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中央财经大学商学院801经济学之政治经济学考研导师圈定必考题汇编及答案
● 摘要
一、论述题
1.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在研究资本主义经济的运动规律过程中是如何分析生产力的?
【答案】马克思是运用唯物辩证法、科学的抽象法以及逻辑和历史有机结合的方法,透过纷繁复杂的资本主义经济现象逐步深入的分析生产力的。通过对生产力及生产关系的分析,揭示资本主义经济运动的规律,从而介绍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在发展过程中必然产生的各种矛盾,并从趋于瓦解的资本主义经济运动形势中,发现能够消除这些矛盾的力量和因素。
生产力是人们改造自然和控制自然界的能力,它反映人和自然界之间的关系。马克思指出:“不论生产的社会形式如何,劳动者和生产资料始终是生产的因素。但是,两者在分离的情况下只在可能性上是生产要素。凡要进行生产,就必须使它们结合起来。”这也就是说,如果抽去各种社会生产的特殊性,劳动者和生产资料的结合方法只是它们的自然的或技术的结合方式。生产力本身并不包含任何社会制度的属性,但它义总是与一定的社会制度相联系的。没有不与生产关系相联系的生产力,也没有不与生产力相联系的生产关系。
(1)与生产关系结合起来分析生产力
在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中,人类的经济行为的两个方面即人与自然的关系方面和人与人的关系方面,被称为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两个方面,这二者的结合称为生产方式。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包括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两个方面的生产方式。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在研究资本主义经济的运动规律过程中一直把两者有机结合起来进行生产力的分析。正是在资本主义经济运动过程中,马克思发现了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一般规律,即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
(2)从生产工具分析入手
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力以机器工业产生和发展为主要标志。这是在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作用下经过简单协作、工场手工业而逐步发展起来的强大生产力。由于机器有强大的力量,用机械代替手工操作,大幅度地提高了劳动生产率。机器工业的产生和发展,既是科学技术进步的具体体现,又进一步加强了科学技术的地位和作用。工业逐渐取代农业成为产业主体,形成了以机器制造为中心的庞大体系。总之,机器时代的生产力“由于机器电力技术体系取代了传统的手工一体力技术体系,实现了飞跃式技术进步,人类社会生产力又一次发生了质变,由手工生产力升级为近代生产力,也就是机器生产力”。从这些分析中,可以看出生产力的进步首先以生产工具的改进为标志。
(3)分析生产力与社会制度结合起来,从而揭示资本主义生产的实质
资本主义社会经济制度的基本特征是资本主义生产资料所有制。资本家占有生产资料,对雇佣劳动者进行剩余价值的剥削。资本主义占有制代替封建占有制也是一种剥削制度代替另一种剥
削制度,与以往剥削制度不同,劳动者有人身自主权,劳动者向资本家出卖劳动力,资本家向劳动者支付劳动力价值,剥削劳动者的剩余劳动。资本主义社会代替封建社会促进了社会发展史的巨大进步,资本主义生产关系适应了机器生产力体系发展的要求,从而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4)分析生产力和资本原始积累结合起来
资本主义生产力的迅速发展离小开资本原始积累,资本原始积累是生产者和生产资料分离的过程,也就是以自己劳动为基础的私有制的解体过程。这个过程是通过直接暴力来实现的。资本原始积累的历史是一部肮脏的历史,“是用血和火的文字载入人类编年史的”,“资本来到世间,从头到脚,每个毛孔都滴着血和肮脏的东西。”在资本主义社会,“自然力的征服,机器的采用,化学在工业和农业中的应用,轮船的行驶,铁路的通行,电报的使用,整个大陆的开垦,河川的通航,仿佛用法术从地下呼唤出来的大量人口”,造就了极其巨大的生产力。
(5)透过生产力看资本主义的发展趋势
随着资本主义生产力的发展,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即生产社会化同资本主义私有制之间的矛盾也尖锐起来,资本主义生产日益成为生产力进一步发展的障碍。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发展的规律决定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要山社会主义生产方式来代替。
2. 试述我国现阶段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和产业结构优化的意义和基本方向。
【答案】(1)我国现阶段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和产业结构优化的意义
