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伊朗和埃及是中东地区的两大政治和军事大国,综合国力强,但两国都不处于中东的核心区,分别位于中东的东西两翼,两国没有共同的边境线。然而,伊朗和埃及在国际和地区都具有非常重要的地缘政治地位:伊朗是中东地区的石油出口大国,扼霍尔木兹海峡,控制着海湾石油外运的水道;埃及位于亚洲和非洲的接合部,拥有苏伊士运河,控制着连接地中海和红海的水道。两国在地区和国际事务中举足轻重的地位以及各自外交政策的起伏变化,决定了两国在处理地区和国际事务的过程中必然会出现利益的矛盾与冲突。由于国内外对伊朗、埃及两国政治和外交政策的研究较多,而对两国关系的研究却相对较少,因此,对伊埃关系发展历程的梳理、对伊埃关系发展动因的探寻有一定的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
本文以1979年伊朗伊斯兰革命为界限分析伊埃两国的关系变化:(一)1952至1979年,伊埃关系经过了对立、缓和再到合作的过程。在这段时间内,伊朗处于巴列维王朝时期,埃及则经历了纳赛尔和萨达特两个时期。双方领导人处理地区事务政策的差异以及意识形态的不同影响了双边关系:巴列维统治时期,伊朗实行亲美亲西方政策,积极加入美国主导的巴格达条约组织,这与纳赛尔提出的不结盟政策以及泛阿拉伯民族主义思想相违背,两国关系相互对立。1967年“六·五”战争后,纳赛尔在权衡其外交利弊以后,逐渐改善与美国及其追随国的关系,埃及与伊朗关系得到缓和。萨达特在任的十一年间,伊埃关系处于蜜月时期。萨达特积极发展与美国、以色列等西方阵营国家的关系,疏远苏联,这与伊朗利益一致,巴列维国王对萨达特的和平外交政策给予很大支持。(二)1979年以后的伊埃关系分为两个阶段:霍梅尼时期和后霍梅尼时期。在霍梅尼时期(1979-1989),伊埃两国相互敌对。伊朗伊斯兰共和国建立以后,霍梅尼强烈谴责萨达特与以色列签订《戴维营协议》和埃以和平协议,伊埃两国断交。两伊战争期间,埃及支持伊拉克使得伊朗和埃及的关系不断恶化,直到霍梅尼去世,伊埃关系并未得到发展。后霍梅尼时期(拉夫桑贾尼时期和哈塔米时期),伊朗推行务实的外交政策,努力改变自己的宗教极端主义形象,并不断改善与阿拉伯国家和西方国家的关系,伊朗与埃及的关系处于调整与缓和阶段。在这个阶段中,两国关系得到很大改善,政府和民间交往也取得很大成就,但因为海湾安全、阿以冲突、伊朗核问题等因素的影响,两国之间仍然存在隔阂,在哈塔米执政时期并未建交。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