 导入新的引资战略,在招商引资过程中,有效防止引进依赖陷阱。

④维护国家经济资源和信息技术免遭侵害。我们应使用国家所掌握的一切力量和手段,保障资源安全。发展现代化远距离通信技术,保护国家经济信息资源,未经批准不得获取经济、金融、证券、科学技术和政府的经济信息,防止利用经济信息操纵公众意识; 在经贸往来中,在保护环境方面采取一系列措施使居民健康免受伤害,在进行任何经济和军事活动时都要考虑到生态因素。

⑤积极与国际社会合作构建国际经济安全体系。提倡和推行“全球共同安全、同时安全和可持续安全”,拓展国家经济安全的国际空间,构建最广泛的国际经济安全体系; 同时,明确中国在经济领域最主要的国家利益,只有在稳定发展经济的基础上才能综合解决与实现中国国家经济利益有关的问题。如防止发生地区经济、金融危机和化解经济纠纷,打击国际经济犯罪,在解决包括周边经济安全和国际经济安全等尖锐的全球性生态问题方面利益一致。

3. 论述政府职能转换和政府改革。

【答案】政府职能是政府在一定历史时期内根据社会环境的需求而履行的职责和功能,反映政府的实质和政府活动的内容与方向。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和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新形势发展,我国应该进行政府职能转换和政府改革。

(1)转变政府职能和政府改革的必要性与紧迫性。

①转变政府职能是建立和完善宏观调控体系的需要。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宏观经济调控的主体是政府,市场机制对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是在政府的宏观调控下实现的。因此,要实现政府对国民经济有效的宏观调控,就必须转变政府职能,这是建立和完善宏观调控体系的基本前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