经济结构调整是推动经济发展的基本因素之一。在经济结构调整中,通过技术进步、产业转移、体制和组织创新,一方面淘汰落后生产能力,另一方面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从而进一步推动经济发展。我国经过30多年的高速增长,已经进入必须通过结构调整才能促进经济发展,积极主动、全方位地对经济结构进行战略性调整。坚持在发展中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在经济结构调整中保持快速发展。我国经济结构存在的问题,主要是产业结构不合理,地区发展不协调。
产业结构按照人类社会经济发展的顺序,可以划分三大产业:第一产业是广义的农业,包括种植业、林业、畜牧业和渔业; 第二产业是各类工业和建筑业,随着工业化的进程,第二产业迅速发展,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超过了农业; 第三产业是除第一、二产业以外的其他产业,主要包括流通部门、为生产和生活服务的部门、为了提高科学文化水平和人民素质服务的部门和为社会公共需要服务的部门。随着经济现代化的进行,第三产业迅猛发展,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逐步上升,最后超过第一、二产业成为最大的产业。随着经济的发展,产业结构必然不断优化升级,逐步形成同社会生产力水平相适应的一、二、三产业的合理结构,这是各国经济发展的普遍趋势,我国也不例外。
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有利于实现社会总供给和社会总需求的平衡,有利于在物质上保证积累基金和消费基金的实现,从而保持国民经济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
(2)调整和优化我国产业结构的方向
根据我国经济的现实情况和产业结构发展变化的客观规律,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的方向是:人力发展第一产业,全面提高农业的质量,稳步增加农业产量; 调整和提高第二产业,继续加强能
源、交通等基础设施和基础工业; 积极发展第三产业。具体而言:
①着力提高第一产业即农业观念,继续调整农业内部结构,努力开发高产优质高效农业,不断提高农业的集约化经营水平和综合生产能力。农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基础,必须坚持把加强农业放在各项经济工作的首位,全面振兴农村经济。要树立大农业观念,继续调整农业内部结构,努力开发高产优质高效农业,不断提高农业的集约化经营水平和综合生产能力。
②我国现阶段产业结构调整的基本方向和任务之一,是进行第二产业即工业内部的结构调整,要加快基础工业和基础建设设施的建设。而对于我国中西部经济落后地区而言,它们的优势恰恰是待开发的资源优势,劣势和短处则是基础设施的严重落后和不足。因此,随着今后我国产业结构调整基本方向和任务的确定,国家投资和基本建设的重点,必然逐步向中西部地区倾斜,国家将在许多方面采取优惠政策和有力措施来推动中西部地区基础设施的建设,大规模开发中西部地区的各种丰富资源。这种局面的出现和发展,再加上中西部地区广大干部群众自身的努力,就有可能加速中西部经济落后地区的发展,逐步缩小地区之间的经济发展差距,最终实现我国各地区之间的经济合理布局和均衡健康发展。
3. 试述我国实行对外开放加入WTO 的必要性及其应采取的对策。
【答案】(1)我国实行对外开放加入WTO 的必要性
世界贸易组织是政府间通过谈判组成的以经济自由化为宗旨,协调各成员经济贸易关系的国际贸易组织。2001年12月11日,我国正式成为世界贸易组织成员。在经济日益全球化的今天,加入世贸组织是中国融入世界经济的必然选择,其必然性体现在:
①加入世贸组织有利于我国继续和扩大开放成果,实现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尽快与国际市场接轨,促进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
②加入世贸组织将有利于改善国际贸易环境,扩大中国的出口。我国加入WTO 后,可以享受到在世界贸易组织内的多边的、无条件的、稳定的最惠国待遇和普遍优惠待遇,改善我国参与国际竞争的环境和条件,不必在最惠国待遇问题上遭到美国一年一度的非难,从而实现出口的稳定增长。
③加入世贸组织有利于中国在平等的条件下参与世界竞争,有利于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给外商实行国民待遇后,将有利于改善中国的投资环境,对引进外资和提高企业的管理水平、技术水平及自身的活力都有好处。
④加入世贸组织后,中国作为世贸组织的正式成员将可直接参与21世纪国际贸易规则的决策过程,摆脱别人制定规则,有利于使中国的合法权益得到反映。在对外经济贸易关系中,如发生摩擦和纠纷,可以通过世界贸易组织的有关机构进行协商或仲裁,依据世界贸易组织的原则和规定求得合理的解决,以维护我方的合法权益。
⑤可以为我国企业引进国际竞争机制。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我国的企业将直接参与国际竞争。国际市场的竞争将有力地迫使企业改进经营管理,采用现代技术,在竞争中不断进取,不断提高经济效益。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